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市鑒湖鎮中心小學(312000) 應志弟
?
分階段概念教學中的有序性探討
——以“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為例
浙江紹興市鑒湖鎮中心小學(312000)應志弟
教師需要建立必要的教學序列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數學概念構建的認知規律,基于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設計教學,使學生學得更輕松,獲得不同的發展。
分階段概念教學有序性平行四邊形思維規律內涵表象認知序列
綜觀目前的數學教學,不少教師認為概念教學不如計算與應用題的教學來得重要,所以存在放松心理,導致概念教學變得簡單、淺顯,甚至雜亂無章。如新人教版教材在編制時為了降低學生理解上的難度,將一部分概念教學分布在不同的階段進行,而且同一內容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材這種螺旋式上升的編排,在實際教學中是否得到教師的理解與響應呢?據我了解,情況并不樂觀,很多教師要么拔高低年級教學的要求讓學生無所適從,要么隨意降低對學生學習基礎的估計,從頭開始概念的認識,造成精力上的浪費。下面我以人教版教材“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學為例,說說自己對概念教學有序性的理解,與大家共同探究。
概念的形成要遵循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這既符合人類思維的客觀規律,又是由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所決定的,因為“直觀——表象——抽象”是學生認知過程中建立概念的一般過程與規律。
第一階段:利用直觀形象積累知識表象
在概念形成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能突出事物共性的典型表象,這是學生形成概念的關鍵。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我設計如下的教學環節:先拿出兩條寬度不同的紙條并將它們交叉,讓學生描出紙條的重疊部分。接下來,我在幾何畫板中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上臺進行拉伸操作,并引導學生觀察:“在拉伸的過程中,平行四邊形左右兩邊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們的斜度還一致嗎?上下兩邊呢?”……有了這些直觀形象操作的支撐,再通過平移的學習經驗與斜度、寬度的生活經驗的參與,讓學生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方向相同且始終等距的表象。
第二階段:在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有效抽象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學習在平行線教學之后,此時讓學生從表象中抽象出概念的時機已經成熟。所以,我在教學時將平行四邊形放到四邊形的大框架中去研究,以便讓學生認識到平行邊形與梯形的分類是數學研究的一種需要。
師:如果平面內有兩條直線,大家知道這兩條直線可以有哪兩種關系?
生1:兩條直線平行與不平行。(師畫出兩種直線與直線的關系)
師:如果一個四邊形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另一組對邊又會有幾種情況呢?
生2:可以是平行,也可以是不平行的。(師在原有的直線上畫出四邊形的另一組邊,形成多種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如圖1)

圖1
……
上述交流過程,我先引導學生將四邊形按對邊是否平行分成三種情況,然后將所畫四邊形的序號分類歸入知識框架圖(如圖2)中,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概念的本質屬性。

圖2
明確概念的內涵后,學生需要經歷從抽象到具體的運用過程,這樣才能對概念的外延有明確的界定,防止外延過寬或過窄。之前,學生錯誤地認為長方形、正方形不是平行四邊形,于是我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邊的定義來分析這些圖形(如圖3),使學生明白:長方形、正方形具有兩組對邊都平行的性質,所以它們也屬于平行四邊形。至于菱形,我也讓學生進行判斷,并將其納入平行四邊形中。當然,相關菱形的教學不必過深,可在后面正式教學與總復習時再具體歸類。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概念的后一階段,即四年級的教學中,有的教師會將往年的教學進行“清零”處理,讓概念教學再次從直觀感知開始,從而影響了當前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在三年級前一階段的教學中,又會發生教師拔高教學要求的情況,教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直接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歸類判斷,但他們忽視了此時學生還沒有學過平行的知識。那么,教師到底是不是又要提前進行平行這一知識的教學呢?上述兩種情況,都可以歸入“占位”之列。
另一種情況,由于教師沒有全盤考慮教材,會出現概念錯位的現象。如一教師在三年級還沒有教學平行的概念,就讓學生從具體的實物或者圖形中找出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還讓學生用小棒圍一圍平行四邊形,并在方格圖中畫一畫平行四邊形。這樣教學的意圖是讓學生把握住平行四邊形概念的本質屬性,可學生體驗到的卻是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點,無法從平行的角度進行認識。到了四年級教學平行的概念時,教師一般還是會讓學生通過畫、搭的操作活動來構建概念,這樣往往會導致學生陷入“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一判定的怪圈中。
正如前文所述,新教材對不少概念的引入是呈階段式編排的。如平行四邊形概念出現在三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中,旨讓學生利用直觀形象積累知識表象,而到了第二階段則出現在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中,此時學生要對平行四邊形的本質準確把握并能給它下定義。教師只在準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經驗,把教學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再結合教材體系來設計教學,才能真正防止概念教學“移位”現象的發生。
1.構建知識框架
教師要把每節課教學的數學概念相互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學會分類。同時,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分類的時候要有統一的標準,標準不統一就可能分得雜亂無章。如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它們都屬于多邊形,而且任何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菱形又是平行四邊形的一個特例。在所有相關概念都教學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一個多邊形的框架圖,使平行四邊形位于知識的一個恰當位置,便于學生記憶與存儲,形成科學的知識表象,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
2.加以比較辨析
對易混概念隨時進行對比與分析,有利于概念的科學化與嚴謹化。如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概念之間有重疊部分,由于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那么在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是否也有這樣的包含關系呢?有學生提出:“既然梯形有一組對邊平行,平行四邊形有兩組對邊平行,即至少有一組對邊平行,所以平行四邊形是特殊的梯形。”對此,我讓學生對四邊形的劃分再作研究,使學生發現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而不是只要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就是梯形。
總之,教師需要建立必要的教學序列觀念,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數學概念構建的認知規律,基于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設計教學,使學生學得更輕松,獲得不同的發展。
(責編藍天)
G623.5
A
1007-9068(2016)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