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汝
摘 要: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不斷滲透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成為當前教育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因此,做好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對提高學校的整體教學效率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從幾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 農村小學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效率
為了適應教育體制改革的需求,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建設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是教師怎么上信息技術課。筆者結合信息化課堂的實際教學案例,對信息化高效課堂的幾點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希望借此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水平。
一、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
高效教學構建離不開課前準備,這對信息技術課堂的實現適用。信息技術課堂不同于傳統課堂教學,備課涉及的面往往較廣,且教師需要使用現代計算機設備形成教案,為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信息教案往往集圖片、視頻、聲音、文字等于一體。
信息技術課離不開計算機機房,為了保證教學順利進行,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應仔細檢查機房的計算機是否有故障,機房的網絡是否通暢,多媒體設備與控制系統是否有故障等。其次,教師應將準備好的教案傳輸到機房的計算機中。比如,在講解小學四年級《美化課程表》一課時,教師如果沒有將課件輸入計算機,就要等學生先美化一個,才能開始教學,這樣勢必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教師只有充分準備好每一堂課的教學資源,才能保證課堂教學流暢進行,課堂教學效率才會不斷提升。
二、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
小學生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在課堂上創設虛擬化的情境,如對每節課要講的主體進行模擬,或者借助生活中的小故事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與想象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應充分結合課程的實際內容,情境創設要抓住課程重點,時間不能太長,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課堂。如學習《調整計劃順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一個沒有制訂計劃的人,最后一件事都沒有完成的案例,讓學生找出該案例中主角存在的問題或者計劃制訂的不合理之處,這種情境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通過親身體會,將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中,教學效率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之所以情境引入的時間不宜太長,是因為如果引入的情況針對性不強,學生往往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掌握,并且如果情境引入一旦有所偏離,還有可能出現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一定要做到情境引入“精、簡、細”。
三、明確教學目標,采取任務驅動
信息技術課堂有較強的實踐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采取任務驅動,即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圍繞共同任務學習,使用問題驅使方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在不斷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采取任務驅動時,任務的設置一定要有層次性,因為學生之間往往具有較大的差異,課堂中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可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但是有的學生可能掌握的比較少,而有的學生實踐能力較強,有的學生實踐能力較弱。針對這種喜好與能力不同的情況,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正確認識學生的差異性,就很難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興趣。因此,在任務設置上,應將任務細分為多種類型,分為不同的難度,提示學生互幫互助,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與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達到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目的。此外,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課堂上,面對學生長時間面對計算機疲勞的情況,教師應適當做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從緊張的學習氛圍中暫時解脫出來,游戲的設置可以適當聯系課程內容,使學生在放松的同時不斷鞏固已學的知識內容。
四、重視課后小結
小學信息技術課的課時較少,教師往往會把時間與經濟集中在課堂教學與學生聯系上,因而忽略課堂小結,即便有的教師會進行課堂小結,但是往往用幾句簡短的話概括,且這些內容又往往與課程不相關,學生學習就像囫圇吞棗一樣。所以,每節信息技術課結束后,教師一定要預留出一段時間與精力在課堂總結上,通過梳理與回顧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內容,強化學生的記憶,尤其是對課程中重點及難點的梳理,務必重視,學生通過慢慢積累,知識能力才會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作用才會體現出來。
總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需要教師做好課前準備、情境創設、操作實踐與課后總結等基本工作,通過不斷創新思想,更新教學理念,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逐步提升,為素質能力發展提供更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譚玲玲.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實踐與探討[J].成功(教育),2013(18):295.
[2]范業扣,魏娟.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J].才智,2013(03):41.
[3]秦繼艷.結合實際精心設計提高農村學校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