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宇
【摘要】本文以經濟創新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傳統制造業轉型這個問題點切入,通過描述了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現狀,分析紅領集團與互聯網經濟融合的新模式,闡述了傳統制造業必須利用互聯網思維,在生產流程、業務流程以及商業模式等各環節進行改進和創新,才能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關鍵詞】傳統制造業 互聯網經濟 互聯網+制造業 紅領集團
一、中國傳統制造業的現狀與出路
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GDP增速放緩,而我國的傳統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面臨了一些問題,包括:1.勞動力比較優勢逐步喪失,成本優勢削弱;2.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生產方式不可長期持續,急需轉變;3.國際經濟不景氣,出口增速放緩。因此,我國傳統的工業制造業急需轉型,以謀求進一步發展。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給傳統制造業轉型帶來了機會,“互聯網+制造業”是時代必然選擇。近年來,美國發布了以工業互聯網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先進制造戰略、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均以工業和互聯網的融合創新作為基礎,來推進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1]。2015年3月,我國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該戰略的重點之一就是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通訊技術,實現傳統制造業各環節的移動互聯,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的革新,提高效率,完成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二、互聯網經濟與紅領集團的轉型升級
(一)紅領集團簡介
紅領集團創建于1995年,是青島市一家生產經營西服、褲子、襯衣及服飾系列產品的企業。2003年開始,紅領集團用了十多年時間,投入數億資金,探索出了“互聯網+制造業”的新模式。紅領集團用數據驅動,顛覆了原有的依靠渠道驅動的商業模式,用工業化手段滿足了大批量定制的需求,是傳統制造業完成轉型升級的成功案例,為其他企業提供了思路。
(二)紅領集團的互聯網+轉型
在傳統服裝制造業中,個性化與規模化總是矛盾的。紅領集團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了與客戶面對面的個性化服裝定制平臺(C2M平臺,顧客對工廠),同時通過對生產工序、生產車間的改進,實現了數據化、智能化生產。紅領集團稱這種模式為“數據驅動的 3D打印模式產業鏈”[2]。下面我們解析一下紅領集團互聯網+模式的各個主要流程、環節:
1.客戶數據收集。紅領集團有二十多年的制衣經驗,在長期量體裁衣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分析服裝合身性的方式,即通過測量客戶身體的19個部位,得到22個關鍵數據,再根據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進而完成裁剪、縫合、熨燙、質檢、入庫等各個工序,完成個性化服裝定制。在互聯網時代,不管用戶身處何地,只要通過互聯網向紅領集團提供這22個數據,紅領集團就可以為其量身定制衣服。
2.數據庫進行數據分析。在有了客戶基本數據之后,還要有數據平臺系統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紅領集團耗時四年,建立了相對成熟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里包含了3億多個人體板型數據,可以和消費者發回的數據進行自動對接,數據庫分析處理后的數據用于指導各個工序完成,是個性化定制服裝的關鍵之一。與此同時,這個數據庫還包含了超過1000萬種設計組合和100萬種款式組合,可以供顧客自由選擇、自由搭配,更加符合個性化定制的要求。
3.智能車間。要運用數據進行生產,就涉及到了對車間進行智能化改造的工程。紅領集團經過長期的分析,將一件西服的制造過程科學地分為300多個工序。智能車間為每個工位都配備了一臺平板電腦,一個工位對應一道生產工序。每臺平板電腦既是生產數據傳輸、生產指導的工具,同時也是生產反饋的渠道。通過對生產車間的智能化改造,紅領集團的各生產工序實現了數據化和客戶可視化監控。
4.智能制造的門戶平臺。為了對接外來的業務,紅領建立了自己的門戶網站,即工廠與客戶直接面對面的個性化服裝定制平臺。如果客戶需要紅領作為加工支持,則只需要將客戶個性化需求通過互聯網錄入該平臺中,然后紅領集團就可以進行私人定制,即用工業化效率來制造個性化的產品。這個平臺網站直接將制造商和顧客連接起來,實現了從產品定制、設計、生產到物流售后,全過程依托數據驅動和網絡平臺運作。既省去了中間商環節,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又提高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加快資金周轉,徹底顛覆了陳舊的商業規則。
三、互聯網經濟思維下的傳統制造業
我認為傳統制造業的互聯網思維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在產品中融入信息技術,使其成為智能化產品,成為物聯網的智能終端;二是在產品的策劃、設計、研發等環節利用互聯網通訊技術實現協同設計、管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三是實現生產車間的信息化、互聯網化、智能化,提高制造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四是營銷模式的互聯網+轉型,例如通過自建網絡直銷渠道進行銷售等;五是加速制造業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使產品與服務融合,以滿足用戶需求為核心,實現產品的個性化。紅領集團的“互聯網+制造業”模式滿足了除了第一點之外的其他四點這也是其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是,要促使傳統制造業與現存的互聯網經濟融合,還存在一些障礙。首先,我國制造業企業的傳統工業化思維仍較牢固,很多制造業企業的管理層對互聯網經濟概念模糊不清,相應的管理模式跟不上要求;其次,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仍不足,大量核心技術仍受制于國外廠商,制造企業在開展創新應用模式的時候,往往受到技術約束,特別是一些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企業的轉型往往就受到核心技術制約,而無法順利推行;最后,不同地區、行業及不同規模企業之間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信息技術基礎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大范圍推廣“互聯網+制造業”的一大難題。因此,要令傳統制造業完全適應互聯網經濟,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四、總結
我國的傳統制造業急需轉型升級,而互聯網經濟的大發展也確實為傳統制造業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這個新經濟體系中,傳統制造業必須要適應互聯網的游戲規則,要在生產流程、業務流程以及商業模式等各個環節進行不斷改進和創新。
顯然,傳統制造業融入互聯網經濟也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這個過程中將會有無數的挑戰,也會有很多企業因為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而轉型失敗。但是,互聯網經濟是大勢所趨,傳統制造業只有積極擁抱互聯網浪潮,努力嘗試,才有機會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和空間。
參考文獻
[1]侯瑞.互聯網+工業,中國的機遇與挑戰[J].信息化建設.2015年第8期.
[2]周路菡.紅領的“互聯網工業”新模式?[J].新經濟導刊.2015年9期.
[3]王鵬.“互聯網+制造”的機遇和挑戰[J].軟件和集成電路.201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