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輝,程永山
(湖北師范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課設計模型建構
唐高輝,程永山
(湖北師范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湖北 黃石435002)
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升級,微課已成為時下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為引導教師系統地開發微課,文章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梳理了微課的發展歷程,論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課開發的必要性,對比分析了不同微課平臺的資源組織形式。并以此為依據建構了一個微課設計模型。
移動互聯網;微課;設計模型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技術的日臻成熟和普及,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受到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即利用微課輔助教學,又稱為微課程教學法[1]。目前,已有多名學者對微課的含義、資源的建設、開發模式做了詳實的分析和研究,對微課的資源建設和實踐應用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微課的傳播變得更加快捷和方便,同時也改變了微課使用方式和學習者對知識的訴求。因此,開發微課資源需兼顧移動互聯網的特征。
1.1微課的含義
對于“微課”的定義,許多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胡鐵生認為微課是“微型視頻課例”的簡稱,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其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教學中某一環節或某一知識點而進行的各種教學活動和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2]。黎加厚教授從課程角度出發,將微課定義為“在10min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能夠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3]。焦建利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4]。
在國外,對微課的理解同我們最相似的要追溯至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所給出的解釋,即微課不是指為微型教學而開發的微內容,而是運用建構主義的方法生成、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的實際教學內容[5]。
在余勝泉[6]看來,現有的微課概念的界定側重在知識點的數量(一個知識)、內容的短小精簡、表現形式以視頻為主。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定義只強調了微課的“微”特征,而忽略了微課的“課”屬性。這與原來的“積件”、“課件”非常類似,僅把微課當成了一個完整教學活動中的小環節或子因素。然而,微課首先強調的應該是“課”屬性,然后才是它的“微”特性。因此,對于微課概念的界定更應該從“課”的角度去理解和闡述。余勝泉教授認為,“課”本身不是一種學習資源或材料,而是包含了學習內容、活動、評價等要素的教學服務。“微課”也應包含這些要素。
從不同學者對“微課”概念的界定不難發現,目前多數學者都是從課堂或學校的角度,闡述微課的內涵。然而,隨著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在線學習等新學習理念被認可,微課資源的使用不能再局限于學校課堂,而應推廣至移動互聯網上的任一終端。因此,我們應該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闡述微課的內涵。微課不再是一堂課的教學環節或教學要素,也不僅是指一堂簡短的視頻課程,它應該是集多個微視頻于一體,能在不同的移動終端展示的一門課程。
1.2微課的特點
“微課”是在傳統課程教學模式基礎上,融合了新媒體、新技術,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課程模式。它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主題突出,目標明確。傳統的課堂教學目標復雜、教學內容較多,教學任務繁重,一次需要講解多個知識點,而“微課”卻截然不同,微課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歸還給學生,一次只需講授一個知識點,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內容更加精簡、教學主題更加突出。
第二、短小精煉,便于使用。一般視頻課程的內容長而多,不僅費流量而且費時間,推廣難度大,利用率低。而微課完美地彌補了這些不足,它的內容簡短精煉,占內存少,耗時短,更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學習潮流。
第三、開放共享,交流方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民們對網絡資源的開放共享理念愈發認可。以在線學習為主的微課更是首當其沖,全無保留地向在線學習者開放。學習者只需連上互聯網便能學習這些微課資源,同時也能跟自己的網絡同學(學習同一資源的伙伴)交流學習心得和困惑。
第四、資源豐富,體驗真實。微課的時長可能只有10min左右,但其涵蓋的要素卻非常豐富。它包括微教案(包括微學案、導學案等)、微課件(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媒體素材及學習資料)、微練習(學習過程中的思考題、練習題及作業等)、微總結(微課教學的反思、使用建議及發布后同行的留言評議等)[7]。學習者會不自覺地沉浸其中,感受到真實課堂的體驗。
第五、交互性強,即學即懂。一般來說微課的時長短,知識點相對單一。因此,微課設計時要強調平臺和學習者之間的交互。例如,學習者提問和評論以及教師的提問與答疑。當學習者不能準確完成練習時,平臺會自動返回重新學習或者跳轉至相似內容單元再學習,直至完全掌握(即學即懂)。
微課概念誕生于一線課堂,最初被視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或要素,隨著移動學習、在線學習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課的含義變得更加豐富,適用場合也愈發廣泛。它在實際應用中又充當著什么角色呢?
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指引下,微課順勢而生,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視窗。歷經無數學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和實踐,微課應用變得更加成熟和清晰。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看出,微課在促進教學改革主要“扮演”過教學要素、教學環節、一門完整課程的角色。
作為一個教學要素。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的LeRoy A.McGrew在化學教育中提出60秒課程的設計思想,他將概念、講解和舉例的時間縮短,用于普及化學知識[8]。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的T.P.Kee在化學教學中倡導一分鐘演講,讓學生將演講精煉到一分鐘,同時兼顧邏輯和一定數量的例子,以便快速掌握知識的核心概念[9]。2008年,美國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綜合了以往短課程設計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微課的概念,并闡述微課建設的五步驟[10]。在此期間微課充當的是教學要素的角色。
作為一個教學環節。我國早期開發的“課堂實錄”和“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耗時長、內容冗余,不利于在教學中推廣和使用。然而,微課卻突破了這一瓶頸。隨著“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走紅,微課開始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環節輔助教學。當下,這種教學模式正在我國大面積使用,如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
作為一門完整的課程。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移動終端的普及,網絡教育(又稱“在線教育”)成為了教育研究新熱點。許多企業和教育部門建立的自己的網絡學習平臺,如百度傳課、慕課網、后盾網、鳳凰微課等。稍加分析不難發現,這些平臺上的資源建設都繼承了“微課”理念,同時又拓寬“微課”的內涵。自此,微課不再以單一視頻形式存在,而是囊括一門課程的所有知識。
從全球技術發展周期來看,我們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手中的任何移動設備都可隨時隨地通過無線Wifi或移動網絡與互聯網相連,網絡資源的獲取變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我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資源的形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此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設計學習資源呢?
3.1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課開發的必要性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務,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層面[11]。它具有攜帶方便、應用輕便、永久在線、碎片化占有用戶時間等特點。
移動互聯網時代崇尚的學習方式是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和在線學習,這與基于微課資源的學習方式不謀而合。微課是針對某一知識點(教學難點、疑點、重點)而設計的時長短、內容完整、以視頻為呈現形式的網絡化學習資源,是進行移動學習、在線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最佳的選擇。因此,為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習者的學習需要,開發微課資源是最佳選擇。
3.2典型微課平臺的資源分析
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標志著“遠程教育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起點”。搭載于移動互聯網上的“微課”為遠程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新動力。為分析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課資源的設計情況,我們選定了兩個運行于移動端的知名微課平臺——慕課網和鳳凰微課,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平臺的布局結構和“微課”內容呈現形式等進行分析。 慕課網由北京慕課科技中心于2013年運營,以提供免費學習互聯網IT技能為目標。課程內容涵蓋前端開發、PHP、HTML5、Android、IOS、Swift等IT前沿技術語言。通過分析發現,慕課網的課程架構及實例如圖1所示:

圖1 慕課網的微課學習架構圖
從圖1可以看出:慕課網的微課程組織結構共分四層:第一層是課程名稱,如“HTML5”;第二層是每門課程包含的知識點,如HTML5存儲、HTML5之元素標簽與結構等;第三層是“學習說明書”,用于指導學習者學習;第四層是針對每個知識點學習的微課,它包括微視頻、微講義、微練習、微筆記、相關課程推薦、提問和評論。在一門微課中,主要有四類活動組成:觀看微視頻(閱讀講義)、記錄筆記、練習、發布問題及評論。
由圖可知,慕課網上的每門課程都包含多個“子微課”(共同組成微課群),子微課之間是松散耦合的,能共同講解同一門課程,也能獨立講解某個知識點。這種組織形式類似于教材的編排結構,便于學習者自學或快速查閱內容。在學者須知層,對學習本課程應具備知識做了說明,便于學習者選擇適合的課程。
鳳凰微課:由鳳凰衛視和華南師范大學聯合開發,目前已推出基于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的手機APP,內容涵蓋基礎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醫療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識、生活藝術、中華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哲學人文、農業科技、林業科技等各個領域[12]。通過分析發現,鳳凰微課平臺的課程架構如圖2所示:

圖2 鳳凰微課的微課學習架構圖
從圖2可以看出,鳳凰微課的組織結構共分四層。第一層是課程的類別,如教師培訓、心理學等;第二層是每門課程的微課群;第三層是學者須知,包括課程簡介和課程提綱(方便學習者選擇知識);第四層是微內容,包含微視頻、微講義、微互動。由于平臺課程偏文科性質,所以其在輔助資源設計上未附帶微練習。
3.3微課設計模型建構
從以上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微課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存在,通常情況多個微內容組成一個微課,多個微課組成一個微課群,多個微課群組成學科類。具體到某微課應附帶學者須知(包含課程介紹、學者必備知識、講師介紹等)。微內容的設計應當包含微視頻、微講義、微互動、微練習、學者提問與評論等要素,具體的要素還需根據課程性質決定?;谝陨系姆治龊鸵苿踊ヂ摼W的特征,我們構建了如圖3所示的微課設計模型,試圖說明微課設計時的內涵與外延,以及如何服務于移動學習和在線學習。

圖3 微課設計模型
圖3中,微課設計模型可分為四步:第一確定課程名稱,第二分析學習者需求,形成需求類;第三根據不同的需求開發微課,最終形成微課群;第四將微課群發布至移動平臺,供用戶學習。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幾點:微課程主題的選擇、分析學習者特征、采用何種方法錄制微課、輔助資源的設計。
微課主題對吸引學習者至關重要,選好了主題意味著微課程設計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師在確定主題時要對所屬知識點有系統的了解,將最核心的內容提煉成主題。
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因材施教。因此,在設計微課時需先分析學習者特征,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在正式錄制微課時要以此為參考依據,內容的設計不能太深奧也不能太簡單,應以多數人的認知水平為準。
目前,微課錄制方式多種多樣,具體選擇哪種方式根據實際主題決定。如,操作演示類的微課應選擇視頻展臺錄制法,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操作細節完全展示在大屏幕上供學習觀看。對于講授型的微課,教師可以采用最簡單實用的PPT錄制法。
微課更多時候是用于學習者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習者有更好的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配備必要的輔助學習資源至關重要。如,微講義、學習清單、課程簡介等。
移動互聯網能被稱為一個時代,并不是因為它創造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為它改變了人與信息的關系,讓人成為信息的一部分,由此引發了人類社會的各種關系和結構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學習者、教師和學習資源的關系必會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者學習方式也會發生改變。
[1]黎加厚.教與學意義下的教學方式重構——從微課程教學法說起[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9):12~14.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0~12.
[4]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13~14.
[5]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14.
[6]余勝泉,陳敏.基于學習元平臺的微課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7]胡鐵生.微課程的屬性認識與開發建議[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0):13~15.
[8]孟祥增,劉瑞梅.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6):24~32.
[9]Kee T P.The One Minute Lecture[J].Education in Chemistry,1995,32:100~101.
[10]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Chronicle ofHigher Education, 2009,26:1~13.
[11]移動互聯網[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Vaa2xcbvh_u9_WK_hMPSNhUqT14aPhkSTjdbCD7E-74wYCrnGkmxWnd3Gj385KcpZ5K40r0mxX3PkOtUEcnva.
[12]鳳凰微課[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tJjpzZdkSDGs-hhw6QMCaUYaqg6NaM4Zyzjakl_s8Z4pFoJkWtYbyWRvCJBkCnMgTJGHkxkv2yE7QU1mDIwsK.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 lesson design model in mobile Internet Era
TANG Gao-hui,CHEN Yong-sh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education concept, micro class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guide teachers to systematically develop micro class,the paper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micro less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ource organization forms of different micro lesson platform constructed a micro lesson design model.
mobile Internet;micro lesson;design model
2015—12—23
唐高輝(1990—),男,湖南永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輔助教學.
G423.02
A
1009-2714(2016)02- 0071- 05
10.3969/j.issn.1009-2714.2016.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