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產負債管理對銀行的長足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其綜合管理水平的高低。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銀行在資產負債管理中也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本文通過討論利率市場化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影響,分析目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利率市場化時代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銀行 資產負債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銀行在資產和負債業務上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競爭,尤其在負債業務方面,表現出利差收入趨窄、利率波動頻繁,市場風險加劇等多重壓力。利率管制時代,銀行重心多放置在負債業務上,存款規模的大小幾乎決定著銀行盈利的多少,因有管制的“優勢”,銀行的利差收入穩定,只要拉到存款,總能匹配到資金需求者。但隨著貸款及存款利率的放開,銀行的競爭邏輯也在悄然變化,以往資產負債管理方式的不足逐漸趨顯,銀行效益逐漸走低,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需迫切尋找新的出路,研究其資產負債管理策略尤為必要。
二、利率市場化給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帶來的影響與挑戰
(一)存款利率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利率波動頻繁
伴隨存款利率加速放開的腳步,利用價格競爭獲取存款資金已成為普遍常態,尤其對于一些本就處于弱勢地位的中小銀行或區域銀行等,需付出高于大型商業銀行的平均成本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其結果抬升了存款整體付息成本。如一些國有企業和機構采用競價或招標的方式選擇存款金融機構,趨勢逐漸趨蔓,即使有的地方有市場利率自律機制,但為搶占存款份額,不能排除個別銀行會帶頭違約的情況,導致存款價格競爭愈演愈烈,利率也頻繁波動,且波動幅度較大,缺乏穩定性。
(二)存貸利差收窄,銀行盈利壓力增加
由于存款成本持續上升,銀行正飽受折磨,為保證正常運營,留住客戶源,甚至不惜存款利率上浮至超過貸款利率,以至于存貸利差日趨收窄,銀行盈利能力面臨極大挑戰,盡管能勉強運營,卻是艱難度日。為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銀行紛紛涌入發售基金、理財產品的熱潮之中,導致一般存款增長困難,加劇負債成本的提高。因此,傳統的以一般存款為主的負債結構趨向多元化發展,同時粗放式的規模擴張已不再適用,需用新理念進行凈利差管理。
(三)資產端投資風險偏好提升,市場風險增加
存貸利差收窄壓力下,為保證收益,銀行往往會提升非信貸業務比例,增加資產端的投資風險偏好,選擇信用風險較高的目標客戶,甚至提升杠桿率,放大了經營風險與信用風險。
另外,利率市場化時代下,資金在不同主體間的流動性更加頻繁,難以保證一般存款的穩定性。特別是一些中小銀行、區域銀行等,資金實力不足,盈利來源單一,客戶基礎匱乏,易因放貸沖動導致銀行引發經營風險。
三、利率市場化時代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應對策略
(一)立足傳統信貸業務,深挖優質信貸資產
傳統信貸業務對存款有很強的依賴性,因為存款幾乎是信貸資金的唯一來源,目前這個局面卻已經打破。信貸資金的來源愈加廣泛,可以是同業拆借資金,也可以是股票募集或債券融資等各類資金,都可用于發放貸款、投資債券和配置同業資產等。同時,作為主要盈利來源的信貸業務,銀行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立足于傳統信貸業務的同時,深挖優質信貸資產,廣泛發展服務品種、對象等,采取主動營銷的方式,將有效信貸需求轉變為兼具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優質資產,并提高對優質資產的流動性管理。例如,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優質資產證券化的定價,向市場出售,獲取利差收入。
(二)中小銀行需培養配置大類資產的理念和能力
中小銀行、區域銀行及村鎮銀行等面對的客戶屬性及行業通常局限于某一區域,例如天津濱海農商銀行,信貸客戶多是民營企業,行業則多是制造業,導致資產端結構容易因單一而失衡,因此可以以表內信貸資產為基礎,在全國金融市場業務范圍內,針對大宗商品、國有企業、能源類和非銀行同業等資產在客戶屬性、行業和區域分布上進行有效配置,以實現銀行資產結構的均衡。此外,還可依經濟周期調節銀行資產結構,提升投資組合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經濟繁榮時,大宗商品資產市場需求相對強勁,則可多配置與大宗商品相掛鉤的固定類資產來得到更好收益;經濟低迷時,因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加,則可通過多配置信用等級高的資產以保證投資組合有足夠的安全性。配置大類資產,還需培養專業人才,建立相應業務部門,以充分發揮資產配置的作用。
(三)提高存量資產管理精細化程度,推動信貸業務投行化
在凈利差收窄背景下,銀行需精細化管理存量資產,對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進行有效合理配置,以獲取更高錯配利差。有效管理資產的能力是銀行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銀行將改變經營思路,由發放信貸向全資產管理與經營轉變,由融資邁向投行,打通每個環節對接資本市場,由交易管理資產的出售轉讓及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代替簡單持有資產,以促進信貸業務投行化發展。
(四)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促進金融創新
資產結構方面,以風險調整資本組合(RAROC)為基準,設立目標函數并令其最大化,可構建立資產組合管理模型,從地區、行業、產品和客戶等不同角度考量其最佳投放比例,并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宏觀政策等進行相應調整和修正;負債結構方面,主要在減少融資成本和保持流動性的基礎上,強調收益能否覆蓋成本。期限結構錯配出現不能很好匹配時,應適度加強銀行的主動負債,但通常主動負債成本較高,易加大流動性風險,且資金流動性也有短時間消失的風險,因此,應善于運用計量模型和統計軟件對客戶存款的粘性及儲蓄傾向等進行分析,加快資金從靜態向動態的轉變,確保資金來源的可控性,這也提升了被動負債的管理水平。利率市場化時代下,利率波動頻繁,銀行在對市場風險進行判斷時,必須合理進行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完善定價機制,注重差異化定價,讓凈利差覆蓋成本,達到目標資本回報率。
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也是給予銀行負債產品創新機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的創收金融工具將帶動中間業務發展,比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基金、債券及保險等其他債務替代產品,增加手續費等非息收入比例,有效降低資金成本,或開啟資產證券化試點增強流動性,進行其他利率相關衍生品的研究和開發,大力推動金融創新。
四、結語
利率市場化時代下,銀行進入了熾熱化競爭環境,但同時也擁有更多的機會。存款利率的逐漸放開,實際上是提升了銀行的負債自主性。從資產端出發,把尋找兼具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的優質資產組合去匹配平衡負債作為新思路,把控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管理,靈活運用利率定價機制,制定可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策略,才能推動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愛霞.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新思路[J].經濟論壇,2016.
[2]李達山.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改革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
[3]郭娜,關繼成.利率市場化下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策略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2.
作者簡介:付悅(1992-),女,漢族,天津市人,就讀于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