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文
摘 要: “設疑、互動、感悟”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套路,改變了以往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強調“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高效學習。
關鍵詞: 設疑 互動 感悟 地理高效課堂
瑯岐中學開展“遵循‘四個基本環節構建高效課堂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市級教研課題研究,實踐一年來,我努力探索,不斷實踐、不斷提煉,構建了適合海島學生學情的地理學科教學模式,即“設疑、互動、感悟”教學模式。該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套路,改變了以往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強調“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高效學習。
一、巧妙設疑,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一切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去疑、去思,必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有了興趣才可能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而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刺激,為學生創設生動而有趣的問題情境。例如,導入新課時,可以采用想象情景、故事情景、描述情景、場面情景等情境吸引學生。
巧妙設計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必能引人入勝,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如“三圈環流”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難于理解。如何讓學生獲取、掌握這一部分知識?運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馬緯度”的故事:18世紀產業革命前,人類還沒有發明蒸汽機,航海家們只能靠風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一旦進入該海區將無法航行,只能停泊下來,等候著風的降臨,一等可能是幾天甚至幾十天。那時帆船除裝載一般貨物外,還裝運許多馬匹到美洲大陸。一般貨物沒什么,可憐的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相繼死掉,馬肉又吃不完,不得不把馬肉投進大海喂魚。后來,人們就把這個無風的30°緯度叫做“馬緯度”。既然有無風帶,自然就會有有風帶。古代航海家和商人還發現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有一種風的方向少變,一直很守“信用”,常年吹著一個方向,稱之為“信風”。他們在信風的幫助下,往來于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洲進行貿易往來,因此,這種信風又有“貿易風”之稱。當時,人們還不明白,為什么在“馬緯度”海區總是無風,而在“貿易風”的海區風又總是那么守“信用”。這節課我們通過三圈環流學習解決“馬緯度”和“貿易風”的形成。學生被我的故事吸引住了,很快投入到問題的研究和學習中。學習后,我進一步引申提出問題:哪些緯度還可以稱為“馬緯度”或“貿易風”?為什么海島上的樹會形成旗形樹冠?問題使學生的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將知識難點變成有趣的故事,活躍課堂氣氛,形成課堂教學中又一個高潮。
再如學習時區與日界線時,我舉了一個例子:“當一艘遠洋客輪自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時,恰好有一對孿生姐妹降生于日界線兩側,結果是先出生的為妹妹,后出生的為姐姐。”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學生的爭論,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我說錯了。我告訴學生:“這都是日界線惹的禍。”學生立即興奮起來,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通過演示、討論和總結,將時區和日界線這一地理難點輕松拿下了。
興趣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要使學生感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就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閱歷、心理特點、興趣愛好,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走近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選擇感興趣的話題,使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踐行,在踐行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認同感。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問題解決方法的過程,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使之主動地、獨立地去嘗試、去探索、去實踐。
二、積極互動,激發學生學習潛質
新教學理念倡導師生、生生合作學習,使學生敢于發表不同見解,交流彼此感受,分享彼此思考、見解,形成師生、生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通過互動,取長補短,博采眾長,不斷完善認知過程,使學生體味到與人合作的喜悅,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對眾多有差異學生的不足,從而使每個學生得到真正發展。大大彌補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學習成為純粹的被動接受的不足。
以《天氣與生活》為例,首先,在黑板上寫下本課要求,即討論的問題: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完成47頁思考題一,學會使用“天氣”與“氣候”這兩個術語;討論如何總結描述氣候特征;有哪些接受天氣預報的途徑;衛星云圖的各種顏色代表什么事物;識別各種天氣符號,并試著播報49頁圖4.3城市天氣預報;污濁空氣的危害;根據50頁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對照表,播報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將問題和要求明確后,學生便按既定分組形勢進行分組討論,要求學生在20分鐘內完成所有問題。學生分組討論的時候,教師便在教室內來回巡視,檢查學生討論情況,及時糾正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如某個組沒有將討論結果記在記錄本上,而是直接寫在書上,便要求其立即改正。某些學生在討論中沒有積極發言,便要求組長督促。學生討論結束以后,我開始總結,一個問題展示完畢以后對展示成果進行評價,重點在討論方法指導上。
“互動”還表現為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想一想、寫一寫、議一議、畫一畫等活動形式,完成某個教學環節,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和情趣,不僅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身,更主要的是通過“互動”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如在中國氣溫時空分布一節教學中告訴學生我國東部地區從北至南部分城市如哈爾濱、北京、上海、廣州、海口1月、7月平均氣溫的數據,要求學生分別轉繪成柱狀圖,計算冬夏季節五個城市中氣溫最低城市與氣溫最高城市的溫差,并從圖中觀察比較兩幅圖的氣溫變化幅度,最終發現我國冬季、夏季氣溫分布特征。這樣將教材知識變成探究問題,還知識發展以本來面目。
另外,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對開發學生創造性潛能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走下講臺和學生平等交流、平等對話,參與學生的討論、表演,與學生感同身受、教學相長。尊重并關注學生的需要,使學生體會到自由、民主、和諧、關愛,同時受到鼓勵、鞭策、欣賞、指導,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三、引導感悟,促進學生學習升華
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習是一個體驗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通過學習,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并能指導現實生活,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的意義。最重要的是通過地理教學,實現學生地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
實踐過程中,要注意探究內容的設計一定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簡單的不用探究,過難的無法探究,要關注學生的理解能力。例如,七年級進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探究,如果這樣設計問題“觀察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哪些因素會影響氣溫?”很顯然這個問題太大,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找不到思考方向,如果分解成幾個小問題,“你能看出全球氣溫哪兒高,哪兒低?有沒有規律?”“按照你發現的規律看看青藏高原那兒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南半球等溫線比北半球是更平直些還是更彎曲些,可能是什么原因?”“通過上面分析,你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說出影響氣溫的因素有哪些嗎?”這樣有層次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切實體會到地理知識的科學內涵,真正領悟到學習地理知識價值所在,同時不斷感受探究地理問題的快樂。
總之,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各種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真正使有效教學顯實效,達到地理新課標的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施紅芳.淺談非智力因素的開發[J].地理教學,1988.
[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與策略.華東師范出版社,2000,9.
[4]王民.地理新課程教學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