柯恩
在寶潔179年的歷史中,它常是消費品行業的“黃金標準”。精準的定位戰略,高質量的精美廣告片,巨額的投放,多品牌左右互搏……寶潔的一切,充分展現了世界一流企業的卓越管理水平。甚至連寶潔的貨架陳列、品牌命名、廣告創意,都成了中國同行反復揣摩的經典案例。
然而,寶潔最近幾年在全球和中國市場都遇到了大麻煩,業績不斷下滑。寶潔采取了各種自救措施,換帥(4次更換CEO)、裁員、瘦身(砍掉一百多個小品牌)、削減廣告預算,但是業績依然沒有起色。
2016年第一季度,寶潔公司營收下滑12%,至165.3億美元,12%的跌幅為過去7個季度以來最大值,而且所有業務部門均出現下降。專注于玉蘭油、飄柔、潘婷等品牌的美容部門,凈銷售去年減少12%至30.41億美元,美發產品銷量持續收縮。
這個與全球消費經濟增長相伴隨的奇跡,為什么開始褪色了?
當然,寶潔那些飽經沙場的職業經理人,也會想出很多招數來應對危機。比如,招聘更好的人才,研發更好的產品,創作更加巧妙的互動廣告,進一步改善供應鏈,繼續降低運營成本……
但這些努力,像探春接手大觀園,李鴻章、張之洞發起洋務運動一樣,也許能帶來短暫的“中興”,但是從長遠看,并不能改變寶潔的下滑命運。
過去幾年,寶潔憑借自己的品牌優勢,持續加大市場投入,帶動通路、傳播的成本不斷上升。銷售排名不斷強化寶潔在賣場的“馬太效應”。海爾張瑞敏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寶潔的成功,是因為根植于工業時代,倚靠“大生產+大零售+大渠道+大品牌+大物流”生產出一個物美價廉的好東西,通過全國性的廣告投放,全國性的渠道,接觸全國消費者。
在那個時代,大賣場、大眾媒體是主宰市場,是品牌連接消費者最重要的節點;而通路和傳播平臺把持在有限的幾個組織手里,當寶潔成為其最重要的金主與戰略合作伙伴時,市場看不見的手如上帝之手一般護佑寶潔。要打造一個新品牌就得有跟寶潔來一場不斷升級的“星球大戰”的準備,后來者的產品要進入消費者視線難如登天。
“小而美”模式正在崛起
到了移動互聯時代,話語權向消費者傾斜,市場連接的節點變為無數的個人,每個個體都成為一個媒體。按照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說法,個體成了渠道與媒體,于是有了社交媒體,于是有了微商,社群成了連接品牌與用戶最便捷的路徑。
新產品與新品牌可以不再通過大賣場與大眾傳媒抵達消費者。寶潔等傳統產業巨子精心打造的“馬其諾防線”陷落了,曾經被收視率與銷售排名雙重加持、固若金湯的壁壘被“互聯網+”消解。
或者說,任何企業想依托大賣場與大眾傳媒構建市場的護城河,都是從歷史的后視鏡中看到的“幻象”中滋生的幻想。按照張瑞敏的說法,新的成功注定將基于一個新的時代——重新連接的時代。
市場被重新連接,原先消費者與零售商、媒體之間的壁壘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天然連接因移動互聯被強化,產品的通路與營銷媒介在無形的新大陸上重新建構,而寶潔們對此卻無可奈何。寶潔可以壟斷沃爾瑪的貨架與電視臺的黃金廣告位,卻無法壟斷每個個體的聲音。再小的品牌都可以將其精心打造的產品推送給消費者。
現在正在從工業時代轉向信息時代,又進一步轉向數據時代,小而美的品牌可以借助網絡渠道接觸自己的受眾。例如過去的消費者,其實內心深處也有要“與眾不同”的需求。可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中國一個偏遠縣城里的年輕媽媽,她只可能在電視和超市里看到新的品牌。即使她不想用寶潔的洗發水,她也不可能知道英國還有一個叫Lush的小眾洗發皂品牌。
從供給側看,即使英國的Lush公司準確得知了中國市場有幾十萬塊洗發皂的市場,它也不會來中國開辦事處。Lush沒有能力來中國做廣告,投央視、投衛視,沒有能力在中國做市場調研,更加沒有能力把自己的產品鋪滿中國的幾千個縣城,在每個縣城最大的超市里擺上幾塊自己的產品。
C2B時代,“品牌”概念正在模糊
那位偏遠縣城里的年輕媽媽,加入了一個網上辣媽社區,聽到有人提到英國或者新西蘭有一款小眾的產品不錯。上淘寶一搜,嘿,還有代購。下單,一周時間,這款產品到手。
寶潔、沃爾瑪,這些工業時代的巨無霸,都不可能再恢復往日榮光了。無論寶潔開多少會議、聘請多少人才,研發多少新產品,付出多少成本,都不可能再成功了。這和寶潔的管理水平無關,和寶潔員工的努力無關。
2009年,馬云在APEC峰會上做了“Small is beautiful”(小而美)的演講,當時很多人覺得,因為淘寶比不上萬達廣場這種實體大商場,馬云有酸葡萄心理,所以用“小而美”來安慰自己。七年過去了。馬云看得太準了。
在工業時代,市場競爭的勝者必然是寶潔和沃爾瑪這樣的公司,通過各種最佳實踐擊敗競爭者,最終雄踞一方。這種結果,對社會、對消費者,甚至對地球的自然環境,都是最優的選擇。現在,寶潔的下滑,不是因為人們不再喜歡寶潔,而是在以前的工業時代,除了寶潔別無選擇,現在人們有了無限多的選擇。
寶潔不可避免的衰敗,是工業時代的一曲挽歌。寶潔也不會獨自悲傷,因為再往后看,那些現在笑得很開心,不斷蠶食寶潔市場的小而美品牌也會衰敗,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會進一步分化、個性化、定制化。等到了完全C2B的年代,現在的“品牌”概念也許已經不復存在了。
對于處于戰略轉型期的企業來講,創新商業模式和提升運營效率,是每一個企業進行周期式轉型的主旋律。出售資產、大規模裁員,通常是提升效率的短期之舉。寶潔自身效率優化還是否有空間,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但寶潔面臨的麻煩與十幾年前有了很大不同。
首先,寶潔中所進行的“品牌線延伸”似乎走得過了頭。寶潔旗下有300多個品牌,為了獲得持續的經營增長,很多子品牌進入到了多個細分市場中。這似乎也是大品類產品的一個品牌發展定律,為了迎合消費者,品牌不斷細分。過度細分的品牌又稀釋了品牌的定位效應。在這樣一個日趨多樣化的品牌定位和混亂當中,大品牌模式何去何從,這是它們的第一個重大挑戰。
第二個挑戰,來自于互聯網對傳統營銷模式的巨大改變。在互聯網分割消費群體的時代,品牌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大眾消費者所構成的長尾市場,給中小品牌留下了巨大空間。它們利用互聯網營銷方式,使得消費群體可以有機會快速接觸到自己,從而極大分割了主導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依靠廣告,投入重金打造品牌的方式日漸式微。
或許,寶潔還有一些退路:
1.進軍非洲等互聯網和電商尚未普及的市場,那里仍然需要工業時代的優質產品;中國的鄉鎮市場、印度市場也仍然有很大的未開發潛力。
2.憑借雄厚的實力,轉型為控股和資本運營公司,專事收購各種有前途的小而美品牌,然后打包上市,獲利退出。
3.轉型為平臺型企業,孵化日用消費品品牌。
4.轉型為B2B公司,從臺前走向幕后,用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各種日用消費品牌供原材料和研發、代工服務。這是不少歐美和日本公司現在的活法,而且活得很滋潤。
5.拋棄那些無意義的營銷渠道,和消費者進行直接溝通。
人群的消費方式突然從單一變得不可捉摸,那些躲藏在角落里的、能夠與消費者互動的中小品牌,正越過寒冬期并茁壯生長。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如果不改變,所有的特權,都將成為過去式。群起的小品牌開始躍進,巨獸的轉身需要時間。或許就在此時,你唯一能夠留住的,是那多年前綻放的美麗,只是它只停留在你的記憶里。或許,這就是時代,這就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