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跨境資金流動波動不斷加大,為跨境資金管理帶來挑戰。本文通過系統梳理,發現當前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過程中存在理論研究和業務實踐均存在一定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跨境資金 監測 預警 新常態
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國際經驗顯示,一國在享受全球化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風險,金融危機史則對此進行了最好的詮釋。通過對危機的爆發、傳染路徑等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危機(尤其是貨幣危機)背后往往有異常跨境資金流動的影子。2015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出新常態概念,在新常態背景下,跨境資金呈現流出態勢,與此同時也呈現波動明顯加大的特征。尤其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811”匯改前后跨境資金流出態勢進一步加強。新常態背景為我國跨境資金管理帶來挑戰,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機制建立也勢在必行。但是通過對當前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進行梳理發現,無論在理論探討,還是業務操作層面,均存在一定問題。本文擬在對問題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的建議,以期為維護金融穩定提供參考。
一、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層面研究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危機預警理論研究薄弱。目前,已經歷了三代危機預警理論。第一代金融危機預警理論始于克魯格曼在1979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一個貨幣危機的模型》。根據克魯格曼的研究,貨幣危機的原因在于政府不同目標的不協調,盡管危機發生是突然的,但卻是不可避免的。隨后,許多學者放寬了克魯格曼的若干初始條件,對第一代危機預警模型進行擴展。第二代危機預警模型基于20世紀90年代危機特點,主要建立在Kydland和Prescott在1977年的研究基礎之上,第二代危機預警模型認為貨幣危機發生前并不存在實際政策上的不一致,而是危機本身導致了政策的變化,從而使得危機是自我實現的。由于前兩代危機預警理論無法對東南亞金融危機作出很好解釋,故誕生了第三代危機預警理論。嚴格來講,第三代金融危機并不是一個統一理論,而是學者們對貨幣危機的不同解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克魯格曼的道德風險模型、托賓的銀行體系關鍵化模型、羊群效應模型等等。盡管國際上對于危機預警理論進行研究,并誕生了三代危機預警理論,但是目前我國對金融危機預警理論研究較多,但是理論層面模型基本沒有。
2.危機預警實證研究有所欠缺。實證方面,在已有的金融危機預警研究成果當中,影響范圍廣、可操作性強且廣泛得到認可的有三種:Frankel & Rose(1996)提出的FR概率模型(probit/logit model);Sachs,Tornell & Velasco(1996)建立的橫截面回歸模型(STV模型);Kaminsky,Lizondo & Reinhart(1998,1999)創建的信號法(KLR模型)。相比于國際而言,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且主要集中在學界。國內關于危機預警的研究則主要基于指標法、FR概率模型、STV橫截面分析模型和KLR信號萃取法而展開。鄭振龍(1998)、唐旭(2002)等學者在上述方法和模型的基礎上,分別提出了金融危機預警系統構建的思路。劉錫良(2004)、聶富強等(2005)則不僅通過借鑒信號萃取法的思路構建了金融危機預警指標體系,更深入探討了金融危機預警風險程度的度量方法、確定金融危機的預警級別,并且在邏輯推理的基礎上就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基礎-金融監管統計-進行了全面介紹。賈彥東(2008)、龐皓等(2009)借鑒中西醫學對疾病癥狀的認識和判斷的思想,提出了以癥狀監測和控制的危機預警思路和模型,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方面,殷興山(2009)結合業務特征,建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指標體系,并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將先行指標合成流入預警指數和流出預警指數,結果顯示構建指數能夠較為準確地判斷和預警各個重要時期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的變動。外匯局經常司(2012)嘗試運用相似事件比較的方法,將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金融環境、外貿環境和貨物貿易外匯形勢的變化與2011年歐債危機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對2012年貿易順收順差形勢進行研判。宋國軍和張丹(2013)則對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影響因素及應對進行了研究,認為從長期看,利率差、匯率升值預期和名義有效匯率均對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具有影響;但是從短期看,僅匯率升值預期和名義有效匯率對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具有影響;無論長期還是短期,股票投資收益率對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均無影響。從上面可以看出,我國在跨境資金流動研究中已經有一些成果,但是更多側重于自身業務,與學界研究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業務層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外匯管理局作為外匯業務管理主要部門,對于維護國際收支平衡,防范國際收支風險具有重要責任。近年來,外匯局高度重視跨境資金流動管理,不斷豐富和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方式。
1.監測分析制度較為完善但是預警功能不足。《國家外匯管理局年報(2014)》明確提出國際收支司“承擔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工作”,同時其他司局也在各自領域進行跨境資金監測分析;另外,自2010年起,還定期向社會發布《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對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總量及結構進行分析。可以說,外匯管理局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制度,但同時存在預警機制不足的現象。這一點可以從第一部分無論理論,還是實證研究中外匯局相關文獻較少進行佐證。
2.數據采集有待進一步提高。自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構思以來,外匯總局不斷探索系統整合方式,力圖構建更為完善且統一的數據采集平臺,建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該系統整合了外匯管理中絕大多數系統,為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技術支持。但是,當前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仍然存在數據尚未全口徑采集,如針對當前匯改后資金流出跡象,目前系統尚無法采集微觀主體結售匯全口徑信息。此外,監測與分析系統還存在指標體系、預警閾值等設計有待進一步改進的問題。
二、政策建議
針對前面提出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機制:
(一)加大研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模型
一是加強理論研究。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動影響因素、危機成因、傳染及應對等的理論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危機預警理論。為宏觀經濟金融決策提供參考,切實維護金融安全。二是構建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計量經濟模型。充分運用信號法、離散選擇模型、狀態空間轉移模型、人工神經網絡等方法構建監測預警模型,并適時對模型進行修正,提高監測預警的精度。三是加強與外部科研機構或者國外機構的交流。由于我國尚未爆發過金融危機,故通過加強同國外的學術及危機應對交流,同時,考慮到研究實力,加強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助于提高我國預警機制構建。
(二)業務層面強調監測分析同時加強監測預警
一是構建監測預警機制。在監測分析的基礎上,嘗試構建開放宏觀經濟條件下的監測預警模型,實現從分析到預測關口的前移。二是完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目前,學界對跨境資金流動測度基本遵循國際慣例,張明(2011)對于不同方法與口徑的規模測算進行了綜述。但外匯局對于跨境資金流動測度則有多個角度,比如結售匯順差、國際收支順差、總量核查等,對于不同測度,其預警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建議根據不同口徑跨境資金流動指標,設置不同的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指標體系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開放性等,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閾值。三是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平臺。一方面,監測系統設計完善過程中進行科學論證,盡可能全方位采集跨境資金流動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電子信息,確保數據來源及時、可靠,為監測預警提供良好的數據基礎。另一方面,對于系統可以實現的預警,盡可能通過系統進行監測預警,并跟蹤評價風險狀態。對于系統無法實現的,則盡可能提供靈活的查詢、數據處理和導出等功能,以便借助其他軟件進行進一步分析。
參考文獻
[1]賈彥東.金融安全的預警機制與風險控制研究——以癥狀監測和控制為視角.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8.
[2]王育寶.貨幣危機預警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
[3]張瀛,王浣塵.貨幣危機預警綜合評價方法研究.統計研究,2004年第7期.
[4]陳全功.貨幣危機早期預警系統及其運行效果.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第12期
[5]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金融穩定課題組.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的若干構想.南方金融,2005年第2期.
[6]唐旭,張偉.論建立中國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6期.
[7]張偉.體制轉換模型能預測貨幣危機嗎?.經濟研究,2004年第7期.
[8]宋國軍,張丹.貨物貿易跨境資金流動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外匯,2013年第21期.
[9]張明.中國面臨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不同方法與口徑的規模測算[J].世界經濟,2011(2):39-56.
[10]宋國軍.新常態下跨境資金流動管理的難點及應對[J].北方金融,2015(3):31-33.
作者簡介:張陸陽(1977-),男,河南寶豐人,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應用經濟學碩士,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