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機理及實證研究
——基于中國制造業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

2016-09-05 07:14:14
中國軟科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外資企業效應創新能力

湯 萱

(廣州大學 經濟與統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016)

?

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機理及實證研究
——基于中國制造業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

湯萱

(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廣東廣州510016)

理論上,購買技術因多種原因可能抑制東道國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外資誘發本地雇員通過干中學掌握技術,有助于東道國獲得連續的技術知識和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進而可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利用我國2003-2012年28個制造行業面板數據,運用GMM估計法檢驗了購買技術和三類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對自主創新的影響。結果發現,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是提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較優方式,購買技術則抑制了自主創新能力。其中,模仿效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最大,競爭效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較小,模仿效應和競爭效應提升高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低于提升低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二者沒有顯著影響創新投入水平;研發溢出沒有顯著影響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水平。

技術引進;自主創新;制造業;國際技術轉移

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國,然而這種經濟增長方式是以拼資源、拼消耗和拼環境為代價的。我國雖然疆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生產要素卻是有限的,特別是我國經濟總量達到現有規模,生產要素供給難以為繼,資源環境和社會承載能力已經趨于極限,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數量驅動經濟增長面臨難以逾越的瓶頸,未來經濟增長只能通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控制排放才能可持續。有研究表明,1982—2010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21.5%,是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降,導致了經濟增速下行[1]。這說明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總體上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科技發展整體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強,致使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降低消耗、減少排放的根本途徑在于技術創新。從要素投入拉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走出困境、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由之路。加強自主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是實現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條重要路徑,在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形成自我創新的能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甚至趕超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這既能降低技術創新的成本,又能降低技術創新的風險,無疑是較優的選擇。

國內外關于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頗多,但是系統研究技術引進的不同方式影響不同層次自主創新能力的成果很少,檢驗外資模仿效應影響技術創新的實證研究更少,特別是將技術購買和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多種技術溢出效應納入同一個分析框架,比較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影響技術創新差異的研究更為罕見。與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梳理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厘清技術購買、外資技術溢出、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等技術引進途徑對不同維度技術創新作用的差異。第二,將技術創新分為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投入兩個層面,并用發明專利反映高層次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反映低層次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并將技術購買和三類外資技術溢出納入同一個實證模型,利用2003—2012年28個制造行業非平衡面板數據,運用GMM估計法檢驗四類技術引進效應對我國不同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的影響,以判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技術引進方式的最佳選擇,同時考察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影響不同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差異。

一、相關研究述評

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是不完全一致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已掌握的技術,但不一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后者則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因此,技術引進對東道國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作用的內涵不完全相同;通過技術引進促進技術進步是我國重要目標,但不是核心目標,技術引進最重要的目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內外一些研究發現,引進、消化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是發展中國家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經驗(Amsden,1989)。引進技術的路徑主要有國際貿易、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簡稱外資)等,技術引進路徑不同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可能不同。學術界對技術購買是否促進自主創新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購買技術會替代自主創新,降低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動機[2],Lee(1996)等學者的一些實證研究驗證了這一點;也有學者認為技術購買與自主創新是互補關系[3],Chang和Robin(2006)[4]等學者的實證研究支持此觀點。除了技術貿易外,技術引進的路徑概括為進口、出口和國際直接投資三種[5]。進口是推動進口國技術創新的重要途徑,因為進口包含先進技術的產品,進口國通過逆向工程可以消化吸收和模仿學習先進技術,并對其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Coe和Helpman(1995)等學者的一些研究驗證了進口促進技術進步的觀點,也有少數實證研究檢驗了進口技術溢出對自主創新的影響[6]。出口也是促進技術創新不可忽視的重要路徑,因為國際市場的需求方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對出口廠商生產產品提供了更高的技術標準,必然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

有研究認為國際直接投資是技術引進最顯著的路徑[7]。外資技術溢出對東道國技術創新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學者對外資技術溢出是否促進東道國技術創新沒有得出一致性結論。外資技術溢出影響東道國技術創新有三種觀點:一是抑制論[8-9];二是促進論[10];三是“雙刃劍”論[11]。關于外資技術溢出影響東道國自主創新的研究成果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模型構建不同是重要原因。構建檢驗外資技術溢出影響技術創新的計量模型一般以生產函數為基礎[12-13],或者以經驗為基礎[14]。除了計量模型構建的理論依據存在差異外,外資技術溢出途徑和技術創新類型選擇的差異也是計量模型存在差異的重要原因。

在實證研究中,一般從產出和投入兩個角度反映技術創新,產出主要用新產品、專利等來衡量,投入主要用勞動和資本衡量,如沈坤榮和孫文杰(2009)[15]采用新產品銷售收入,范承澤等(2008)[16]采用創新投入,薄文廣等(2005)[17],李玉梅和桑百川(2011)[18]采用專利測度技術創新。因此,選擇不同的方法測度技術創新,實證結果就可能不一致。但是,新產品銷售收入和創新投入并不能反映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無法準確測度自主創新能力,而專利則是測度自主創新較為合理的指標。實證檢驗外資技術溢出影響我國企業專利的多數文獻存在缺陷,沒有將發明專利與其他專利區分開來,與檢驗外資技術溢出影響自主創新的國外研究不一致。專利是反映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維度,特別是發明專利技術水平決定產品質量、性能等,是國際通行的反映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核心指標,因此,國外一般將專利界定為發明專利。國內對專利的界定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不僅包括發明專利,也包括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與國外絕大多數專利是發明專利相反的是,國內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占多數。專利界定的差異是國內外實證研究結論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少數研究成果分別檢驗了外資技術溢出對我國內資企業發明專利與其他專利的影響[13,19],則彌補了這一缺陷。

外資技術溢出途徑不同和技術溢出變量的度量方法不同可能導致實證結論不同。外資技術溢出變量的度量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學者對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分類不同造成。學者一般將外資技術溢出效應分為示范效應、競爭效應、聯系效應和人員流動效應[20],有研究將示范效應和人員流動效應歸結于模仿效應[21]。實際上,這里所指的外資技術主要是產品生產層面的技術;外資企業研發溢出主要是指新產品、新工藝等技術即產品創新技術的溢出。徐俠和李樹青(2008)[12]認為,外資的生產技術溢出更可能促使東道國企業為追趕跨國公司的技術而進行創新,外資溢出的技術知識不一定是先進和前沿的;研發溢出的技術知識和信息是前沿的,可能促使東道國為領先跨國公司的技術而進行創新。因此,外資的生產技術溢出和研發溢出對東道國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多數實證文獻僅檢驗某一類外資技術溢出對東道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如競爭效應[13-14]、研發溢出效應[22]。其中競爭效應用外資參與度衡量[15]。一些檢驗外資技術溢出影響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的實證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度量外資技術溢出變量,如外商投資額[17]、三資企業資產[18]、三資企業產值[23]。用三資企業的資產、產值或外商投資額可以度量多種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但并不能區分不同類型技術溢出效應對自主創新的影響。也有一些學者檢驗了外資技術不同溢出途徑對不同層次技術創新的影響,如將外資參與度和外資研發納入一個模型檢驗了競爭效應和研發溢出對技術創新的影響[12]。實證發現,競爭效應和研發溢出對我國國有企業專利沒有顯著影響,競爭效應對研發經費投入具有正向作用,對研發勞動投入具有顯著負向作用;研發溢出對非國有企業專利和研發經費投入的正向作用既顯著又穩定,競爭效應對非國有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對非國有企業專利的作用因模型控制變量選擇的不同而不同。

不僅有學者研究外資技術不同的溢出途徑影響技術創新的差異,也有學者討論了技術引進的不同方式影響技術創新的差異。王子君(2002)、邢斐和張建華(2009)[24]分別運用數理模型證明了技術許可比外資技術溢出對東道國自主創新的作用更為有效,后一研究成果通過實證檢驗證明了理論模型的結論。但是兩個成果研究的結論并不一定準確,前者用產品反映自主創新,后者用研發投入反映自主創新;產品的生產能反映生產技術水平或技術能力,不能說明掌握的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投入只能反映創新投入強度,不能反映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能力;而且后一研究成果假定技術許可轉讓核心技術與一般事實相悖,如統計數據表明航空設備、工程機械、精密儀器、醫療設備等80%包含關鍵技術的中間投入品依賴進口[25],說明技術許可并不一定轉讓核心技術。如果技術購買不能獲得核心技術,就不能獲得一個產品連續、完備的技術知識,在國家宏觀層面上不能形成完備的科技知識體系,不一定能夠促進自主創新。

通過上述文獻綜述可以發現,國內外研究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實證文獻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檢驗外資技術溢出的成果忽略了模仿效應對自主創新的影響。二是沒有理論研究揭示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影響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差異;多數實證研究偏向于檢驗某一類技術引進如技術購買、外資技術溢出、外資競爭效應和關聯效應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將多種技術引進與多維度技術創新納入一個框架,比較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影響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成果很少,因此,現有研究難以保證結論的科學性。三是實證文獻很少將發明專利與其他專利區分開來,實證結論不能說明技術引進的不同路徑影響不同層面自主創新能力的差異。本文將技術購買、外資技術溢出、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納入同一個分析框架,檢驗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對不同維度的技術創新如發明專利、其他專利、創新經費投入、創新人力投入的影響,比較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影響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差異,以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

二、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理論闡釋

(一)自主創新路徑的選擇

不同路徑的自主創新各有優勢,自主創新路徑的選擇由歷史和現實條件決定。自主創新依賴于知識資本的存量水平。知識資本既可以依靠自我累積獲得,也可以通過引進技術獲得。按知識資本累積的方式,自主創新的路徑可分為以自我累積為基礎的自主創新和以技術引進為基礎的自主創新。兩種路徑的自主創新各有優勢,以自我累積為基礎的技術自主創新具有原創性,競爭力強,容易獲得超額壟斷利潤,但是技術創新耗時長、成本高,市場風險高,成功率低;以技術引進為基礎的技術自主創新多是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基礎上對已有技術進行較大的改進,產品質量更高,性能更好,耗時短,成本低,市場風險低,成功率高,但是競爭激烈,利潤不高[14]。

我國選擇在技術引進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農耕文明時代的技術進步主要依靠經驗積累,人口數量是影響技術進步的重要因素,我國科技水平在這一時代領先于世界主要歸因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眾多的人口。工業技術進步模式完全不同于農耕文明時代的技術進步,主要取決于自然科學知識的創新和可控性試驗,重農文化和以人文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科舉考試制度無法累積工業技術進步需要的自然科學知識,最終桎梏了我國工業技術的革命。因連續不斷的戰亂,我國近現代無暇致力于科技知識的自我累積;新中國成立后的知識分子上山下鄉政策、十年動亂等導致科技知識自我累積嚴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雖然重視教育和科技,但是任期制的官員更愿意選擇見效快的技術進步方式,以獲得政績。以上原因決定了我國科技知識基礎薄弱,在自我累積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加上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大,在技術引進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是必然選擇[26]。

(二)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的機理

技術引進為自主創新不僅累積了知識資本,而且提供更高的先進技術平臺,致使在引進技術基礎上的自主創新具有后發優勢。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提升競爭力,通過技術引進促進技術進步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戰略選擇。技術知識具有連續性、累積性和經驗性,技術創新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對累積知識的改進和提升。技術進步是知識累積的過程,創新是增加知識存量的主要手段,是累積知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消化引進技術,可以在短時間內、低成本地掌握并熟練使用世界先進技術;通過吸收引進技術,可以將引進技術變為自己的技術,進而增加知識存量。在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基礎上,企業可以改進產品性能,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技術可以彌補知識基礎薄弱的不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

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自主創新不僅具有創新性特征,而且具有跟隨性特征,具有后發優勢。因為引進的技術是已經在市場上獲得成功的技術,在技術引進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技術創新方向明確,減少了依靠自我累積進行自主創新的大量失誤,大大降低了自主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提高了自主創新的成功率。同時,也是對現有技術的創新突破,研發投資方向明確、集中,避免了在自我累積基礎上自主創新的重復研發投資;技術引進可以無償獲得率先創新者的許多經驗和技術中的大量隱性知識;這種自主創新模式可以節約新產品市場開發、廣告宣傳的高昂成本,與在自我累積基礎上的自主創新相比,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自主創新能較大幅度降低成本。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自主創新如果是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創新突破,則新產品超越了市場上現有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富有競爭力,可以替代市場上現有產品,能獲得可觀利潤。因此,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自主創新具有成本和利潤優勢。正因如此,發展中國家會規避技術基礎薄弱的不足,一般放棄通過自我累積科技知識進行自主創新的道路,而是選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知識累積—模仿創新—自主創新”的道路。

技術引進不僅耗費研發資源,而且容易產生路徑依賴,降低自主創新的動機,抑制自主創新。在技術水平低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追求跨越式發展,自主技術供給嚴重不足,技術需求缺口大,技術引進成為必然選擇。由于條塊分割的體制,低水平重復引進技術現象嚴重,長期引進技術不僅占用大量的研發資源,而且容易形成路徑依賴,嚴重弱化自主創新的動機;重引進、輕消化則強化了技術引進的路徑依賴,進一步降低自主創新水平。發達國家為保持技術壟斷和控制全球價值鏈的高端,一般不會轉讓先進技術,特別是不會轉讓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發展中國家引進的多是附加值率低的技術,企業在全球分工中從屬于西方跨國公司,只能依賴發達國家提供包含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中間投入品,才能生存,這就固化了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的路徑依賴,進一步導致了自主創新動機的不足。引進的技術多是成熟技術,與自主創新相比,成本低,市場風險低,成功率高,基于成本收益,企業更愿意選擇引進技術;尤其是,當引進技術與本地企業技術能力不相匹配時,從技術人員、原材料、機器設備到包含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中間投入品,都依賴于國外,引進技術與本地聯系不大,企業容易對引進技術形成穩定的剛性需求,導致自主創新的動機不足。因此,引進技術可能抑制自主創新。

以上分析表明,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既可能是互補關系,也可能是替代關系。由于自主創新具有層次性,技術引進對不同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可能不一致。技術引進占用研發資源,可能降低東道國研發投入水平,進而抑制專利增長;技術引進可以為東道國累積技術知識資本,可能促進東道國增加研發投入,進而促進專利增長;技術引進為東道國提供了更高的技術創新平臺,東道國可以在降低研發投入條件下實現專利增長。這就是說,技術引進對研發投入的作用與對專利的作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專利包括發明專利,也包括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前者技術含量高,代表高層次技術創新,后者技術含量低,表示低層次技術創新;低層次技術創新的成本低、難度小,企業更可能偏向低層次技術創新,即技術引進對高層次技術自主創新的作用可能小于對低層次技術自主創新的作用。

(三)技術引進方式影響自主創新的差異

不同的技術引進方式對技術創新的作用可能不同,因為技術創新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和層次性等特征,特別是技術知識不僅包括顯性知識,而且包含大量隱性知識,不同的技術引進方式獲得技術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不同。技術引進方式一般包括技術購買、進口和外資技術溢出等三種方式,以下具體討論三種技術引進路徑影響自主創新的機理及差異。

1.技術購買和進口對自主創新的影響

理論上,購買技術和進口對自主創新既有補充作用,又有替代作用[24];另外因為購買技術和進口獲取技術的方式不同,對自主創新的影響存在差異。從購買技術對自主創新的影響看,既具有自身優勢,也存在局限性。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技術水平落后,為縮小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技術購買的力度大,耗費研發資源多,而且本地企業技術能力低,難以消化、吸收購買的技術。同時,發達國家轉讓的多是成熟技術,特別是限制了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轉讓,發展中國家難以獲得先進技術,尤其是難以獲得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發展中國家技術購買較其他引進技術方式,更容易形成引進技術的路徑依賴和對外國技術的剛性需求。在微觀層面上,不可否認個別企業可能購買一個產品多數甚至全部生產環節的技術,但是絕大多數企業受財力的局限,一般僅購買一個產品一個或少數生產環節的技術,不可能購買一個產品多數甚至全部生產環節的技術。也就是說,技術購買只能獲得離散的技術知識,并不能獲得一個產品連續的技術知識。而技術購買獲得的主要是顯性技術知識,難以獲得隱性知識,這意味著技術購買難以掌握并獲得全部技術知識。在宏觀層面上,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技術購買不可能形成較為完備的科技知識體系。因此,雖然技術購買可能彌補知識自我累積的不足,對自主創新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因為路徑依賴、對國外技術需求的剛性和難以獲得全部技術知識,技術購買對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的替代作用可能大于補充作用,即技術購買對自主創新的抑制作用可能更大。

進口對進口國的自主創新同樣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發達國家為保持技術壟斷地位,一般會控制先進技術的轉移與擴散,不會直接轉讓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也不會在海外子公司生產包含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中間產品,發展中國家主要通過進口包含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中間產品獲得先進技術,進口是發展中國家最可能獲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途徑。然而,進口對技術引進國自主創新的作用受信息不對稱和本地企業學習能力的制約。通過進口引進技術,反向工程是消化、吸收技術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逆向破解進口產品包含的技術存在諸多障礙,尤其難以獲得進口產品包含的隱性知識。如果本地企業學習能力強,通過逆向工程獲得技術知識越多,進口對自主創新的正面作用越大;如果本地企業學習能力弱,通過逆向工程獲得技術知識越少,進口對自主創新的負面作用越大。因此,進口對自主創新的作用不確定。

2.外資技術溢出對東道國自主創新的影響

因為給雇員提供了干中學的機會,外資技術溢出對東道國自主創新的作用最為顯著,但是外資技術溢出的不同路徑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可能也不同。外資進入通過示范、競爭、關聯、人力資本流動效應及外資研發知識溢出等途徑,向本地企業轉移與擴散技術。具體來說,本地雇員在外資企業生產過程或研發活動中,使用機器設備、接觸產品設計、制造圖紙、工藝流程、產品配方等,通過干中學可以獲得一個產品連續的技術知識和信息;而干中學極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東道國通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不僅能獲得顯性知識,而且能獲得隱性知識,有利于形成完備的科技知識體系。另外,本地雇員在外資企業生產經營或研發活動中通過干中學掌握外資技術,無需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和勞動。與技術購買和進口相比,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可能既不影響研發投入水平,甚至降低研發投入,又能促進自主創新。也就是說,在技術引進的各種方式中,外資技術溢出對自主創新的正面作用可能是最顯著的。

外資技術溢出途徑不同對東道國技術知識累積的作用也不同。模仿效應是指外資企業的本地雇員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接觸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后,一旦與本地企業技術人員接觸,或者流向本地企業,東道國通過模仿學習就可以獲得外資企業生產中使用的全部技術。本地企業通過模仿效應能獲得一個產品連續的、較為完備的技術知識,東道國知識資本增量效應較大,因此,各類外資技術溢出中模仿效應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可能是最大的。外資進入產生的競爭效應可能誘使本地企業模仿外資技術,也可能誘使本地企業購買技術或者通過進口引進技術,這就是說,東道國通過競爭效應獲得的技術知識不一定是連續、完備的,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可能較小。東道國通過聯系效應只能獲得一個產品的一個或幾個生產環節的技術,無法獲得一個產品連續、完備的技術知識,說明聯系效應對自主創新的作用較小。

以上外資技術溢出主要是外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溢出,技術的特點是廣泛應用于生產中,是成熟技術,甚至是衰落技術,而外資技術溢出的知識多是先進前沿技術知識,不一定應用于生產,也就是說外資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溢出不同于研發知識溢出。外資企業研發是知識密集型的活動,本地技術人員參與外資企業研發活動容易獲得先進技術的知識和信息,不僅有利于提升東道國知識資本存量,而且促使本地企業進行領先型技術的自主創新。但是外資技術溢出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大小與研發類型有關。如果外資企業研發僅涉及產品和工藝的調試,以服務本地市場,本地企業僅獲得一個產品部分生產環節的技術知識,難以獲得一個產品連續、完備的技術知識,研發溢出不一定促進自主創新;如果外資企業進行新產品、新工藝或基礎研究的研發,本地企業能獲得一個新產品連續、較完備的先進技術知識和信息,研發溢出可能促進自主創新。

三、實證模型及變量的測度

(一)構建計量模型

1.創新產出的計量模型

從產出角度看,創新產出是創新投資、創新勞動等多種投入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新知識的生產[27-28],因此創新產出可以用C-D生產函數表示為:

in=a·rdkβ1·rdlβ2

(1)

in為創新產出,rdk表示研發經費投入;rdl為研發勞動投入,α表示影響創新產出的其他因素。創新投資本質上是對知識生產進行投資。除創新投資外,知識還可以直接引進。引進技術既可能直接替代新知識的生產,也可能促進新知識的生產。由于制造行業數據的可獲得性*因為缺失制造行業進口數據和聯系效應數據,本文不考慮進口技術溢出和聯系效應對技術創新的影響。,引進技術主要選擇購買技術和外資技術溢出;外資技術溢出分解為競爭溢出效應、研發溢出效應和模仿學習效應。消化吸收是本地企業掌握引進技術的主要環節,對本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技術差距是制約外資技術溢出的主要因素之一[29]。基于上述分析,創新生產函數可以進一步表述為:

in=c·rdlβ1·rdkβ2·ftechα1·absα2·

tgapα3·efdi+frd+loc

(2)

在式(2)中,ftech為購買國外技術變量;fdi為外資參與度,反映競爭效應[24];frd為外資企業研發比例,反映研發溢出效應[30];loc為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程度,反映本地企業對外資技術的模仿學習效應[31]。4個技術引進變量是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abs為本地企業吸收消化支出水平,是模型的另一個重要解釋變量;tgap為行業內外資企業技術差距。對式(2)取對數得到式(3):

lnin=c+fdi+frd+loc+α1lnftech+α2lnabs+α3lntgap+β1lnrdl+β2lnrdk

(3)

依據式(3)可以構建創新產出的計量模型:

lninit=c+φ1fdiit+φ2frdit+φ3locit+α1lnftechit+α2lnabsit+α3lntgapit+β1lnrdlit+β2lnrdkit+μit

(4)

i為第i(i=1,…,28,除煙草之外的28個制造行業)個制造業,t表示第t(t=2003,…,2011)年*技術創新主要用研發產出和研發投入度量,雖然很多學者如王紅領等(2006)[14]用科技經費支出和科技活動人員度量研發投入,但是這種方法是不準確的,因為研發支出只是科技經費支出的一部分,研發人員也僅是科技活動人員的一部分。《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3年才有研發支出和研發人員統計口徑的數據,2009年則沒有分行業外資企業研發數據,無法得到內資企業研發數據,因此,本文僅選擇2003—2008年行業數據進行實證研究。。c為截距項,μ為殘差項,α、β、φ均為待估參數。

2.創新投入的計量模型

參照王紅領等(2006)[12]構建的模型,并將外資技術溢出變量分解為模型(4)中的4個技術引進變量,同時將消化吸收和技術差距作為控制變量,得到制造企業研發投入的計量模型:

rdit=cit+α1fdiit+α2frdit+α3locit+α4ftechpit+θ1abspit+θ1tgapit+εit

(5)

其中,rd表示制造企業創新投入水平;ftechp、absp分別為技術引進支出、消化吸收支出,與模型(4)中用絕對值度量不同的是,ftechp、absp均用相對值度量,以與被解釋變量創新投入用相對值度量保持一致;fdi、frd、loc和ftechp是模型(5)的核心解釋變量,含義與模型(4)相同。i、t和其他變量的含義均與模型(4)一致。

(二)變量的測度

1.創新產出的測度

新產品和專利是反映創新產出(in)的兩種主要方式,兩種度量創新產出方法各有優缺點。就數據質量、可獲得性而言,其它任何數據無法與專利數據相媲美[32]。專利包括專利申請和專利授權,國內學者認為專利授權在我國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很多學者主張用專利申請度量創新產出能力[14,33]。因此,本文采用制造企業專利申請量反映創新產出能力。由于僅專利能反映自主知識產權,專利比新產品、創新投入更能反映自主創新能力。

不同性質的專利技術含量不同,技術引進對不同技術水平的創新能力影響也是不同的。專利技術有高端技術,也有低端技術。發明專利能反映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代表高層次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則代表低層次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將模型(4)創新產出(in)分全部專利(inp)、發明專利申請量(inv)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申請量(ind)等3種情況進行討論,以檢驗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對不同層次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

2.研發投入的測度

創新勞動投入和創新經費投入是衡量創新投入的兩個主要方面。從現有的實證研究看,創新勞動投入和創新經費投入可采用多種數據進行測度;創新勞動投入采用企業科技活動人員[17];蔣殿春和夏良科,2005、專業技術人員[19]和研發人員[10];陳勁等,2007)度量;創新經費投入采用企業科技經費支出額[11,18,34]、研發機構科技經費支出額[19]度量;或者創新勞動投入采用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數據測度,創新支出采用研發經費支出數據衡量[12-13,35-36]。創新成果主要決定于創新經費投入和勞動投入,與研發活動的外延相比,科技活動的范圍更為寬泛,科技活動投入的統計口徑比研發投入的統計口徑更寬,可能導致實證估計結果有偏。

專業技術人員包含大量非研發人員,使用專業技術人員替代研發人員也可能導致估計結果有偏差;科技經費數據不僅包括企業科技經費,而且包括事業單位科技經費,使用研發機構科技活動經費替代研發支出同樣可能導致估計結果有偏差。因此,我們采用研發支出度量創新經費投入,用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度量創新勞動投入。模型(4)中解釋變量研發人員(rdl)和研發支出(rdk)*模型(4)中研發支出在一些研究采用存量,但是研發支出數據2003年才出現,時間跨度短,而且計算存量所需要的基期研發資本存量、研發投資價格指數、折舊等多種數據也難以獲得,即使可以采用吳延兵(2006)提出的永續盤存法計算出制造行業的知識資本存量,結果并不一定準確。因此,國內研究一般采用當年研發支出數據(沈坤榮和孫文杰,2009)。分別對其當年絕對數取對數為lnrdl和lnrdk。模型(5)中被解釋變量創新投入(rd)分為研發勞動投入(rdlp)和研發經費投入(rdkp)兩種情況,分別用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占就業人數的比例和研發支出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測度,單位為%。

3.技術購買及外資技術溢出的測度

技術購買的測度較為簡單,外資技術溢出的測度較為復雜。技術購買直接采用技術引進支出費用數據度量,模型(4)中技術引進變量(ftech)直接對技術引進費用取對數,模型(5)中技術引進變量(ftechp)用技術引進費用占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單位為%)衡量。用外資參與度測度外資技術溢出的文獻很多,一般研究利用外資存量數據測算外資參與度,如外商投資額占GDP或固定法投資的比例[37],由于外資存量難以準確測算,更多的研究則是用外資企業資產份額[38]、銷售收入份額[39]、就業份額[40]、產值份額[41]和增加值份額(Bin,2000)等測度。本文采用外資企業工業產值的比例衡量外資參與度(fdi),以測度外資競爭效應對我國制造企業創新的影響。測度外資研發的知識溢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用外資企業研發支出絕對數衡量外資企業研發水平,檢驗外資研發對內資企業技術水平或內資企業創新的影響[42];張倩肖和馮根福,2007;二是用外資企業研發支出的比例衡量外資研發知識溢出,以檢驗外資研發的溢出效應對內資企業創新的影響。我們采用外資企業研發支出占行業研發支出的比例度量外資研發參與度(frd),以測度外資研發對我國制造企業創新的溢出效應。借鑒傅元海等(2010)[21]的做法,用外資企業增加值率反映外資企業本地化程度(loc),以測度模仿效應。

4.消化吸收支出和技術差距的測度

模型(4)中消化吸收水平采用行業消化支出額測度,取對數為lnabs。模型(5)中制造企業消化吸收變量(absp)采用行業消化吸收支出占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度量(單位為%)。研究外資技術溢出的文獻普遍認為,技術差距是影響技術外溢的重要因素,不過,對于技術差距的度量卻各不相同。現有研究常常用內外資企業勞動生產率[8];Li et al.,2001、資本密集度[29,43]、專利費數量(Kokko,1994)和全要素生產率(周燕和齊中英,2005)等指標的差距反映技術差距。由于科技統計數據中沒有提供大中型企業增加值數據,研究外資溢出對創新影響的文獻常采用內外資企業人均銷售收入的比度量技術差距[39],但銷售收入受市場需求、庫存等影響,并不能準確反映勞動投入對銷售收入的影響,因此用人均銷售收入并不能較好地度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投入與產出是直接關聯的,用人均工業總產值較人均銷售收入衡量勞動生產率更合理些。因此,用外資企業人均工業總產值與內資企業人均工業總產值之比衡量內外資企業的技術差距(tgap)。

(三)數據說明

專利申請、工業總產值、就業人數、研發支出、研發人員、科學家和工程師、技術引進支出和消化支出數據來自2003—2012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大中型企業數據;其中測算技術差距的內資企業數據按行業全部大中型數據減去外資企業數據計算,2004年及2008—2011年缺失大中型外資企業數據,采用規模以上內外資企業數據測算。《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缺失2004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采用2005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占研發人員的比例乘以2004年研發人員來測度。《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沒有2011年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采用2009年大中型企業專利占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比例乘以2011年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測算各個行業大中型企業專利。由于缺失大中型企業增加值數據,無法得到大中型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程度的數據,用規模以上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程度替代,2003年及2005—2007年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程度計算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數據來自《中國貿易年鑒》,全國性的各類年鑒均缺乏2008—2012年制造行業增加值數據,只能用北京、廣東、福建等部分省的行業數據計算。由于數據可獲得性,本文實證采用非平衡面板數據進行估計,其中外資研發比例時間區間為2003—2008年,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研發支出和研發勞動投入時間區間為2003—2010年,其余變量時間區間為2003—2012年。

四、實證檢驗及結果

自主創新投入和產出通常表現出連續性特征,即統計上表現為自相關;同時解釋變量不同程度存在關聯,不滿足計量模型要求解釋變量相互獨立的假定,即解釋變量存在內生性;另外,不同行業的自主創新存在差異,即可能存在個體效應,或者稱為行業的異質性。為解決自相關為、內生性、個體效應對模型估計結果的影響,將模型(4)的3種情況和模型(5)的2種情況均設定為動態面板,采用GMM進行估計。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5種情況Hansen檢驗χ2統計量的p值均大于0.1,說明工具變量均是有效的;二階自相關檢驗的p值大于0.1,說明5個模型均不存在二階自相關。從統計意義上,5個動態面板模型均是理想的模型。下面介紹技術購買、外資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研發溢出效應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一)技術購買自主創新的影響

檢驗結果表明,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對我國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購買國外技術對全部專利(lninp)、高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即發明專利(lninv)、低層次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即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lnind)具有顯著的負面作用,對創新勞動(rdlp)和經費投入(rdkp)也具有顯著的負面作用。在以lninp、lninv和lnind分別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中,lnftech的系數分別為-0.07、-0.12和-0.19,顯著水平均達到1%,意味著購買技術經費增加1%,我國制造業大中型企業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分別下降0.07%、0.12%和0.19%;在以rdkp和rdlp分別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中,ftechp的系數分別為-0.15和-0.31,顯著水平分別達到5%和10%,意味著購買技術經費占工業產值的比例增加1%,我國制造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水平和勞動投入水平分別下降0.15%和0.31%*在模型(5)中rdlp、rdkp、ftechp、absp的度量單位均為%,而frd、fdi、loc均為實際比值。。也就是說,購買國外技術既降低了我國制造企業創新投入水平,又抑制了自主創新能力。

由于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低,特別是一些技術密集型行業未能掌握核心技術或關鍵技術,導致本地企業對技術購買具有穩定的剛性需求,如李樹培(2009)[25]指出我國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達50%以上,航空設備、精密儀器等高技術產品的關鍵技術80%依賴國外;技術能力不高和重引進、輕消化的習慣,使本地企業沒有能將購買技術獲得的不連續、不完備技術知識和信息形成有效的知識資本存量,長期結果是形成了引進技術依賴。因此,技術購買對創新投入的替代作用超過互補作用,降低了技術創新投入水平,抑制了自主創新能力。

(二)外資技術溢出對自主創新的影響

表1和表2表明,競爭效應(fdi)和模仿效應(loc)對專利增長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loc對研發經費投入具有顯著的負面作用,對研發勞動投入沒有顯著影響,fdi對研發投入沒有顯著影響。具體地說,在lninp、lninv和lnind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中,fdi的系數分別為1.52、1.05和3.19,顯著水平均達到1%;loc的系數分別為3.03、1.6和6.76,顯著水平分別為1%或10%。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fdi提高0.01,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分別增長1.52%、1.05%和3.19%;loc提高0.01,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分別增長3.03%、1.6%和6.76%。在rdkp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中,loc的系數為-0.41,顯著水平為5%,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水平提高0.1,研發投入水平下降0.04。因此,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顯著提高了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且競爭效應對自主創新的作用小于模仿效應的作用,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對低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大于對高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模仿效應降低了研發投入水平,即模仿效應對研發投入具有替代作用。

外資進入產生的競爭效應、模仿效應對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但沒有顯著影響本地企業研發投入。原因可能是,競爭效應不僅誘使制造企業在模仿外資技術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也可能誘使制造企業直接購買專利或通過進口引進技術,以低成本地獲得技術,而技術購買或進口容易產生技術引進依賴,降低自主創新的動機,削弱了競爭效應對專利的正面作用,致使競爭效應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小于模仿效應、研發溢出的作用。在外資企業生產過程中,本地雇員可以接觸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本地企業通過模仿學習可以獲得一個產品連續、完備的技術知識和信息;在宏觀上,東道國制造業通過引進外資就能累積較完備的技術知識體系,制造企業可以獲得更高的技術創新平臺,形成更高的自主創新能力,正是模仿效應獲得外資技術知識的優勢,模仿效應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最大。外資企業的本地雇員在生產過程中接觸、了解和掌握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東道國不需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就能獲得外資技術的知識和信息,增加知識資本的存量,這就是說,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在不影響企業研發投入條件下,可以促進制造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如果由于發明專利技術含量高,創新難度很大,而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技術含量低,創新難度小,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可能不具有可比性,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對低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大于對高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這一結論則可能不成立。如果發明專利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并且這一結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出現的偏差可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主要原因。具體地說,在外資進入產生的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作用下,本地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而搶占市場份額,創新的重點不是對自有或引進的核心技術或主要技術進行突破和創新,以推動產品創新,顯著改善產品性能和質量,而是更多地偏向于生產工藝技術、產品外觀設計或引進技術的本地化應用等方面,結果必然是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對反映高層次技術創新的發明專利增長的促進作用小于對其他低層次技術創新的作用。我國專利構成可以說明這一點。我國已是世界創新大國,2004—2007年工業發明專利授權從49360件增加到67948件,僅次于日本、美國、韓國,但是就專利構成來說,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占我國專利的60%以上*見科技部網站2009年《中國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09年我國工業設計專利申請數占世界50%*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布了的《WIPO 2011年IP大事和數據》。,與世界發達或新興市場國家以發明專利占多數情況相反。2011年我國對國外的專利授權主要是發明專利,比例為80%,更清晰地反映了這一點。因此,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創新明顯偏向于低層次技術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創新,致使反映自主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比例只接近這些國家的一半。進一步可以推斷,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對高層次技術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比對低層次技術自主創新的促進作用小,這一結論是合理的,制造企業的創新偏向于外觀形態、技術應用等可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外資企業研發(frd)對我國制造企業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均沒有顯著影響,對研發經費投入、研發勞動投入也沒有顯著影響。原因是,我國外資企業研發主要是調試性研發,本質上不是創新研發,其目的是為外資企業在本地生產提供支持,使企業現有技術在東道國新環境中能有效地適應和應用,本地雇員難以接觸產品設計、工藝流程、產品配方、制造圖紙、技術訣竅、工藝檢測方法等技術知識和信息,不能有效增加知識資本存量,無助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總之,研發類型決定了外資研發對我國制造業技術創新沒有顯著溢出效應。

(三)消化吸收對自主創新的影響

從表1和表2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消化吸收支出對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研發經費投入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對研發勞動投入沒有顯著作用。在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研發經費投入分別為被解釋變量的模型中,消化吸收支出的系數分別為0.05、0.14、0.13和0.75,顯著水平分別達到1%或10%,意味著消化吸收支出增加1%,其他因素不變條件下,全部專利、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分別增長0.11%、0.14%和0.13%;消化吸收支出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增加1%,研發經費投入水平增長0.014%。

表1 模型(4)的GMM估計

表2 模型(5)的GMM估計

五、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梳理已有研究文獻發現,討論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成果很少系統地揭示不同類型技術引進對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作用。我們從創新投入、專利等角度界定不同維度的技術創新,并剖析了技術購買、外資技術溢出、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影響創新投入、專利等不同維度技術創新的差異。利用2003—2012年28個制造行業非平衡面板數據進行GMM估計發現,購買國外技術顯著抑制了專利增長和研發投入水平;外資技術溢出沒有顯著影響專利增長和研發投入水平;外資進入產生的競爭效應和模仿效應顯著促進了專利增長,但沒有顯著影響研發勞動和經費投入水平。從實證研究結果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結論:一是通過利用外資引進技術是提升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較優方式,直接購買技術則抑制了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外資企業生產本地化過程中產生的模仿效應對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最大,外資進入產生的競爭效應對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較小,而且模仿效應和競爭效應對高層次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小于對低層次技術創新能力的作用;三是外資技術溢出沒有顯著影響我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投入水平。

本文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政策意義。一是繼續堅持積極引進外資政策,大力發揮通過外資引進技術的作用,促進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因為技術購買不能獲得連續的、完備的技術知識,而且容易形成技術引進依賴,不利于本地企業的自主創新;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則容易獲得連續的、完備的知識體系,增加知識資本存量的效應較大,更有利于自主創新。二是充分利用外資進入產生的模仿效應,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因為模仿效應對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更大。為此,利用外資不僅要著力提高外資技術含量,而且要規定外資企業創造增加值的比例,鼓勵外資企業將更多的生產環節放在中國,使本地企業通過模仿效應能獲得更多生產環節的技術,有效增加知識資本存量。三是不能因為外資研發對自主創新的作用不顯著,否定外資研發對自主創新的積極作用,而應對外資企業不同類型的研發活動制定不同的激勵政策。政府主要鼓勵外資企業進行創新性研發活動,特別是鼓勵新產品、新工藝和基礎研究的研發活動,使本地企業能獲得先進技術知識,為自主創新累積前沿技術知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四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主要是加大高層次技術的自主創新,才能打破技術購買形成的路徑依賴,真正形成制造業產品的自主知識產權,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五是加大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力度,確實提高引進技術的成效,增加自主創新的知識存量資本。

[1]樓繼偉.中國經濟最大潛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25-26.

[2]MOHANAN P P,Technology transfer,adaptation and assimilation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1997,14(47):120-126.

[3]FREEMAN C,SOETE L.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J].London:Printer,1997,108(1):254-255

[4]CHANG C,ROBIN S.Doing R&D and/or importing technologies: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firm size in Taiwan’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6,29(3):50- 60.

[5]KELLER W.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3):1-51.

[6]孫順成,蔡虹.基于進口貿易的外溢技術知識存量的測度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6):41- 44.

[7]BLOMSTR?M M.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a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o Mexico [M].London:Routledge,1989.

[8]HADDAD M,HARRSION A.Are ther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morocco [J].Journal of Developing Economics,1993,42:105-121.

[9]YOUNG A.Growth without scale effect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1):41- 63.

[10]侯潤秀,官建成.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J].中國軟科學,2006(5):104-111.

[11]李曉鐘,張小蒂.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及地區差異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9):77- 86.

[12]徐俠,李樹青.FDI對科研活動影響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4):73- 80.

[13]王然,燕波,鄧偉根.FDI對我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及機制:基于產業關聯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16-24.

[14]王紅領,李稻葵,馮俊新.FDI與自主研發:基于行業數據的經驗研究[J].經濟研究,2006(2):44-55.

[15]沈坤榮,孫文杰.市場競爭、技術溢出與內資企業R&D效率:基于行業層面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1):38- 48.

[16]范承澤,胡一帆,鄭紅亮.FDI對國內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8(1):89-100.

[17]薄文廣,馬先標,冼國明.外國直接投資對于中國技術創新作用的影響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5(11):45-51.

[18]李玉梅,桑百川.FDI與我國內資企業自主創新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1(2):126-134.

[19]冼國明,嚴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18-25.

[20]KINOSHITA Y.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Prague:Czech Republic,1999.

[21]傅元海,唐未兵,王展祥.FDI溢出機制、技術進步路徑與經濟增長績效[J].經濟研究,2010(6):92-103.

[22]盛壘.外資研發是否促進我國自主創新:一個基于中國行業面板數據的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0(10):92-103.

[23]張海洋.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影響:兼論自主創新的決定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08(1):72- 81.

[24]邢斐,張建華.外商技術轉移對我國自主研發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6):94-103.

[25]李樹培.我國企業技術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原因與對策的博弈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9(3):116-126.

[26]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14(7):31- 42.

[27]PAKES A,GRILICHES Z.Patents and R&D at the firm level:a first look [J].Economics Letters,1980(5):55-72.

[28]李平,崔喜君,劉建.中國自主創新中研發資本投入產出績效分析:兼論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07(2):32- 42.

[29]陳濤濤.影響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溢出效應的行業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03(4):33- 43.

[30]封偉毅,鄭立文,許宏啟.技術溢出效應推動技術進步的機理研究:基于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口貿易的視角[J].工業技術經濟,2014(8):147-152.

[31]傅元海.技術引進影響自主創新能力的實證檢驗[J].當代財經,2012(9):91-100.

[32]MALERBA F,ORSENIGO L.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sectoral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6(1):83-118.

[33]沈坤榮,李劍.企業間技術外溢的測度[J].經濟研究,2009(4):77- 88.

[34]嚴焰,池仁勇.R&D投入、技術獲取模式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浙江省高技術企業的實證[J].科研管理,2013,(5):48-54.

[35]溫麗琴,盧進勇,馬錦忠.FDI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基于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2(8):33-36.

[36]肖黎明,袁敏.技術引進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4(7):74-78.

[37]程惠芳.國際直接投資與開放型內生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2(10):71-78.

[38]AITKEN B J,HARRISON A E.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or Venezuela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3):605- 618.

[39]孫文杰,沈坤榮.技術引進與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基于分位數回歸模型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2007(11):32- 42.

[40]KELLER W,YEAPLE S.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trade,and productivity growth:firm leve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91(4):821- 831.

[41]SJ?HOLM F.Technology gap,competition and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establishment dat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6):234-251.

[42]李小平,朱鐘棣.國際貿易、R&D溢出和生產率增長[J].經濟研究,2006(2):31- 42.

[43]KOKKO A.TANSINI R,ZEJAN M C.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602- 611.

(本文責編:海洋)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 Test Based on Panel Data of Manufacture Industries in China

TANG Xuan

(EconomicandStatistics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Guangzhou510016,China)

Theoretically,buying technology could hinder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host country for various reasons.Introduc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an induce local employees to master technical knowledge through learning by doing,which would favor easy to obtain continuous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form a complete system of knowledge for host country,and which may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e.Impact of purchase technology and three sorts of FDI effect are tested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y GMM method with 28 industries unbalanced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1.Results show that introduction of technology would be better mode of improv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manufacture by FDI,and purchase of technology hinder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The role of imitation effect is the most on upgrad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 role of competition effect is smaller on upgrad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roles that imita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improve high level technic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re lower than roles of enhance low level technolog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and impacts of imitation effect and competition effect are not significant on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put.Roles of R&D spillover effect are not significant on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levels of innovation input.

technology introduc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manufacture industry;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2015-11-11

2016-04-16

國家自科基金項目(71173074);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GD12CGL07);廣東省自科基金項目(2014A03031352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5A030313510)

湯萱(1975-),女,湖北省黃州人,廣州大學經濟與統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技術創新、技術經濟。

F124

A

1002-9753(2016)05-0119-14

猜你喜歡
外資企業效應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填補外資企業的黨建空白點——關于實化外資企業黨建工作的調查
當代陜西(2021年20期)2022-01-19 03:23:50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外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價值鏈中的采購結構及產出用途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穿透虛假外資企業的“包裝外衣”
中國外匯(2019年23期)2019-05-25 07:06:38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色在线|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www.狠狠|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av综合网| 欧美在线一二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精品福利网|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无码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国产自在线播放|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理论精品|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99er这里只有精品|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91国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三级|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久久福利片| 热99精品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欧美性久久久久|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色婷婷在线播放| 欧美日一级片|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毛片|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入口| 欧美笫一页| 亚洲三级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a欧美在线|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区国产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嫩模喷白浆|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特一级毛片|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