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寶+杜解瓊+錢立凱
摘 要: 有效課堂是指問題設計精準,情境創設適當,以學生自我展示和互動交流為主體,以教師價值追求和關鍵點撥為核心的課堂。本文通過評析小學數學“一個數除以小數
海德格爾說:“教育永遠在路上,在旅途中。”在教育的路上,我們尋覓著有效課堂。有效課堂的根在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解讀上。為實現有效課堂,教師要尋覓知識的生長點,尋覓兒童生活的情景,尋覓解答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等;教師要直擊教學核心,高屋建瓴地創設情境,讓課堂充滿著師生共同的智慧,讓學生通過探究,如沐春風、豁然開朗。同時,教師要適時“亮劍”,亮出教師的引領和指導,以此打造簡約、有效的課堂。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尋覓認知生長點)
教師(出示口算題目)
3600÷600= 360÷60= 36÷6=
眾生回答:都等于6。
教師:同學們如此神速的口算能力,老師很佩服,是不是有什么規律呢?
學生1:用列豎式的方法很快能夠算出。
教師:好,學得扎實。
學生2:因為600×6=3600,60×6=360,6×6=36,所以都等于6。
教師:很好,能用乘法的思想解決除法的問題,其妙!
學生3:(很自信地)不用那么復雜,一看這三道題就有規律,就是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只要算“36÷6”就是它們的得數了。
二、探究新知(尋覓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教師:太好了,真聰明!這就是“商不變規律”的應用(板書:商不變規律),下面誰來猜想3.6÷0.6=□,可同桌討論。
(課堂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有的說等于0.6,有的說等于6。)片刻后,學生紛紛舉手示意回答。
學生4:根據“商不變規律”,3.6÷0.6是將36÷6的被除數36和除數6同時縮小10倍,所以,商不變,等于6。
教師:真是位小老師!請同學們思考,還有其他方法嗎?
(幾分鐘過后)
學生5:可以把3.6÷0.6的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10倍),變成36÷6,于是,就等于6。
教師:以上兩位同學都是根據“商不變規律”把小數除法轉化為以前學過的整數除法,找到了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
教師:由上述同學們的解釋可見,有了“乘法”就有了“除法”,“乘法”這個“媽媽”生出了“除法”這個孩子,有了“整數除法”就有了“小數除法”,這種將“除法”問題轉化為探究“乘法”的問題,將“小數除法”問題轉化為“整數除法”問題的“轉化”意識,是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我們要將這一思想方法應用到今后的學習中。
評析:直擊“問題設置”核心,讓學生在口算中自覺與“商不變規律”(認知生長點)建立聯想,通過類比、歸納、猜想、轉化,從而找到了“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解題方法。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按照上面的方法,進一步思考以下三題的計算方法,并說明每一步的算法。
2.56÷0.16= 16.9÷0.13= 0.544÷0.16=
(大約2分鐘后,很多同學舉手示意要求說解法。)
學生6:把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轉化為整數除法就可以計算了。
教師:是不是一定要把除數和被除數都轉化為整數?
學生7:(手舉得高高的)只要把除數轉化為整數就可以用上節課我們學過的“小數除以整數”進行計算了。
教師:哦,我還為是要將除數和被除數都同時擴大相同的倍數,使它們都變成整數,這位同學的想法比我的好得多了!下面哪三位同學能上臺來板演,并講解這三題的計算方法?
學生:(全班學生都舉手)8、9、10,分別上臺板演上面3個小題,并分別作了如下講解(眾生以專注的神情傾聽著、審視著)。
學生8:2.56÷0.16 256÷16=16(豎式略)
學生9:16.9÷0.13=130,確定擴大多少倍要以能使除數變為整數的最小倍數來確定,所以,16.9÷0.13應將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使其變為1690÷13來計算,也就是說,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被除數的小數點也向移動幾位(位數不夠時,在被除數的末尾用0補足)。
學生10:0.544÷0.16,我這題也是只要把除數0.16擴大100倍,變成16,就可以計算了。具體是:
(教師要聯系整數除法啟發學生想:用16除54商了以后,第一次余6,不夠除,要把十分位上的4移下來,化為64個十分之一。)
教師:真是三位出色的同學老師,從問題出發,都能很好地利用“商不變規律”找到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下面給大家一點時間,對照剛才上臺板演的三位同學老師的講解整理,梳理好計算方法,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清晰,真的理解了嗎?
評析:教師有效控制著課堂節奏,并不讓學生一講到底,該停就停,讓學生真正理解同學老師的解法,給學生一個咀嚼消化的過程,而不是被極少數同學的精彩板演所迷惑,誤認為學生真的理解了,掌握了。
(幾分鐘過后)教師:聽了剛才三位小老師的講解,現在會計算小數除法了嗎?還有不理解的同學請大膽質疑,(有兩位同學舉手)。
教師:請學生11說說哪里還不理解。
學生11:(帶著懷疑的神態說)我會計算了,但我想為什么一定要把除數轉化為整數,直接列豎式計算可能沒這么麻煩。
教師:說得好,有思想。那我們通過一道題來試試?
(板書)2.56÷0.16=
0.16——請問,商幾?
(教室變得熱鬧起來,討論聲一片……)
學生11:(不好意思地說)無法試商。因為被除數的2是除數0.16的十幾倍,不好表示,看來還是只有把除數化為整數才能計算(全班同學掌聲雷動)。
教師:只有把除數0.16運用“商不變規律”將這道題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才能計算。好,學生11能提出這樣很有挑戰性的問題,真優秀!下面請學生12說說哪兒還不理解?
學生12:按前面的方法我會計算了,我認為把被除數和除數都轉化為整數,會更簡單。
教師:又是一位有見解的同學,那我們大家同樣以一道題來驗證,把被除數和除數都轉化為整數,看是否簡單?
(板書)0.544÷0.16=544÷160(按被除數轉化為整數來確定擴大幾倍,前面是按把除數轉化整數來確定擴大幾倍)
(學生被繞得煩心了)能計算嗎?簡單嗎?
眾生:能計算,不簡單,變得更難了!
教師:所以,只要按“商不變規律”,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就可以計算了。
評析:學生提出了挑戰性的想法,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考是隨著新知識的獲取在發展,是真正思考、驗證的過程,展示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學生思維的發展源于教師促使學生“對數學本質的思考,源于執教者的授課智慧,為學生提供了‘發展平臺。——因為糾纏,課堂厚實了許多。”
教師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1.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怎樣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
2.小數點該怎樣移動,這樣移動的根據是什么?
3.小數點的移動,以誰為標準?為什么?
(討論的過程及結論不再贅述)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①計算小數除法時,________的小數點要和________的小數點對齊。
②計算小數除法時,以________為標準來確定被除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幾位,使變為整數,根據是________。
2.計算下面各題,你能發現什么?
1.6÷1.6= 1.6÷1= 1.6÷0.4= 3÷1.5=
49.5÷1.1= 49.5÷1= 49.5÷0.45= 4.5÷1.5=
教師: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縮小反而或擴大幾倍;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也擴大或縮小幾倍,即“商不變規律”。
3.下面的計算對嗎?如不對,錯在哪里?
教師:巡視學生解題情況后,針對情況做集體講解,進一步強化計算方法。
1.小芳攢錢想買一套售價為18.6元的《百科知識》叢書,它的平均單價為每本3.72元,小芳攢夠了錢去書店買書,剛好碰上書店提出促銷,這套叢書現只售13.9元,小芳就用剩下的錢買了單價為每本2.36元的筆記本。請你提出數學問題并解答。
評析: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實在在的有效實施,教好教材與用教材教好,教好教材不容懷疑,用教材教好卻空間很大,在鞏固訓練中,教師直擊知識核心,不是依教材點作業,而是設計了凸顯核心的填空題、計算題、判斷糾錯題,用新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題,同時在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課是有效的。
終評:從“商不變規律”出發,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課堂上學生的思緒,伴隨著問題而打開,由易到難是自然的,問題的解決是順理成章的,一節課如果回頭看,學生不僅驚嘆……我竟然可以解決這樣的難題啊!這道題的本質也就是我們熟悉的……
就這節課而言,真正在講課的是學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十個人的教學中怎能只有一人是老師呢?同學也是老師,那么老師是什么?是導師,同學中的老師,需要我們的導師給他們提供舞臺與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其他學生的老師,再通過教師的指導與適時點撥,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好老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吳存明.以“核心問題”為導向的數學課堂教學初探[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4.7.
[3]陳華忠.確立教學中的“核心問題”[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