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人均GDP從1980年的205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7900美元(按13.7億人口計),在跨進中等收入國家群的同時,同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為了找尋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徑,許多國內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需要借鑒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經驗。本文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實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原有優勢基礎上尋找新優勢的問題。因此,本文簡述了現階段中國發展的現狀及問題,從收入分配、工業化與城鎮化、市場及產業結構升級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將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 中等收入陷阱 工業化 城鎮化 公平分配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經濟發展取得輝煌成就,收入水平也從低收入國家邁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
一、何謂“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在2006年《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最早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其內涵主要是指:國家發展必經歷收入水平由低到高的發展歷程,在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后,人力資本激增,喪失原有比較優勢,陷入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技術研發投入與水平無法與高收入國家相比,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據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若一個國家進入中低收入國家超過28年未達到中高收入標準,被認定落入“中低收入陷阱”;中高收入階段沒有在14年內進入高收入國家,被認定落入“中高收入陷阱”。以發展年限為標準,新出現的52個中等收入國家中,35個已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其中30個(如:菲律賓等)進入“中低收入陷阱”;5個(如:委內瑞拉等)進入“中高收入陷阱”。在微觀上看,中等收入陷阱本質是未達到產業更新目標。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可以引領地區進入中等收入,但代價是自然資源和資本等資源的嚴重浪費。其發展階段呈現幾方面的特征,包括社會經濟停滯、民主亂象、收入分配不均、腐敗嚴重、失業率高、社會動蕩、社會化服務短缺、信仰多樣化、金融系統風險加大等。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中等收入陷阱實際上是經濟發展階段的提升與跨越。一般來說,經濟發展需要由生產要素巨量消耗跨越到技術、創新拉動。其實質是生產要素使用效率提升,也是收入由低到中再提高的過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等收入陷阱是社會文明乃至價值觀的演變,因為它涉及到社會經濟甚至更深層次的根本性變革。
二、我國收入發展水平狀況及存在問題
現在,我國經濟處于新常態階段轉型期,2015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平穩,呈現出經濟總量增長平穩、產業結構優化、民生不斷改善的態勢,增長速度由高速逐步進入中高速發展。依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國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絕對量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中國大陸總人口在2015年達到136782萬人,按此得出2015年我國的人均GDP約為7900美元(約合人民幣48980元),高于2014年的7485美元,仍然低于高收入國家水平,正處于“中等收入陷阱”之中。我們也應看到,全國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遼寧和山東等10個省市進入人均GDP“1萬美元俱樂部”,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事實證明我國是有能力利用好轉型跨越期的新比較優勢突破收入陷阱之困。
但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平穩發展的新常態,這是趨勢性而非周期性的,傳統發展優勢正在弱化或消失,面臨不可忽略的時代元素與不可回避的基本國情。諸如產業換代升級帶來的壓力,勞動力成本上升,收入水平差別的擴大,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鉗制和新舊制度轉換的成敗等一系列現實制約,都是中國在經濟超越過程中,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和現嚴酷現實。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幾點拙見
(一)以收入分配公平為切入點,孵化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基礎
我國在經歷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已積累了極大的產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第一大國。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凸顯了需求側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這對居民收入水平及分配的公平性產生了新挑戰。即,我們要兼顧效率與公平,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時,且要穩妥的縮小收入差距。就現實而言,各種不公平現象下都與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聯系,且居民收入水平與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也是產業政策指導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依據。更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差距的縮小會形成一個相對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這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重要的根基。因此,重新劃分國民收入在國家、企業、居民中的比例,先減緩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態勢最終達成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的目標,是我國突出中等收入重圍的關鍵第一步。
(二)以工業化與城鎮化為雙驅動,促進經濟的合理健康發展
工業化和城鎮化雙機合并協調發展是成功解決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的發展條件,也是解決我國城鄉二元化的先決條件。我國在跨越中等收入的進程中,應把持好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比例協同發展,避免顧此失彼,形成城鄉二元化僵固。城鎮化是工業化升級發展和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轉型的先提條件;工業化發展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基礎。就世界范圍看,工業化經濟發展中后期,城鎮化率水平均在70%以上。2015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剛達到56.1%,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因此,我們要通過科技創新、產業政策導向、城鄉統籌整體發展等措施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而工業化發展促進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這將為升級產業構成提供較充裕的新型勞動力資源,助力經濟成長,促進社會服務體系更加完備,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三)以擴大和完善國內市場為保障,突破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鉗制
外部經濟的傳導性威脅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使其經濟停滯不前。我國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的鉗制,但我國廣闊且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會成為抵御全球經濟沖擊突破束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國在轉變對外貿過度依賴的同時,一定要把重點放在深挖國內市場上來。簡言之,我國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后面臨著一系列發展危機,同時,我們也具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特殊條件下的良機。不過,特殊機會的選擇與實現都需要一個穩定而廣闊的內部大市場作為保障。
(四)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構造經濟增長新型動力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重圍的關鍵是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成長,這就要構造新型經濟增長驅動力。一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實現經濟增長由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掠奪性投入方式,轉變為技術創新提升生產效率和制度創新改善發展環境的高效集約模式;二是必須走出以生態環境惡化為代價的怪圈,加快向綠色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經濟結構轉變;三是必須增強新常態下社會發展的兼容性,提高全社會共享經濟發展碩果程度,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五)以完備社會服務系統為支點,創造新型居民消費需求
一是繼續完善社會服務系統。我們要爭取城鎮(村)居民最低生活水平標準化制度全覆蓋,進一步推行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優化社會民政優撫救助,使幼有所依,老有所養;改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及企業年金制度,加大保障房、安居房投入建設。二是繼續推進醫療及教育改革。構建全國范圍醫療保險跨區域結算系統,健全社區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覆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和大病醫療保險,優化、平均分配所有教育資源等,解除居民消費身后之憂,創造擴大新型居民消費,加速經濟流通循環。
四、結論
總之,我們應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部署的改革發展任務引領下,以“十三五”規劃為藍圖,以東亞經濟體成功跨越的經驗為鑒,積極合理運用,力爭突破收入陷阱圍困,探索順應解放發展生產力的新制度,在新常態中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一定能在未來10年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發展前沿課題組.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的累積效應與資本形成[J].經濟研究.2003(8):4-12.
[2]劉偉.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于轉變發展方式[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1(1):4-11.
[3]蔡昉.中國經濟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8(1):13-15.
[4]習近平.“中等收入陷阱”肯定要過去的.中國經濟行穩致遠.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5-01-9].
[5]林毅夫.怎樣解決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06-30].
[6]國家統計局:2015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6.1%.來源:新浪財經[2016-01-1910:4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1-19/doc- ifxnqrkc6642982.shtml.中國經濟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