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姍
【摘要】近年來,在中國的許多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財富管理業務的市場,蘊藏著極大的機遇和廣闊的前景。自2004年以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商業銀行業務快速發展的一部分的具體表現,可以有效避免監管,迅速籌集資金,并通過投資增加銀行的收入。隨著中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不斷完善建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顯著增強全社會的金融意識,提高了居民的投資和資金需求之間,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商業銀行的研究金融產品的創新尤為必要。
【關鍵詞】理財產品 問題 商業銀行
一、前言
目前,世界各國的理財市場正處于市場壟斷競爭階段。商業銀行依靠其獨有的社會地位和優勢在個人理財業務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理財產品的開發以及后續的服務方面都有了顯而易見的成就。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發行理財產品數量雖多,但其每年的增長率在下降。在金融產品設計方面,只有極少數銀行擁有核心競爭力,并且提升能力強。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及其個人理財業務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仍然存在著不足和改進之處。
二、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新動因分析
(一)人們的迫切需要
2015年,中國城鄉居民的近450000億元儲蓄余額,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富裕階層已經形成,對個人理財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加強鞏固。目前,我國的工薪階級仍然占我國人口的大部分,而其工資增長的速度在近幾年仍然低于通貨膨脹的增長速度,而我國居民又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增加其對各種不同理財產品的需求。因此,越來越多的銀行客戶開始萌生對現金、消費支出、教育、風險管理與保險、投資、退休養老、財產分配與傳承等規劃的思考。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生產形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更加追求經濟的高收益、工作的快節奏和生活的高質量,因此也更加需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風險保障和理財服務。
(二)商業銀行的外部經營環境的壓力
今年來,中國出現了眾多外資銀行,它們的出現增加對我國本土銀行的競爭力。特別是隨著近幾年“脫媒”現象的出現,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非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的很大的威脅。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我國國內銀行應該加大理財產品的創新程度,增強大眾的認可,對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做出有力的回應。近年來,商業銀行通過不斷的并購和重組其他的金融機構來使其規模不斷擴大。因此銀行業的整體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導致要加快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
(三)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動力
商業銀行貸款利差持續減少,是因為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由此帶來了中間業務的拓展和其他業務盈利能力的增加。這些方法是現在很多銀行采用的。個人理財業務不再只是針對優質的客戶資源,它還為其他的銀行提供服務。這樣又增加了利潤來源的渠道。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在銀行盈利能力方面,個人理財業務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現在進行理財產品創新是非常必要的。
西方國家成功做到營業利潤由依賴傳統業務向中間業務轉變的經驗也同樣值得我們借鑒。
三、現如今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情況
(一)銀行理財產品增長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我國最早的理財業務是招商銀行在1995年推出的,第一次引進了“一卡通”,為我國理財產品的發展搭建了平臺,在我國理財產品的發展史上舉起了第一面大旗。從第一次提出到今天,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越來越來,發行金額以及數量不斷增多。截至2015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理財資金賬面余額23.5萬億元,較2014年底增加8.48萬億元,增幅為56.46%。
(二)監管體系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中國現在跨行業、跨市場金融產品日益豐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形成了以債券,股票,基金,期貨,黃金等系列產品,也出現了債券遠期交易,利率互換,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掉期交易,權證等新的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理財產品收益下降,風險上升,售后糾紛不斷發生,顯示出在中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的監管體系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四、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受到的制約
由于國內商業銀行不能直接進入了投資銀行市場上的其他市場,使得理財產品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像銀行理財產品中的基金產品,在資本市場具有虛擬法人資格,它只能借用信托互聯網進入資本市場。但這種合作模式的存在制約著商業性金融產品的發展:第一,法律定位不明確,金融產品和服務由銀行提供的尚且屬于該機構的理財產品性質,但在法律上代理關系的承諾代理商要求不是很嚴格,這是難以發揮有效的金融專家在資本市場的優勢;其次,銀信合作增加了操作環節,從而降低投資效率,增加交易成本;最后,由于銀信合作模式存在雙重代理關系,資金需要經過兩個節點可以投產,從而增加風險控制的難度。
(二)風險控制水平不高
在理財產品的運用過程中,商業銀行對風險的管理水平比較低,缺少對銀行客戶的風險評估,不能準確認識到他們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所以解決風險處理的辦法不夠完善。而且一些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包括宣傳力度不到位,宣傳范圍比較小、專業語言運用過多以及條款限制表達不明確,導致了客戶對產品的不理解。眾多客戶對新推出的理財產品一概不知。還存在著雖然聽說過新推出的理財產品,但因其表達的含義不夠詳盡,導致客戶怕投資、怕風險的情況的出現。另外,還有市場運作問題,不夠公開和透明,客戶有了解理財產品信息的需要,可以并沒有足夠的途徑和方式區了解。其次,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信息也過于籠統。并且很多客戶全面評估。宣傳范圍比較小、專業語言運用過多以及條款限制表達不明確,導致了客戶對產品的不理解。
(三)缺乏高品質的專業基金經理
商業銀行提供的理財服務不僅是單方面的服務,而是一個多樣化的服務,理財產品與證券市場的產品和衍生品市場的產品高度相關。因此,對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要求較高,以確保必要的知識,經驗和管理能力相關的財務人員,充分了解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每種產品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發生的概率。遵守其在金融業職業道德和要求。但是,在我們現如今的實際生活中,全面了解各個市場產品狀況、風險程度、運營方式的專業工作人員是很難得的。
五、理財產品的創新手段
(一)樹立起面向客戶的管理理念
理財產品的創新是一項需要長期性完成工作,它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和客戶的需要來進行創新。相關監督部門不僅要進行風險控制,還要不斷地進行金融機構內部的完善,要保障商業銀行通過正當的手段和合理的途徑進行盈利,拒絕違法手段侵占公眾權益。此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自身競爭力,積極開展制度創新,產品創新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個人理財服務創新
第一,作為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重要支柱,為了保持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不斷發展,應該在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各個部門之外,專門設立理財產品的研發部門,為理財產品的更新換代提供持續源源不斷的力量。第二,應該理性認真選擇掛鉤標的。影響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的原因由很多,商業銀行應在一定的風險控制內,適度選擇其標的產品,為銀行客戶靈活而又個性的金融服務。最后,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中,應該與本行的市場定位相結合,確定目標客戶群,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深入了解客戶需求,風險管理模式是根據不同的風險決定。建立有效的內部審計監督機制,相關部門必須確保銀行開展合規交易,以及在規定的范圍內的操作過程中,對收益和金融產品及監管機構的風險結構的準確理解,加強對商業銀行金融業務領域和非現場監督,注重金融創新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姜曉兵,羅劍朝,溫曉霓.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現狀、前景與策略分析[J].廣西金融研究,2008(7).
[2]鄭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2012.
[3]夏曉琪,杜忠蓮.消費者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影響因素研究[J].財經界,2014.
[4]王浩.試論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現狀[J].企業導報,2011.
[5]宋興勝,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