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良
摘 要:本文在運動技能三個階段——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的形成規律和階段特征視角之下,探討體育教學方法選擇和運用的有效性問題,以提升運動技能課堂學習效益。
關鍵詞:泛化;分化;鞏固;練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2-0024-01
一、泛化中關注重點,建立動作表象
一般在新授課上,即學習動作技能的初期,學生對動作技能的暫時性聯系還未穩定,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呈擴散狀態,還未集中,對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只停留在感性層面,還未完全理解。[1]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對動作技能整體觀的建立,根據動作技術主要環節容易出現的錯誤動作,加強針對性、輔助性練習,不急于追求動作的細節,對學生運動負荷與練習密度的大小應根據具體的項目靈活調節。
如在體操課——肩肘倒立第一次動作技能學習中,注重練習的內容,切忌過多的追求大運動負荷量而導致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練習密度重點不在多、大而在精。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體會身體快速后倒同時舉腿的練習,注重重心的穩定練習,使之能夠在同伴的幫助下完成動作。因此在準備活動中,加入仰臥舉腿練習、仰撐(兩手叉腰,虎口向前,肘部撐地練習)練習、仰臥手撐腰騎自行車練習、兩手臂壓墊舉臀等練習,使學生在進入基礎部分學習之前相關的肌肉、關節得到充分的伸展練習,使肌肉形成正確的本體感覺,為動作技能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分化中強調細節,預防錯誤動作
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建立了動作技能的暫時性聯系,但還不鞏固,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新異刺激對基本動作技能的干擾,因此要注重關鍵環節中的細節動作教學,在這一階段的動作技能教學中要反復強調細節動作及其易出錯環節。[2]反復練習加強對運動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但不宜過多地使用一種練習方法進行訓練,這樣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厭練心理,淡化學生練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不明顯,課時教學目標不易達成,延長各個階段動作技能形成的時間,延長大腦皮層產生興奮的時間。因此教師在學生動作技能形成的分化階段應注重在練習方法多樣化的基礎上,注重變換練習方法,適當加大練習密度、運動負荷,合理調節學練與間歇時間,促進動作技能的提升。
如在一節排球墊球技術教學中,學生易出現屈肘翹腕、墊球部位不正確、手臂未夾緊等錯誤動作,主要原因是還未熟練掌握動作技術的各環節,動作還未定型,動作技能的暫時性聯系還未鞏固,因此需要教師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多做徒手動作,墊固定球,強調抬臂的同時要壓腕、手臂夾緊,體會身體各環節的協調用力。但在學生學練的過程中,要注重練習方法的變換,如果一味的徒手練習或是自墊球練習,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練習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一拋一墊、墊球進圈、一高一低墊球等練習,也可組織學生進行墊球接力賽,融入游戲、競賽元素,使墊球教學手段多樣化,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投入度,增加學生練習密度,但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注意強調易出錯環節,及時糾錯,縮短學生動作技能掌握的時間,提高學生動作技能掌握的熟練度、靈活性。
三、鞏固中定期強化,嘗試技術運用
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大腦皮層的暫時性聯系得到了鞏固,在這一階段的動作技能條件反射也已建立,并得到鞏固,基本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動作,如高水平籃球運動員的運球動作就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動作技能已定型,但并不是完全定型,需要定期的強化練習,不斷鞏固提高動作技能。[3]只有動作技能達到這一階段,動作技能的運用才會得到有效提高,才會在比賽中搶占時機,籃球的運球達到自動化階段,才會在比賽中運用自如,達到自動化階段,才能給同伴傳遞出好球,為同伴更好的發揮水平奠定基礎。
體育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運動技術,更要教會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運用技術,體驗運動快樂。例如在足球腳內側踢球教學中,教師教會學生腳內側踢球技術后,可設計線路,讓學生嘗試學生用腳內側踢球技術射門,一定情況下還可以安排守門員,這樣既鞏固了腳內側踢球的動作技術,又提高了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又如健美操、武術等鞏固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創編——展示,既能提高學生對動作的熟練度,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合作意識。
參考文獻:
[1]胡均升.按照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組織體育教學[J].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82(2).
[2]王瑞元,蘇全生.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3]梁波,商偉等.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教學設計對動作技能學習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