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的發展使得外部審計的重要性不斷被增強。外部審計所提供的信息是企業投資決策、銀行信貸決策等經濟活動的重要參考。我國外部審計在發展的同時,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文章首先對外部審計進行了概述,然后重點對外部審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措施。這對提高外部審計的審計質量,改善外部審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外部審計 問題 對策
一、外部審計概述
(一)外部審計的內涵及構成
外部審計區別于內部審計,它是指獨立于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外的國家審計機構所進行的審計,以及獨立執行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接受委托進行的審計。外部審計包括政府審計和民間審計。
(二)外部審計的特點
獨立性。外部審計的靈魂是獨立性。外部審計機構獨立于被審計對象,遵照審計準則開展審計工作,使得外部審計更具有獨立性。保持審計獨立性,對外提供真實、完整的信息對于外部審計顯得尤為重要。
客觀性。外部審計人員和被審計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沒有內在的利益糾葛,在獨立性的前提下,遵循審計準則的要開展的外部審計工作,提供的信息更加具有客觀性。
審計主體專業性。外部審計人員大多數是通過注冊會計師考試的人員。在專業知識方面顯得更為廣泛,而且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的專業性、廣泛性的意見對于被審計單位改進財務狀況,更好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外部審計的作用
外部審計所出具的審計報告,是委托方優化內部審計、改進財務狀況、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參考依據。外部審計對企業本身、投資者、銀行等具有重要參考決定作用,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維護他們的利益。外部審計因為具備較高的獨立性,發表的審計報告更加客觀、公允,可靠性更強,對于內部審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可以提高內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二、完善我國外部審計的對策
(一)加強外部審計的獨立性
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情況下,應明確高層管理人員的權利與責任,減少管理層人員對外部審計人員的影響,使外部審計得以獨立開展,從而提高外部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同時企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公司的治理經驗,切實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要強化董事會的地位與作用,并加強監事會的監管,以減少管理層追求一己私利違法造假的現象。審計機構應與被審計對象進行有效溝通使股東或管理層以一個正確的心態對待外部審計,減輕管理人員對外部審計獨立性的影響。上市公司應建立審計委員會,讓審計委員會開展外部審計的聘請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外部審計人員由于股東或管理層的壓力而喪失獨立性的現象。最后,審計委員會的人員應保持獨立性同時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從根本上保障審計的獨立性。
(二)提高審計人員綜合素質 構建良性審計市場
外部審計機構應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與儲備制度。在招聘審計人員時,要根據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招聘那些綜合素質能力強和職業道德水平高的人員,并為人才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審計機構應時刻關注最新學習型文件,組織審計人員進行學習。同時讓審計人員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與工作經驗,促使外部審計人員整體業務能力的提升。同時,審計機構可以建立道德素質評測制度,建立內部考評制度,內部人員相互評分,使審計人員時刻保持警醒,不斷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外部審計機構可以建立工作績效考核獎懲制度,對外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效果與素質能力及工作態度進行衡量,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素養,促進審計機構健康發展。
要擴大大規模審計機構的影響力。可以對規模較大的審計機構進行合并,提高其市場影響力,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對于規模較小的審計機構,應加強市場規范,監督其執業水平,必要時進行市場剔除,防止惡性競爭。要加強政府的監督管理。政府可以對審計機構進行“準入監管”。只有那些審計質量符合要求的審計機構才可以進入審計市場。并限制執業水平低、信用度不良的審計機構,從而促使審計機構的優勝劣汰,促進審計市場的健康運行。
(三)提高內部審計質量水平
首先,企業應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并保證制度的有效運行。企業應明確內部各部門的權利與責任,避免工作的交叉重復。其次,提高內部控制人員的綜合素質。企業應選擇那些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又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在職業道德方面應具備公平、公正、客觀的道德修養的人完成內部審計工作。這樣,才能為內部審計質量提供保障,保證審計結果的真實性、公允性。最后,外部審計人員可以與內部審計人員就專業知識及工作經驗方面交流學習,通過收集法規政策或者是管理信息,來討論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棘手問題,從而提高內部審計質量。這樣在內部審計質量優秀、雙方在保證審計獨立性和客觀性的前提下的溝通交流,可以使外部審計人員減少共同涉及的審計領域方面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構建審計機構外部審計質量評價模式
構建審計結果與審計過程相結合的二維評價體系。委托單位作為審計成果的最終使用方,更注重于審計成果,所以審計成果應賦予較大權重;被審計單位作為直接接觸審計人員的被審計主體,則更側重于服務過程,因此服務過程分值應賦予更大權重。同時,委托方、債權人、外部投資者、銀行信貸機構等更注重審計成果的參考價值。應分別賦予委托方、債權人、外部投資者、銀行信貸機構等不同的評分權重,綜合打分得出測評結果。將審計過程納入質量評價范圍,有利于全面評價審計機構的審計工作質量,規范審計機構具體執業行為,可以促進審計質量的提升。設立審計質量評議委員會,定期召開評議會,根據評價結果對審計機構實施分類管理。這樣可以促進審計機構的優勝劣汰,建立審計質量評價結果運用的長效機制。
(五)加強對外部審計的監督
加強審計機關的監督。審計機關應完善審計項目抽查制度,對審計機構完成審計項目情況進行隨時、隨機的抽查,對審計人員進行全方面考核,從而加大對外部審計的監督。加強群眾的監督。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和組織座談會等方式向社會群眾宣傳加強外部審計監督工作的重要意義。群眾對外部審計的監督,可以督促外部審計主體不斷改善自身審計質量。加強媒體對外部審計的監督。媒體沒有審計機構來自于被審計對象管理層和董事會等的壓力,因此媒體監督相對于審計機構來說更有獨立性。媒體的監督曝光也可以促使業務水平不合格的外部審計機構被淘汰,凈化外部審計環境,提高外部審計質量。
(六)慎重選擇客戶
審計人員不能盲目接收種審計項目,應根據自己的職業判斷和對被審計對象的大致了解,慎重選擇是否接受審計業務。審計人員可以聯系之前為該單位提供審計服務的審計機構,咨詢要接受審計單位的管理層的道德水平、公司內部控制情況和誠信等級等。然后進行篩選,再決定是否開展外部審計工作。這樣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審計固有風險和審計檢查風險,避免審計風險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法律訴訟。
(七)探索研究審計技術與方法
高等院校應注重學科發展的創新精神,科研所人員應重學科的前瞻性。應加強他們的學術交流,探索新的審計技術與方法。根據我國的政治、經濟、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審計工作發展的趨勢,探究對審計工作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審計技術與方法。同時,應結合審計機關好的評價結果,增強其管理、推廣的應用度,從而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八)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
應加快完善《注冊會計師法》、《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同時,應建立明確、有效的民事賠償制度,詳細審計機構的民事賠償責任劃分與賠償金額。應加快建立一個權威度高的統一的外部審計法律法規體系,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使得外部審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改善外部審計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曉樵,試論如何充分利用外部審計手段確保內部審計質量[J],會計師,2012.05.
[2]李杰,我國民間審計獨立性博弈分析與研究[J],財會通訊,2013.09.
[3]張中淵,對我國審計質量問題的探討[J],商業經濟,2012.12.
作者簡介:張洋(199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畢業于河南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