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紋,王 琪,靳 蕊,吳璞琦,姚 蕾,劉 潔
醫學院校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調查及分析
徐敏紋,王琪,靳蕊,吳璞琦,姚蕾,劉潔*
(徐州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 調查醫學院校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為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提供參考。方法 從我院9個院(系)2010—2013級醫學本科生中隨機抽取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 不同性別學生、不同年級學生及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大四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最高,農村與城市戶口學生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差異無顯著性。結論 醫學院校應加強人文教育和人文引導,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意識,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醫學院校;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
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不僅關注生物醫學因素,還特別注意人文訴求和人文關懷。醫務人員將人文關懷融合到醫療衛生工作中既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醫學進步的趨勢。國內學者申正付等[1]認為醫學人文關懷能力是醫務人員成功完成關懷照護患者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這種心理特征外在表現為醫務人員為促進健康,滿足患者作為“人”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會需要而自覺采取各種積極的關懷態度、行為,是在一般能力基礎上發展的特殊能力。這就意味著人文關懷能力是在醫務工作中逐漸形成的。對于醫學院校來說,除了增加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培養其人文關懷能力也很重要。本文通過對徐州醫學院本科生人文關懷能力的調查及分析,為提高我院學生人文素質提供參考。
1.1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徐州醫學院麻醉學院、臨床醫學系、藥學院、醫學信息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口腔學院、護理學院、影像學院和醫學技術學院2010—2013級醫學本科生。調查共發放問卷1 0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7份,有效回收率為86.7%。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調查采用黃弋冰等[2]研制的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根據調查需要進行改動)。該量表包括8個維度,共45個項目。8個維度分別為:(1)灌輸信念和希望;(2)健康教育;(3)形成人道、利他價值觀;(4)科學解決健康問題;(5)協助滿足基本需要;(6)提供良好環境;(7)促進情感交流;(8)幫助解決困難。量表依照Likert5級計分,完全符合為4分、完全不符合為0分。量表滿分為180分,得分越高說明人文關懷能力越強。量表效度較好,Cronbach’sα系數為0.904,內容效度為0.960。
1.2.2調查方法根據大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改編制成問
卷,包括醫學生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年級、所學專業等。
1.3質量控制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保證問卷設計的科學性。正式調研前開展預調研,確保調研質量。嚴格審查回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保證問卷質量。
1.4數據分析
采用SSPS 18.0完成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描述,比較使用方差分析、t檢驗。
2.1一般情況
院(系)分布為麻醉學院243人(28.0%),臨床醫學系327人(37.7%),藥學院132人(15.2%),醫學信息學院27人(3.1%),公共衛生學院38人(4.4%),口腔學院23人(2.7%),護理學院45人(5.2%),影像學院14人(1.6%),醫學技術學院18人(2.1%)。平均年齡(22.5±1.2)歲。年級分布為大一224人(25.8%),大二252人(29.1%),大三291人(33.6%),大四100人(11.5%)。男生425人(49.0%),女生442人(51.0%)。城市戶口231人(26.6%),農村戶口636人(73.4%)。學生干部104 (12.0%),普通學生763人(88.0%)。獨生子女621人(71.6%),非獨生子女246人(28.4%)。
2.2不同性別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表1顯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
2.3不同年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表2顯示,大四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最高,不同年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差異有顯著性(P<0.001),幫助解決困難維度得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
2.4農村與城市戶口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表3顯示,農村戶口學生和城市戶口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
2.5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表4顯示,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
2.6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
表5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且各維度得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3.1加強學生人文教育,培養人文關懷意識
調查顯示男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低于女生,且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與黃弋冰等調查結論一致。女生各維度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其中幫助解決困難維度男女生存在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女生心思細膩,較男生更能關懷別人,在生活中有關注人性的意識。調查中不同年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存在差異,大一學生的總分高于大二學生,大四學生得分最高,這與孫飛澤[3]調查的年齡越小、人文關懷能力相對越強不太一致。大二學生得分最低可能是因為醫學生都是理科生,對以選修課形式出現的人文教育課程興趣不高,而且未接觸到臨床實踐;而大三、大四學生已接觸到臨床,并在學校學習了相關人文課程,培養了人文關懷能力。說明醫學生人文教育不足,部分學生的人文知識僅限于幫助解決困難等。因此,在專業課中引入人文教育,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意識尤為重要。
3.2加強人文引導,貼近臨床實踐,增加學生學習動力
調查顯示農村戶口學生人文關懷能力與城市戶口學生無差異,可能是因為現代化教育背景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注意引導學生關注人性,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一方面,農村學生在相對不富裕的環境下成長,有自強自立的態度;另一方面,城市學生受到的教育水平更高,在成長過程中得到更多人文知識的引導。學生干部人文關懷能力與普通學生有差異,可能是因為學生干部在學校擔任一定的職務,素質和道德修養高于普通學生,社會實踐培養了他們的人文素質。因此,人文知識教育要貼近臨床實踐,引導學生關注人性,重視患者對人生幸福的追求。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對其他素質的養成和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4]。患者相比其他人群來說,更加需要人文關懷和精神撫慰。
3.3結合實際,加強環境影響,提高學生人文素質
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人文關懷能力無差異,且各維度得分差異無顯著性,這與黃弋冰等研究結果一致。有學者[5]總結了兩者的行為特點,非獨生子女家庭經濟負擔相對較重,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互相謙讓,父母溺愛較少,人際溝通能力較好;而獨生子女自信心強,在家庭中與父母的感情更融洽,社交能力、學習能力相對較強,適應社會生活的時間較短。因此,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人文關懷能力無差異。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今社會和醫療環境,增加與醫學相關的人文課程,學校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醫學人文知識的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

表1 不同性別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x±s,分)

表2 不同年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x±s,分)

表3 農村與城市戶口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x±s,分)

表4 學生干部與普通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x±s,分)

表5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學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比較(x±s,分)
[1]申正付,楊秀木.醫學人文關懷能力的概念、內涵及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4(4):29-30.
[2]黃弋冰,許樂,姜小鷹.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8):673-675.
(*通訊作者:劉潔)■
G455
B
1671-1246(2016)17-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