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心
摘 要: 考據學本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考證學或樸學,主要的工作本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輯佚等。這種被梁啟超稱作“實事求是”,“無證不信”的治學之本在今天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尚缺一席之地。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語文教學 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課標認為:“語文教育要為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作用。”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課文編者們希望通過輯錄不同時代的文學精品,塑造學生的人文內涵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這一良好的愿望要得以實現,一方面要遵循學生閱讀能力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面要受制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因此,編者呈現的從來都是優秀作品中的某一章節或是單篇短文。為了便于學生進入情境理解課文,文章往往設計引言,文下多有注釋。但如同貓眼里看到的世界,一篇文章的邊界有限,學生的個性思考和想象還未展開就已經在沉悶的課文切割和分析中落入解題思路的窠臼。學生看到的是單一的、破碎的文章,分析的是一句一句的內容和修辭。新課標的愿望良好,卻在現實教學實踐中被考試帶離了初衷。短期看來,文章分析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然而長期看來,碎片化的課堂教學扼殺了學生體察語言文字美感的契機。沒有完整的背景介入,任何一篇文章都無法做到“尚友古人”,無法得到真正的共鳴。
一、考據學的介入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廣闊而宏大的敘述背景
首先,通過考據能呈現作者所處的特定歷史年代,為小文章找到大時代落腳點;其次,考據可以帶著學生體驗作者創作時的生活或情感體驗,從家庭倫常、人情百態中找尋情感的紐帶;再次,考據可以幫助學生充實音韻、史學、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常識,讓學生身臨其境。既能提高歷史人文修養,更能充分體驗文章所表達的內涵。
這些都為學生跨域時空限制,走近作者提供了可能。在教師引導下的充分考據,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廣闊而宏大的敘述背景,站在一定高度上,語文學習方能達到整合人文學養、培養人格精神的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現代媒體的介入使學生主動考據成為可能
相對傳統教學,現代媒體的介入已經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授課的想象。長期以來網絡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廣泛運用于高年級和成人教學中。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隨著電腦在國內的普及,信息在人們生活中不再是稀缺資源。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一個浩瀚的資訊海洋迎面而來。“因此,信息素養的養成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的另一熱點”。各個國家都研究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和交流技術能力。不再單純以傳授學科知識為目的,而是教會學生運用現代工具創造性地發現、探究、分析、交換、提供信息,學會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尋找所需,通過比對,分辨知識內核,并將這種信息和交流技術運用于文理各科目中。
過去的精英課堂不再神秘。為了招收更多優秀人才,世界各大學府都將自己的課程在網絡上與師生共享。學生不但可以觀看直播,可以點播心儀課程,更可以實現和教師的互動。交互式多媒體同步實時授課讓一切不可思議成為可能。
三、學生在考據中能力得以全方位發展
傳統課堂學習模式中,學生以被動聽為主。少數學生能夠根據教師要求查閱文本相關信息,了解課文背景及文中所涉各門類知識。但是在以紙質媒介為主的時代,學生的主動性無法保障,也很難維持。面對新興媒體,青少年早已成為“網絡化生存”的一代。如何善用工具離不開成人的引導,能夠善用工具更有利于有志于學習的個體最大限度地發揮能動性。以七年級語文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例。單篇欣賞文本,文章顯得較為突兀,人物命運引人遐想。若能師生共同查閱資料,一同豐富文章背景,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有巨大差異。
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課前做到以下幾項:1.全書閱讀《城南舊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說說自己都喜歡誰。2.了解作者,掌握作者生平。理解《城南舊事》作為自傳性文章的由來。3.從細節中體味老北京的生活畫卷,說說家鄉,以此明確細節描寫的作用,體會文中傳達的鄉愁。
互聯網基本幫助學生完成所有的前期閱讀工作。通過前期的資料查閱,學生對《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和體驗。在接下來的課堂中,學生和教師就能充分互動。上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一條小胡同里居住著六歲的小姑娘英子,她結識了秀貞、小桂子,幫助她們母女相認,并送她們尋找丈夫和父親,卻得知她們慘死在火車輪下。遷居后,英子認識了厚嘴唇的年輕人,一方面,他偷東西,另一方面,他又供弟弟上學,英子分不清他是好是壞,最后年輕人被警察帶走。英子的奶媽宋媽是個辛勞的舊式婦女,她的兒子淹死,女兒被送人。隨著父親的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告別童年。
有了這些生動的背景,《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文題的雙關含義不言自明。書中人物命運娓娓道來,濃郁的京味、市井習俗、民間諺語傳說、胡同里的趣聞逸事,活現了一個百年前的北京城。
將這一切帶入課文,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真正做到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