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內容摘要:目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改革不斷深化,流通產業作為連接消費和生產的樞紐產業,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本文首先通過對產業競爭力和流通產業競爭力進行理論分析,繼而研究了影響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并選取了基礎競爭力指標、效率競爭力、密度競爭力、結構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發展競爭力六個一級指標及更為具體的二級指標,構建了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并結合東西部22個省區的流通業發展情況進行實證分析。
關鍵詞:流通產業 競爭力 評價體系 省域
自20世紀末以來,流通產業的競爭力就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和基礎性產業,其對加快省域流通業的發展、更好地進行資源配置、進一步加快有序競爭、統一開放經濟市場秩序有著獨特的作用。構建省域的流通產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其目的是對各省區的流通產業發展作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的規律,并通過比較分析,為各省區流通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理論基礎
(一)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指的是某一區域內的某一產業資源配置的整體效果以及最終產業所得效益。在分析產業競爭力時,比較優勢勢必會被提及,若是區域根據比較優勢來對產業的技術路徑和發展策略進行選擇,在同其他區域之間進行的競爭中,就會更容易占據競爭優勢,同時,整個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也會更高。否則,該區域內的這一產業就需要對其產業結構和發展策略進行調整,以改變產業萎縮的局面。作為區域及國家競爭力的基礎,單一產業的競爭力,在區域和國家競爭力體系的最終形成中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競爭優勢是產業競爭力的核心,研究產業競爭力,就是研究如何提高或保持產業競爭力。
在對流通產業的競爭力進行研究之前,首先要了解產業競爭力的范疇。產業競爭力也是一種層次競爭力,另外,還有以企業為主體的微觀層面競爭力以及以地區和國家為競爭主體的宏觀層面競爭力。產業是為了滿足某種社會需求,按一定的分工原則來劃分國民經濟,勞動或產品管理或生產部門,是一個企業集合。通常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進行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發現該國或地區中存在比較有優勢的產業,并通過對有優勢的產業進行有限發展,來進一步帶動其相關產業的發展,以促進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獲得競爭利益。
(二)流通產業競爭力
流通產業競爭力主要劃分為兩個層次,分別是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在宏觀層次中,產業競爭力指與其他國家相比,一個國家的流通體系或流通產業是否具有優勢,流通體制、流通產業能否更有效地解決生產和營銷之間的矛盾,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否更強,具體表現在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商品定價權和網絡控制,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國家。流通產業的競爭力,主要是指企業的流通競爭力,以及流通企業的競爭力。具體表現為,怎樣在費用既定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或是在一定的經濟利益下,盡可能節約流通成本,使行業在市場有競爭優勢。
盡管屬于第三產業,但是和其他的一般的服務產業相比,流通業還是有很大的不同,關鍵原因在于流通業是作為實現消費和生產二者之間鏈接的紐帶,它的發展不僅能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也影響到其他行業乃至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因此,流通產業競爭力,不僅體現在流通企業和行業利潤,競爭和占領市場的能力,在對于其他產業發展的促進方面更應當有所體現,真正體現流通對于消費和生產的紐帶和橋梁作用。
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影響因素
(一)基礎因素
基本的要素是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的宏觀外部條件。影響省流通產業競爭力的基本因素是城市化率、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三個方面。
首先,在城鎮率方面,一般來說,經濟的發達程度和城鎮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隨著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城市的原有空間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城市就會不斷向原有范圍四周擴散,以擴大現有空間。空間的不斷擴大伴隨的是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進入本區域,使得區域內城鎮化率不斷提高,整體上提高了區域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數量。居民消費需求持續提升,將需要更多的流通企業的加入,而流通企業的發展現狀不僅滿足了消費需求,同時也加劇了區域內流通產業的競爭,而競爭反過來整體提高了流通產業的水平、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其次,在基礎設施方面,流通產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流通產業的基礎設施和交通基礎設施。流通產業相關基礎設施主要指流通產業的經營設施以及主要的經營場所設施。
最后,從經濟實力角度來看,經濟增長不但是影響到省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同時對省域之間的產業競爭力也會起到關鍵影響。省域的整體的經濟狀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該區域消費者的整體消費需求以及生活水平狀況。省內的居民消費需求越大,對于流通產業的需求也就越高。
(二)制度和勞動力因素
制度因素也影響了產業競爭力,這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其主要內容是政府政策和行為、相關的政治經濟制度、市場體系、市場機制以及有關法規法律體系等,這些因素都可以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繼而影響到產業的競爭力,從而抑制或拖累經濟的增長,由于這些因素都是通過對人類選擇的行為產生影響繼而使得制度發生變化、改變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收入的分配狀況,對創新也存在著潛在的可能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的體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產業政策是一個重要的外部條件,能提高行業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著產業發展的方向、結構的調整以及整個產業的衰落或是興盛。
勞動力因素方面,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上,人力資本的貢獻要遠大于物質資本的貢獻率。雖然勞動力要素在概念上較人力資本更寬泛,但是所謂重要的產業投入要素之一,勞動力要素對區域產業的競爭力,尤其是區域流通產業的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高素質高技術含量的勞動力資源現已成為市場競爭的重要制高點之一。勞動力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勞動力數量在產業競爭力方面主要體現為人口的數量同區域流通產業之間的結合程度,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不僅能夠成為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還能夠作為消費者構成消費市場的關鍵條件。勞動力質量的概念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主要指勞動力本身的技術和科學素養、身體素質、文化以及思想觀念等。勞動力的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的基礎,勞動力思想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會直接影響著區域流通產業的競爭力。
(三)產業和企業因素
產業因素主要通過產業規模和效率兩個方面來影響區域流通產業的競爭力。首先,可以從產業規模看出當前的產業總規模,同時也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支持,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最終會體現在行業在其他行業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行業市場容量的占領中。流通產業是三次產業中的關鍵產業,對于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其地位必須要在其產業的效益上才能體現,而流通產業效益的提升是建立在不斷擴大的規模上的,只有規模足夠大,這樣才能利用流通產業的效用,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其次,對于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產業效率的提升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產業資源配置既定的情況下,相同單位的勞動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創造更大的效益。此外,產業的結構以及產業的創新也影響著區域流通產業競爭力。
產業的競爭力大小最終是通過企業的競爭力來表現出來的,所以,企業競爭力也是對產業競爭力有著深遠影響的因素之一。任何影響到企業發展的因素都會對產業競爭力的提高起到直接或間接影響,由于要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以及流通產業的特點,企業的效率和創新都很重要。企業要創新,就要進行制度創新,這是企業創新的關鍵,對于流通企業來說,制度創新,就是指股份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產權的優化。政企分開、產權明晰是流通產業發展的制度性保障,而流通企業的創新主要是指技術上的創新和對原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
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選擇與體系建設
(一)指標選擇
1.基礎競爭力指標。這一指標反映的是省域范圍內的流通相關基礎設施狀況以及總體的經濟狀況。該指標是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系統中最為基礎的指標,整體反映了省域內的流通業發展所在的外部環境,這一指標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指標反映的是省域的經濟基礎,包括人均GDP、人口密度和城鎮化率,以及反映流通相關基礎設施的指標,主要包括人均貨物的周轉量、每萬平方公里的公路和鐵路里程等。另一方面,公司的數量和營業額,不正當競爭案件的數量,也都屬于基礎性競爭力指標范疇,這三個指標所反映的主要是省域內的流通企業發展的外部宏觀環境狀況,我國目前正處在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重要交易信息的獲取對于流通企業以及整個產甚至是經濟來說至關重要。
2.效率競爭力指標。效率競爭力指標反映的是流通產業的發展狀況和運行效率,是評價體系中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的狀況會直接影響到一個省域流通產業的整體狀況,以及運行效率。流通效率會影響到流通企業以及流通產業的運作效率,對于其他與流通產業有關的產業,也會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對于國民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以及資源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至關重要。流通產業的效率競爭力指標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資本效率指標,例如億元固定資產投資所實現的流通產業增加值;二是網點的效率指標,比如單個商品的平均市場交易額、單個企業的平均銷售商品額度;三是人員的效率指標,包括萬人流通從業人員所實現的社會消費品的零售額;四是流通企業的效率指標,包括流通企業的營業稅金率、主營業務成本及利潤、資產回報率等。
3.密度競爭力指標。這里的密度競爭力指標反映的是省域流通產業相關資源的空間分布以及人均占有量情況,同時也反映了省域流通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以及提供流通服務的便捷性。這一指標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表現:一是資本的密度,例如每萬平方公里的固定資產額以及萬人的固定資產額,這兩個指標反映的是流通產業的整體資本投資的密度,這兩個指標的數值越高,那么該省域內的流通資產的投資的密度也就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該省對流通產業發展機遇的重視程度;二是人員的密度,比如萬人中從事流通產業的人數;三是市場的密度,比如萬人的商品交易數額以及每平方公里內商品交易的運營面積覆蓋等,其計算的公式分別為,萬人的商品交易數額=商品的交易數量/該地區的人口數量,每平方公里內商品交易的運營面積覆蓋=商品交易的營業面積/地區內的總人數。
4.結構競爭力指標。結構競爭力指標反映的是省域流通產業內部的要素結構及狀況,結構越是合理,那么流通產業的整體效率就越容易得到提高。結構競爭力可以通過三個具體的指標來體現:一是市場的結構,比如新型的流通業態的銷售額所占總銷售額的比重、超過限額的零售總額所占比重。二是人員的結構,比如從事流通產業的人員在第三產業工作人員中的比重、流通產業中的技術專業性人才在該產業中所占的比重等。目前我國的流通產業還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這一特點使得從事流通產業的人數越多,產業的發展規模就越大,也更有助于該區域流通業的發展。但是其人數的數量還要同當下的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如果當下的流通產業還處在落后階段,不能夠將所有的流通從業人員全部吸收,那么過多地勞動力反而會對產業的發展造成負面的影響。所以,地區要以自身的發展狀況以及吸收勞動力的能力來對產業的發展進行有組織、有步驟的引導,以更有效地推動流通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三是所有制結構的指標,比如流通產業中外資企業的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所占的比重。
5.創新競爭力指標。創新競爭力指標所反映的主要是流通企業和流通產業的創新狀況,這一指標是反映競爭力水平的關鍵性指標。創新能力的競爭是現代化的流通產業的主要競爭形式,這也是資產未來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流通業的創新競爭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指標。首先是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流通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和覆蓋率等;其次是流通方式上的創新,例如物流的配送水平以及連鎖化經營的水平,其中,連鎖化經營水平的計算方式表述為:連鎖化經營的水平=(連鎖企業中餐飲企業的營業額+連鎖零售總的商品營業額)/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最后是企業在制度上的創新能力,例如企業中的股份制企業在所有企業銷售額中所占的比例,這一指標可以從整體上反映省域內流通企業在制度上的創新能力。
6.發展競爭力指標。流通產業的發展競爭力所反映的是省域內產業發展的潛在能力。這一指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首先流通產業的潛在發展指標,例如產業固定投資的增長率水平以及產業在增加值上的增長率;其次是經濟發展方面的潛在發展指標,比如省域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率水平。此外,從事于流通產業的人員的增長率、產業利潤的總額增長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增長水平,都是發展競爭力指標中的下屬指標之一。
(二)體系構建
本文依據可比性、綜合性、科學性和可行性為原則,將所有流通業競爭力評價行管指標分為兩個層級,包括基礎性指標、效率指標、創新性指標、結構性指標、密度指標以及發展性指標六個一級指標。同時,每個一級指標下又具體細分為6-14個二級指標,以對流通產業的競爭力作更加系統、準確的評價,如表1所示。
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實證分析
本文運用熵值法,以東西部22個省(區、市)為例,對各省域的流通競爭力進行分析,以保證上文中建設的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的可行性和準確性。熵值法通過對各指標的觀測值中包含的信息量多少來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確定。如果某一指標的觀測值具有很強的變異性,那么熵的值就會越小,意味著這一指標中包含著大量的可用信息,指標所占的權重越高;如果指標的變異性很低,那么熵的值就越大,此時該指標中包含的信息量少,所占的權重低。所以,可以根據各指標的熵值大小來對各指標的變異性進行判斷,從而確定各指標所占權重。熵值法的基本步驟,分為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數據平移、計算評價對象特征比重、計算各指標熵值、及差異性系數、最終確定權數和各項指標的綜合得分。通過該方法就各省流通業的基礎競爭力、效率競爭力、密度、結構、創新、發展及產業競爭力進行分析,并得到相應得分和排名。
根據各指標權重,可得到各省的流通產業競爭力排名(見表2),其中,排名在前列的分別為上海、江蘇、天津和北京,上海、江蘇的產業競爭力遠高于其他省區;排名較后的有青海、甘肅、貴州、云南。從總體來看,我國東部地區的省域的流通業競爭力元高于西部省區,排名在前11的省區中有8個來自東部,位居排名榜最后五位的都是西部的省區。上海的流通總競爭力遠遠高于其他省區,具體表現在流通創新,結構、密度和基礎競爭力四個一層指標。此外,上海的效率競爭力得分也較高,排在第四,但盡管如此,其流通發展的競爭力卻不強,在所有研究的研究省區中處于較低地位。
結論
構建省域的流通產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能夠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的規律,并通過比較分析,為各省區流通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基礎。本文研究了影響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并選取了基礎競爭力指標、效率競爭力、密度競爭力、結構競爭力、創新競爭力和發展競爭力六個一級指標,構建省域流通產業的競爭力評價體系,并以東西部省(區、市)為例進行分析,對于我國產業的升級轉型、結構的優化、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轉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建平,黃茂興.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路徑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2.李閩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大力提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J]綜合競爭力,2010(3)
3.李閩榕.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預測指標與預測模型適應性分析[J].綜合競爭力,2010(2)
4.湖南省統計局.2012年湖南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湖南省統計局.2013年湖南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6.王永培,宣燁.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各地區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兼論中西部地區流通產業發展對策[J].經濟問題探索,2008(4)
7.高雪,劉家順.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區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8.張連剛.省域流通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11
9.徐春紅.長江經濟帶11省市旅游產業競爭力評價及融合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