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柴夢
【摘要】本文以晉江制鞋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晉江制鞋業集群的現狀及特征進行闡述;其次,探討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聯系。論文最后,根據晉江制鞋產業集群發展提出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持續協調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晉江 產業集群 新型城鎮化
晉江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快速增長且極富經濟發展特色的縣級市,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眾多民營企業并發展至今,孵化了一大批有活力的地方產業集群,其中制鞋產業最為突出。2001年3月,中國皮革與制鞋工業研究院、中國皮革工業信息中心、全國制鞋工業信息中心、(全國)制鞋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同授予晉江市“中國鞋都”榮譽稱號。晉江鞋業產品遠銷五大洲,出口至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世界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晉江年產運動鞋達10億雙,相當于全球約六分之一的人所穿的運動鞋產自晉江。
一、晉江制鞋業產業集群的現狀
(一)集群概況
晉江制鞋業產業集群規模效應突出,晉江鞋業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全國重要的制鞋基地。2011年,晉江市現有鞋類生產企業3000多家,全市納入規模以上統計范圍的制鞋業企業有324家,產值超億元企業有114家,年產鞋10.5億雙,逐步形成了“數鎮一業”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產品涵蓋運動鞋、旅游鞋、皮鞋、休閑鞋、時裝鞋、登山鞋等數百個品種和規格。2014年7月2日泉州市委市政府出臺的《泉州市“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行動方案》提出,大力提高產業集群,晉江市抓住機遇,優化產業結構,集群趨勢加強。2015年,晉江現有各類鞋業企業3300余家,從業人數25萬人,實現產值1066億元。伴隨制鞋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傳統產業創新不足、市場需求低迷、企業增長減速等問題逐漸暴露。2016年1月8日,“中國鞋業在線交易平臺”啟動,在互聯網+鞋業背景下,平臺定位為改造和打通傳統鞋業設計、開發、采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流通、物流及金融等環節,整合鞋產業鏈的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鞋產業轉型升級。
(二)集群特征
1.以民營企業為主體。改革開放初期,晉江引用外資和利用僑資,以家庭作坊的方式進行鞋業生產,依靠市場導向來發展經濟。民營企業取得地方效益后,政府相繼出臺民營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敢為天下先”的晉江精神,促進晉江民營企業規模的擴大,形成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產權制度。現今鞋類制造業3300多家民營企業,行業規模較大,個體企業規模大、中、小兼有。安踏體育、361。體育、美克國際、飛克國際、喜得狼、喜得龍、特步制造企業成為上市企業,清美集團、華源纖維、星泉鞋業、華運控股、泰亞鞋材等上游鞋材企業也成功上市,晉江鞋業制造產業集群的產值規模不斷擴大。
2.完善的生產配套體系。集群企業之間分工協作密切,形成了原料、生產、裝配、銷售等環節由不同企業完成的產業鏈分工協作模式。
市內有鞋樣設計、鞋業檢測、鞋材研發、管理咨詢、形象策劃、營銷推廣、出口代理等公共服務配套。原料由“宏偉”“富邦”“泰亞”“峰安”“盛輝”等上游鞋材供應商。生產環節上,鞋的配件、鞋楦、鞋底、鞋跟、吹塑到包裝盒也有專業廠家進行生產。周圍五公里內就可以找到加工生產鞋子所需要的鞋機、五金、化工、鞋材等材料。大大提高了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
(三)橫向產業集群特征較明顯
波特把產業集群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類型,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按照產業鏈的縱向視角而形成的競合關系,稱為縱向產業集群;集群內各個企業之間按照同類商品的需求多樣性為線索而形成的橫向分工關系,稱為橫向產業集群。晉江制鞋業產業集群大多屬于橫向產業集群,企業之間更多的是表現為競爭關系,也就是產品屬于同一種類或者是相互替代的產品。共享終端產品市場,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資源、技術、勞動力。安踏體育、361。體育、美克國際、飛克國際、喜得狼、喜得龍、特步等運動鞋就是典型的替代品,定位中端消費品市場,滿足相似的消費需求。
(四)低成本型產業集群為主
晉江制鞋業產業集群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其技術含量較低。晉江同質成品和配套企業(中低端鞋業)之間的競爭過程中,相互惡性競價是無法避免的,延伸下來低價優勢成為產業集群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低成本型產業集群表現為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分工高度精細化達到規模經濟后的低生產成本;以家族、血緣、地緣為紐帶的低交易成本。
二、晉江鞋業產業集群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傳統的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大英百科全書)。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可知,城鎮化絕不是簡單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積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重要轉變。各地在追求城鎮化的過程中,要著眼全局、全面考慮,既要推進城市建設,也要推進鄉鎮建設;既要促進發展,更要保護環境。
晉江的新型城鎮化,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推進,伴隨產業集群化過程而深入。沒有晉江的工業化和產業集群化,就沒有晉江的新型城鎮化。晉江工業板塊指示:產業導向為提升五大傳統優勢產業,其中第二大傳統優勢產業就是制鞋業,重點發展高端鞋用模具、人造合成革、鞋用化工等。晉江鞋業產業集群是晉江工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晉江新型城鎮化的促動力,是晉江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經濟基礎源泉。
30多年來,晉江經濟社會已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海內外晉江人將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引領下,在構建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下,攜手“二次創業”,以打造智造名城、環灣新城、幸福康城、生態綠城、人文之城為抓手,共同建設“中國品牌之都、現代產業基地、濱海生態城市”。2010年,晉江開始大規模推進城市建設。以梅嶺組團為出發點,晉江拉開了“全市一城、一主兩輔”的城市建設布局。相繼實施352個重點城建項目,推進41條道路功能完善、景觀提升和立面綜合整治。結合城市改造,晉江把126家優質企業退城入園,229家低效污染企業淘汰出局,從而實現產業集約集聚,轉型升級。與此同時,通過增量優化,布局了8大專業市場、3大文化創意園、1個金融聚集區和一大批高端商業綜合體,培育了新型業態,優化了經濟結構。
晉江還積極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啟動實施“一區九園”開發區拓展規劃,專業化特色園區和品牌工業園同步推進。2012年新拓5個專業園區,13個品牌工業園全面推進,帶動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形成了產城鄉相互融合,互為促進的局面。晉江投入1000多億資金,實施了九大組團建設和五大片區改造,拉開了城市骨架,釋放出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目前,晉江中心城區已建成7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64%。全市649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統一規劃,中心市區控規覆蓋率達65%,鎮級總規、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晉江新型城鎮化呈現出產城互動,集聚帶頭的重要特點。
三、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需注意的問題
現在的晉江已經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一面標志性旗幟,如何讓這面旗幟屹立不倒,如何抵御產業集群風險,實現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是晉江未來面臨的一大考驗。關鍵需要處理好以下問題:
(一)產業化布局與新型城鎮化規劃起點雙高
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同的布局,最早1923年由美國專家伯吉斯以芝家哥為藍本提出來的同心圓的五層圈城結構,但實踐證明這是一種理論模式,實際上最后的發展基本是扇形的,或者叫不均衡分布的形式。在考慮城市和產業的規劃建設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到地勢、氣候、山水、植被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學的城市規劃應該以這種天然布局為基礎。不管是西北城市依山而建也好、江南城市臨水設市也好、及沿海城市的隨海就勢也好,都是以天然布局為依據和基礎而建的。?產業集群布局與城鎮規劃都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具有前瞻性,經得起考驗。要使城鎮規劃在城市建設、發展和管理中始終處于“龍頭”地位,從而解決城市建設混亂、小城鎮建設散亂差、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等問題。
(二)鼓勵產業集群創新,為新型城鎮化提供動力源泉
產業集群企業的創新能力是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其受企業知識存量和集群知識外溢效應的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和從業人員素質水平是影響企業知識存量水平的兩大重要因素集群知識外溢效應受到集群企業之間互動的影響。晉江制鞋產業集群屬于內源型產業集群,雖然集群中的龍頭企業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掌握了全球價值鏈的研發、設計、品牌等核心環節,但由于對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的保護,合作企業只能進行技術模仿和改進,知識外溢效應不明顯。需要鼓勵創新,將企業競爭力從低成本轉到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的獲得,新型城鎮化的動力源泉才能持久。
(三)加強產業集群關聯度,擴展新型城鎮化輻射能力
集群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加工和裝配環節,低成本、低價格,特別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家族企業小生產管理方式占相當大的比重,不僅工藝設備較為落后,且技術熟練工人匱乏、技術水平不高。晉江的鞋業產業群,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屬于規模較小的家族式企業,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未來集群要集中于加工制造、裝配環節,集群中企業從事差異性的價值活動,增強配套企業及相關支持,集群內企業間關聯程度加強,使得區域內形成基于價值鏈的有效垂直分工,形成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及產業鏈上的協同效應。集群帶動城鎮利用自身的優勢向周邊地區和廣大的農村地區進行輻射,帶動郊區、農村一起發展。
(四)協調產業集群與以人為本的關系
產業集群進程中人們會片面的只關注經濟指標相關的數據,忽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夠重視人本思想。新型城鎮化更強調內在質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動城鎮化由偏重數量規模增加向注重質量內涵提升轉變。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粗放式用地、用能,提出新型城鎮化后必須從思想上明確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不能為城鎮化而城鎮化,發展城鎮的目的是為人服務。所以,城鎮的一切應當圍繞人來展開,要樹立牢固人本思想,創造良好的人本環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氣氛,產生良好的為人服務的功能。要保證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防止土地被無序流轉、農民被上樓等“被城鎮化”現象發生。通過產業集群的進程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吸收失地農民,解決其就業問題,生存有道。同時,讓農民的身份和待遇城鎮化,享受到城鎮化帶來的實惠,不只有房子住,也要有養老金和社會保障,才能安居樂業,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型城鎮化。
(五)產業集群與新型城鎮化個性特征明確
各地產業集群有自身的集群特征,新型城鎮化也需要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地方的城鎮,每一個城鎮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要突出多樣性。產業集群和城鎮化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礎、背景、環境和發展條件,由此孕育出來的集群與城鎮也顯示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馬丘比丘憲章》對城市個性概括為:“一個城市的個性和特征是其形態結構和社會發展特點的結果。”個性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個別的、特殊的性質。城市個性體現在增強經濟實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主要就是特色、個性的區別。因為,城市的主要魅力在于特色,在于個性。個性越強,其影響的范圍就越廣,其升值的潛力就越大,按照經濟學理論分析,個性城市的不可替代性更加突出,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城市個性化原則是很重要的,它不僅是一個美學的概念,更是個功能的概念,直接同這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第一,因地制宜。這個城市處在怎么樣的一個特定區域,有什么特定的生態、地理環境,有什么功能需求,就要從這個區域的長遠發展、現代化競爭特征來確定。第二,體現特色。特色就是優勢,它能夠對周邊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當地人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晉江的制鞋業產業集群化就是因地制宜城鎮化發展中的突顯的特色。
基金項目:2015云南省哲學與社會科學青年規劃項目《云南省少數民族聚居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階段性課題,項目批準號:QN2015017)。
作者簡介:白云(1982-),女,漢族,云南玉溪人,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柴夢(1989-),女,漢族,云南玉溪人,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