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在批判繼承亞當·斯密等人分工思想的基礎上,全面剖析分工與生產力、生產關系、人的發展、世界歷史的關系,構建了具有顯著馬克思主義特征的社會分工理論。它融合了哲學與經濟學,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和極為豐富的內容。借助于互聯網的新型分工,在全新的形勢下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有助于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積極探索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互聯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多部著作中闡述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等。這些理論中關于分工的描述在當下的中國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
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分工,大體上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較低級的分工方式即自然分工。這種在自然力的壓迫下而形成的最簡單的勞動分工,是以自給為主要特征不具有任何社會意義的。第二階段是較高級的分工方式即社會分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真正的社會分工”是這樣論述的:“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第一次真正的分工是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分工開始的,這種分工使一部分人從事體力勞動而使另一部分人從事腦力勞動,從而創造和傳承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種分工開始之后,人類就逐漸進入了階級社會。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到了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業和農業的分離,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更多的勞動產品,并出現剩余。這些剩余的勞動產品開始進入交換,一些氏族部落首領把剩余的勞動產品據為己有,于是私有制產生,氏族部落瓦解,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奴隸社會。第二次是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同樣的由于生產力的發展,金屬工具的出現并大規模運用,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手工業,之后,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勞動產品——商品的專門生產。為適應這一變化,社會中產生了商人階層,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所以有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金屬貨幣、土地私有、貧富差距和階級劃分相繼出現。人類在此之后進入了文明時代。
這里有一個大的前提,也是我們需要明確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分工的發展。“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正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才產生了分工,以及分工的發展——更高層次的分工。而分工的細化和發展也同樣代表了生產力的進步。這是一個高度辯證統一的關系。由此來審視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我們正式的主動地加入全球的經濟體系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們主動參與社會化的大生產,發展生產力,參與國際競爭,同時我們的社會面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個利益群體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開始對當今的格局做出解讀,但是在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不遺余力的發展生產力、參與國際分工是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基本要求和任務。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矛盾不斷凸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危害作用和持續時間也越來越明顯。同時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關系,帶來了很多的社會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這樣的分工帶來了許多的問題,比如勞動的異化等,分工使得生產和消費,享受和勞動由不同的人來完成,提出了消滅分工的理論。共產主義者提倡消滅剝削,消滅私有制,同時也就是要消滅私有制基礎上的分工。真正的社會分工是生產力發展但是又相對不太發達的產物,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使得整個社會財富獲得極大的豐富,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的實質,是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的理論。
二、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分工
(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分工理論與新的國際形勢
追根溯源,我們認為在經濟學說史上第一個系統地分析分工的經濟學家應該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馬克思主義關于分工的理論就是借鑒了他人了他的分工理論。亞當·斯密在他那本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舉了一個制針作坊的例子,由于將制針的工藝進行了逐步的拆解,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參與到制作的過程中,一個工人一天就能制造出4800根針。我也曾經參觀過一個中型的配件加工場的生產車間,每一臺大型的機器面前只有一個工人,一片鐵板經過一道道工序的加工,最終變成了一個復雜的配件。我被這樣的場景深深地吸引了。這樣大規模而又精細化的分工,使得不管多么復雜的步驟都被拆解為簡單的一道道工序,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工人只需要熟練掌握自己需要的操作內容,大家在大型機械的配合下,形成流水線,各種各樣的產品就這樣被生產出來,這是大機器時代的分工。隨著第一次和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這樣的分工日益精細化,并且深入到了生產和消費的各個部門。整個世界都參與到了這次分工中來,我們中國的“世界工廠”之名便由此而來。但是我們目前卻面臨著很多新的問題,工業結構落后,產業發展緩慢,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等,我們國家提出的對策是結構性改革的新思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在結構升級中,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成本,解決房地產庫存,防范金融風險。同時進行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也都是這一分工命題對新時代我國改革開放提出的要求。我國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都沒有建設完成,加大推進自主創新,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這正是我們國家改變參與世界分工的方式。英國以工業革命為契機,成為世界工廠,掌握了國際分工的主動權;美國在能源革命中,創造了一系列的知名品牌,現在仍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霸主。而我們身處計算機革命的洶涌浪潮之中,如何抓住機遇成為新時代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就成為了擺在我們國家和民族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來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占據了國際分工鏈的高端和上游,而我們要在這一鏈條中謀求更好的發展,就如同我們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到的那樣,構建經濟發展新常態,將改革推進到更高的層次,是我們下一階段刻不容緩重要任務。endprint
(二)企業分工及其新變化
國家在大方向中把握國際分工的時候,依然要注意分工中一個重要的參與主體——企業。勞動分工被分為社會內部分工和企業內部分工兩個組成部分。而企業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之后發展起來的。企業以及企業制度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巨大的成就。馬克思主義認為企業是一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也是具有生產功能的組織形式,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而私人又擁有生產資料的條件下,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雇傭工人以分工的方式進行生產,便產生了企業。現在我們所說的企業制度,主要指的就是公司制。目前,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浪潮中,企業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首先,借助于互聯網,世界被更加緊密的聯系成為一個共同體,分工的深入和細化使得公司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同的企業像社交活動中的一個個人一樣被連接入整個社會分工的網絡中,每一個企業都和眾多其他的企業產生分工的交集,更大規模的社會化大生產和更復雜的產品生產變成現實。隨之而來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這本身就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其次,互聯網的發展也改變了企業的面貌。大型企業內部的協作效率逐漸的凸顯了問題,大的結構和組織變得不再適應劇烈變動的時代,而一個個小的集體,甚至是個人,則在面對風險和抵御動蕩中顯示出足夠的優勢,他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時能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拿出對策。這一新的組織方式正在慢慢形成趨勢。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他們的傳統的功能,進行外包,比如人力資源管理和績效考核。而大的資本集團正逐漸依托數量眾多的小型企業來進行風險分散,而不再熱衷于繼續整合成為大型的企業集團來提升自身的影響力。這種組織形式,使人容易聯想到馬克思主義中的有關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理論。這樣的組織形式,這種自由的連接所產生的自由和變化,從某些側面正試圖成為共產主義新的注腳。無產階級,無產者正在成為互聯網時代新的主人,依托于互聯網的大眾創業的浪潮中,我們多數人都是不擁有資本的,甚至可以稱為“一無所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由資本主導的大企業中走出來,在互聯網時代中拼搏,他們雖然一無所有,但是他們有信念,有能力,有膽量。現在互聯網將這些都改變了,跟擁有一切智慧的勞動者相比,生產資料好像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不是那么起支配地位的了。一切價值都最終落腳于個人價值上。一個個市場主體正成為互聯網這張大網中的一個個點,借助于這張網絡,我們每一個點都可以和其他的任何一個點發生聯系,產生新的分工和協作,每一個個人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媒體時代下,個人的時代,普通人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幾年馬云和阿里獲得的巨大成功,就是這一時代來臨的最好佐證。淘寶,這個把一個個創業者聯合起來的巨型平臺,近年來不斷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首先利用互聯網的聚集力量,淘寶把全國的消費者聚集到一個平臺上,再小的細分需求也有了規模效應。每一個需求在互聯網里都會產生提供者,而這些生產和消費是傳統的社會所無法挖掘的。其次淘寶把運營一個生意的成本和門檻降到了最低,這種成本降低到了傳統社會根本無法實現的地步,淘寶逐漸完成了自由創業者的自由聯盟。借助于不斷發展的新技術,互聯網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阻礙,使得市場和分工進一步細化。每一個生產者都可以和每一個消費者完成對接,大工業時代的規模生產被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取代。新型的電子商務,也就像阿里打造的服務平臺——打通了從需求、生產、技術、到銷售、支付、服務的全部鏈條,并且聯合了物流、技術、融資等各種第三方服務商,任何一個接入平臺的個體或者企業都會被他們所提供的全套的服務所吸引,每一個平臺中的受益者獲得的都將是自由。
三、分工理論的現實啟示
我們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及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傳統理論,可以更深刻的了解中國目前的基本經濟制度。當今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經確立并將長期堅持下去。這種體制和制度的優勢,是我國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和社會成就,也對世界經濟和社會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入二十世紀,每一個互相連接的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我們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生產方式的固有概念,強力推進協作的規模化和分工的精細化。在這一推進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并自由的聯合在一起,也就是《共產黨宣言》里面提到的自由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種可能已曙光初現,正在變成現實。只要我們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斷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業推向前進,人民群眾就一定會有更多的“獲得感”,自由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 資本論(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975.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商務印書館,1972.
[4]羅石法.分工理論: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M].黔南民族出版社,1994.
[5]賈根良.勞動分工、制度變遷與經濟發展[M].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6]喬榛.馬克思分工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種范式[J].經濟學家,2005,(3).
[7]楊威.社會分工的現實性和人全面發展的必然性[J].實事求是,2007,(4).
作者簡介
楊錛,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