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雄
為什么是茶文化課程
從生活中學習,把身邊的事物轉化為學習的內容,以此幫助學生建立對家鄉的價值認同—這是校本課程秉承的基本理念。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曾被譽為“綠茶之王”,河南省信陽市雷山小學地處浉河支流流域,背靠震雷山,是信陽毛尖的主產區之一,當地百姓素有種茶、喝茶的習慣,因此,開發茶文化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雷山小學在信陽鄉村建設協作者中心的支持下,進行了茶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茶文化校本課程利用本地茶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對茶的種植、采摘、制作以及茶藝等相關內容進行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勞動和交流,了解信陽地區的茶文化,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本地鄉土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

如何規劃課程
茶文化校本課程面向雷山小學高年級學生開設,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每周一次課程,課程內容分為七大板塊,根據茶樹生長和茶葉生產、流通的季節安排課程進度。
第一板塊為“茶藝與茶課”。首先通過茶藝和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并通過茶禮組織學生建立課堂規則,同時向學生介紹茶文化課程。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做好參與茶文化課程的準備: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期待、建立課堂規則、熟悉課程內容和形式。

第二板塊為“茶園,我們來了”。組織學生參觀信陽市茶葉試驗站,了解信陽毛尖的歷史;向學生介紹茶樹的植物學特征,讓學生觀察茶樹并動筆畫下來,了解茶樹的生長習性。
第三板塊為“我們來種茶”。組織學生再次進入試驗站,向技術人員學習茶樹種植技術;學習采茶籽、種茶籽;學習扦插并種植。同時,比較兩種繁育方式的不同,繪制種茶流程圖。
第四板塊為“茶與茶人”。邀請本地茶農、炒茶師傅分享自己與茶的故事;組織學生到茶農家實地考察學習,了解茶對當地生產、生活乃至歷史的影響。
第五板塊為“我們學制茶”。組織學生學習采茶,并親自采茶、賣茶(青葉);到炒茶作坊參觀,了解炒茶工藝,并繪制炒茶流程圖。
第六板塊為“我們唱起來”。邀請專業藝人指導學生改編茶歌、茶舞,并組織學生演出。
第七板塊為“保護我們的環境”。在課程的最后,再次組織學生參觀茶園,了解茶樹種植現狀以及不同的種植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我們怎樣上課
一是室內外相結合。介紹性內容、總結整理性學習一般在室內進行,觀察、實踐、體驗部分主要在戶外實地進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二者是有機結合的。例如,關于茶樹的學習,學生首先要去實地觀察并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然后,在室內系統學習茶樹的植物學特征。學習茶樹的繁育,則先去茶園向技術人員了解相關知識;然后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在室內對學習過程進行總結,繪制茶樹種植的流程圖,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
二是小組合作學習。以今年為例,雷山小學在五年級開設了茶文化課程,12名學生分為兩組,每組一名組長,全年課程都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比如,戶外學習時,組長要協助教師組織秩序;室內學習時,各小組組員合作整理學習成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分享,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競賽等。
三是不設教材,學生動手記筆記。茶文化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之所以沒有,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暫時沒有能力編制教材;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堅決主張擺脫對教材的依賴,強調學生要自己觀察、體驗,自主發現,獲得知識。不論是課上討論的內容,還是自己觀察、訪問、探索所得,都要求學生親自記錄、整理。
四是深入體驗和實踐,整體上遵循“觀察+動手—體驗—交流—總結”的模式。觀察和動手實踐是基本的學習方式,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一定要盡可能讓學生到實地去觀察并參與勞動實踐,而不是在課堂上模擬。這里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觀察和發現,課前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在實地觀察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包括訪問)找到答案或有獨特的發現;二是讓學生親自動手,不能停留于表面認識,一定要讓學生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真實、深刻的體驗。比如采茶,不能只是“嘗試”采幾個芽頭、幾片葉子,而是至少要在茶園采上一兩個小時,真真切切地體驗勞動的感受。盡管辛苦,盡管會弄臟衣服,盡管一開始學生的體驗是負面的—許多農村孩子已經與泥土、大自然開始疏遠了—但當他們手捧著自己采摘的茶葉時,便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收獲的喜悅;茶葉攤放幾個小時后散發出的沁鼻馨香,再次帶給學生非常愉悅的感受;學生把茶葉拿到炒茶的作坊炒制,在課堂品嘗自己采的茶,更是滿意甚至得意。這樣,學生對勞動的積極體驗就會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在觀察和實踐的基礎上,學生獲得了真實的體驗,教師再引導學生在課堂進行交流、討論:有哪些收獲(知識、能力、自信心)?有哪些感受?還有什么問題?然后,學生整理自己的筆記,并以小組為單位,用富有創意的方式把大家的收獲呈現出來。比如,以海報的形式畫流程圖,并給低年級同學講解。這樣,才算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
如何建立鄉土認同
鄉土認同是一種情感聯系,是學生與家鄉生活、身邊事物在心靈和情感層面的碰觸、溝通與交融。因此,鄉土課程的核心是:師生一起發現家鄉有價值的事物,通過真實的學習體驗,與這些有價值的事物建立積極、正面的情感聯系,以此培養對鄉土文化的價值認同。
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現在的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脫節得太厲害,鄉土課程就是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和生活是一致的,而不是割裂的。讓學生走出課堂,學會從生活中學習,而不僅僅是從書本中學習。這其中包括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的意識、在生活和社區中發現價值的習慣和能力、在生活中擴展知識的能力、從日常生活中汲取智慧的能力等。

其次,要解放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天性在與自然和社區的交流中自由舒展,讓他們和身邊的事物建立有價值的情感聯結。鄉土課程最核心的任務是幫助學生同家鄉建立深刻而積極的聯系,建立鄉土認同。在課程設計上,一定要有以天地為課堂的開放胸襟,讓學生進入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進而了解大自然,體驗、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再次,通過積極正面的情感體驗培養鄉土認同。傳統的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鄉土教育正是要彌補這種缺失。鄉土教育之所以要注重學生的正面體驗,一是因為鄉土教育不以知識性學習為重點,死記硬背沒有效果;二是負面的學習體驗只會讓學生厭惡鄉土課程,這樣只能適得其反,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鄉土認同。因此,鄉土教育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程是有意思的,充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在學習的過程中,如前所述,要激發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通過聽、看、聞、嘗、觸摸與大自然、與社區接觸、連接,讓學生體會身處自然之中的放松、愉悅,收獲與他人交流分享的樂趣,體驗品嘗自己勞動成果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學生對事物的體驗往往需要一個慢慢浸潤的過程,尤其是對于茶來說。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信陽毛尖干茶葉的特點是光、圓、細、直、緊,茶湯的特點是明亮、香氣高遠、帶有明顯的熟板栗味兒。要理解這幾個特點,僅靠教師講是不夠的。每次室內課我們都安排了品茶的環節,學生輪流泡茶、奉茶,大家一起觀察茶葉和茶湯的外觀,品其味道,一起討論、分享各自的感受。通過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學生對茶的感受力明顯增強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家鄉茶的理解與認同逐漸豐富起來,他們能夠感受茶的味道、體會茶給自己身心帶來的愉悅,直到他們的生命與茶真正相遇,這才是真實的價值認同的開始。
鄉土課程永遠不以知識性學習為重點。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學生了解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或者能說出多少、寫出多少,而是他們同生活、同世界建立了怎樣的聯結,尤其是情感、精神上的聯結。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好奇心是否得到滿足,他們的興趣是否變得更廣泛,他們的觀察和交流是否更細致、豐富,他們是否能主動在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事物并對生活更加自信,他們是否對人和事表現出更多的同情和關心—這些是決定他們能否與生活建立有價值聯結的關鍵要素。
總之,要讓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體驗成長的快樂—他們對課程內容的認同,乃至對家鄉的認同就是建立在這些積極、正面的體驗之上的。
最后,幾個關鍵點
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只有教師自己愿意學習、體驗課程的相關內容,才能把對課程的興趣和熱情傳遞給學生。
尊重、接納學生的學習體驗,即便是負面的。鼓勵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進入真實的學習狀態。教師要少說教,多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的體驗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也是建立鄉土認同的基礎和出發點。教師不能因為個人好惡而無視或糾正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學生只有感受到接納和尊重,才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他們與生活和大自然建立的聯結才是真實的。
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教師同樣是一個學習者,教師不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和能力,而是需要充分的課程意識和學習意識,為學生搭建合理的學習框架,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過程,并與學生一同去觀察、發現和體驗,共同進步。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不一定非得有一桶水,而是要知道哪里有水,并準備好桶和碗,與學生一起去打水。
最后一點,要注意安全問題,并協調好與本地社區、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盡力爭取社會各方面對學校開展鄉土課程的認同和支持。
(作者單位:信陽鄉村建設協作者中心)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