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恩
現階段我國教育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推行素質教育,這看似簡單,實則包含諸多隱性的要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暫且不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是一個重要表現,然而現在很多學校與教師片面追求教學質量與升學率,而與素質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針對這種現狀,小學體育教學必須采取行動提高學生的體質,其中采取乒乓球教學與訓練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全面發展。本文就乒乓球教學在小學體育課中的開展進行分析,以期對小學生課程改革有所幫助。
1.教學的目的——健康與合作
在小學體育課程中,體育健康課程遵循的四個教育理念將“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置于首位,當今社會不論是各行各業對于健康因素都極為重視,為社會未來的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的小學體育課程更應該注重健康因素。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具備健身、娛樂、競技三大特點,其特點決定了它的適用性,它適合于各年齡階段的人,尤其適合活潑好動、熱情高漲的小學生。在學習乒乓球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球技的練習,可以提高身體的協調性、靈敏度,同時,隨著對乒乓球擊打的準確度的練習,有效鍛煉眼部,從而保護眼睛,提高視力。最重要的是,借助乒乓球為契機在校內大力推廣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小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熱愛,使其從小養成熱愛鍛煉的習慣。
另外,乒乓球作為一種團體性質的體育活動,將當前大部分身為獨生子女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由于這些小學生長期以來都處于家中獨寵的地位,不太善于和別人溝通交往,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模式使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從而忽略他人的感受,缺乏合作精神與團隊精神。當前教育提倡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乒乓球在體育課上的教學為此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有利于小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體育鍛煉中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在合作中共同成長與收獲;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階段設置目標,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拔高,不斷進步,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切實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2.教學的基礎——興趣是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除卻自身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等硬性要求之外,興趣在很大程度上起著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習熱情、調節學習過程的作用,通過興趣的介入,啟發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其自主自覺地學習這門技能,從而更好地掌握相關技巧,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從本質上達到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激起學生的認知興趣,引導學生從心底產生學習乒乓球的興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引導需要具有指向性,在以滿足好奇心、求知欲為目的的前提下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乒乓球教學自然而然會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對乒乓球技能本身產生興趣。在學生缺乏興趣的情況下,教師更需要創造條件使學生產生認知興趣,從而掌握一些基本的乒乓球技能,從這些簡單的技能中收獲學習的樂趣,真正自覺地學習乒乓球。
此外,教師還要根據素質教育教學要求,設置相關的學習目標,并且明確學生各自的目標,使學生對乒乓球體育課程具備一定程度的了解,從而不是在教師的帶動下被動地參與學習,而是在一定的基礎上有方向地學習。教師在教學的初始階段應該對學生詳細解釋說明乒乓球課程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考核標準等內容;在經過前幾節摸底的課程訓練之后,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針對其各自的身體素質及運動協調能力設定相關的考試內容與考核方法。
3.教學的鞏固——形式很重要
乒乓球作為我國當之無愧的“國球”,其主要特征之一是競技性,因此教師應該根據這一特點,適當調整教學的方法與形式,通過多種教學內容的貫通融合與“競賽法”的并重實施使體育課程遠離枯燥,充滿趣味。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比賽的形式完成對課程要求的技能的訓練與學習,競賽法作為一種具備相當程度競爭實戰性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檢驗學生的技能水平并豐富學生的實戰經驗,增強學生的體能,同時讓學生在趣味性中愉快地完成技能的學習。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該不斷改革創新競賽法的模式,在其中注入更多的趣味因素,無形之中加強學生與乒乓球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乒乓球的興趣。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將移動的技術教學內容置于游戲環節或者最后的復習環節,從而為某些技巧性較強的學習環節提供更多的教學時間,使學生在充足的時間下盡可能地掌握更多的實用性技巧,比如徒手拍打練習、雙人對打等。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時安排增添一些必要的人文課程,例如可以增加裁判的相關知識,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考慮到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事實證明,乒乓球作為一項靈活度高、娛樂性強的體育項目,在小學教學環節中,只要教師結合其特點科學的設定教學方法、設置教學內容,就一定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與創造性,使學生在體育課程的訓練中磨礪自身的毅力、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促進身心全面發展,養成勤于鍛煉的良好習慣。同時,在訓練過程中,促進體育課程教學效率的提高,提高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