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里
手工教學模式是現代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工作不斷創新的成果,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開發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新課改進一步推進藝術教育發展與進程,手工制作課程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一線美術教師應在現代教學理念指導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及教學策略,確保手工制作教學課堂的優質、高效,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得到長足發展。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我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可以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通過欣賞、猜謎、故事、比賽、談話、游戲等手段引導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或用直觀、唯美的畫面配上悠揚的樂曲給人心靈的震撼,引人入境。
如教學《新世紀版》第六冊第三單元《泥泥狗》這一課時,在導入環節我出示一道謎語:走起路來落梅花,從早到晚守著家,看見生人就想咬,見了主人搖尾巴。在有趣的猜謎活動中引入學習內容,學生很快就主動參與到主題學習中,明確本節課教學任務。接著播放收集的不同種類狗的視頻讓學生欣賞觀察,小狗機靈可愛的樣子深深吸引了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對小狗的習性、外形等有了初步認識。然后巧妙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學生有了疑惑才會好奇,會想方設法解決。“你知道這只狗叫什么名字嗎?泥泥狗有什么獨特之處?”,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思考并尋找答案。緊接著是范例呈現,手工課最能激發學生興趣,莫過于教師制作的精致巧妙的手工作品,教師示范的作品直接影響每一個學生,所以要在課前認真準備好示范作品,出示“泥泥狗”的作品,引導學生從形態、顏色上分析描述作品的特點。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使他們的審美創造力有很大提高。
二、賞析感悟,交流探索
美術是直觀的藝術,高品質內容的欣賞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水平,激發想象創造,豐富學生的感知能力。欣賞過程中,或發表看法,或提出質疑,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索學習中,相互交流,提升藝術欣賞和鑒賞水平。
1.創意欣賞,分析方法。新穎的、有創意的作品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其一探究竟。可以是教師范作、生活中的創意,或是身邊富有個性的學生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鼓舞孩子們:“他能完成這樣的作品,我為什么不能?我肯定能做得比他好!”這樣孩子的創作欲望被激發,更有信心完成有自己個性的作品。
2.玩中求學,自主探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按照常規模式一步一步地教,往往教學事倍功半,作品如出一轍,缺乏個性。相反,孩子之間進行充分交流,思維得到啟發,創作靈感一旦被激活,創作出的作品往往讓人眼前一亮。因此手工課上我改變教學方法,將作品發給小組,讓學生在拆、裝的反復玩過程中,自主探究制作技巧,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新世紀版第六冊第二單元的《形形色色的車》時,課前布置學生把家里的玩具車帶來,在課堂上讓學生小組一起探究、討論,充分了解各種車的基本構造、用途等,并適時拓展車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當代的車和未來的車在某些結構和功能上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之后,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廢舊材料創作喜歡的車。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探究,大大降低學習、創作難度,激活思維,學生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三、總結技法,創作實踐
手工課上,學生的制作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制作技巧方面不是光靠探究就能掌握的。因此,教師的總結、示范是極為重要的(尤其低年級)。針對學生的質疑和學生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給予適時引導、提示、總結和演示。當擺在眼前的難題迎刃而解的時候,學生就會大膽、充滿自信地進行創作。
1.自主探究,總結技法。新基礎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一切皆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自主探究性教學是順應當前教育改革提出來的,以創造性為前提,讓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問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更大張揚,創造才能得到更充分發展。教師可以在學生探究做法的同時,及時對學生探究的結果進行總結、提要,并適時通過巧妙演示解決教學重難點,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例如《泥泥狗》這一課,我先引導學生分析范例的做法,引導學生總結提煉為揉、搓、捏、壓、剪、卷、印、疊加等方法。接著觀看錄制的微課,讓學生有了更直觀的了解,為學生創作提供保障。
2.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孔子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有的學生想象力豐富,但動手能力較差;有的學生制作精細,但思路狹窄。如果能讓這兩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那將是最佳組合,即使兩者水平相當,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啟發。如教學《形形色色的車》時,讓學生探究完制作技法后根據小組所帶材料展開交流、討論:用這些材料能制作車嗎?這些材料分別適合制作車的哪些部位?經過充分考慮,小組成員明確了各自任務,并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合作:有的做車身,有的做車輪,有的拼裝……這樣一來,創作時間相對縮短,作品質量提高了,學生技能增長了,何樂而不為?通過合作,促進學生之間情感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成員的重要性,體會集體智慧的力量,無形中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
四、展示評價,促進提升
作品展示評價是美術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作品展評,可以給予學生極大的滿足感、成功感,同時在與其他作品的比較、評價中,發現自己作品的優缺點,借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提升自身美術技能和素養。
1.給出量規,自行評價。教師可以依據手工制作的幾個要素(如色彩的搭配、制作的精細程度、創意程度、媒材的使用等)給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和分值,便于學生自行評價,促進自我調整。
2.展示作品,自我推介。可以采用師生推薦和自薦的方式,促使學生敢于展示、推薦自己的作品,還要能夠簡述自己的制作方法和意圖。針對年級特征,教師可以給出一些詞語或句子讓學生模仿(例如我運用了……媒材,采用了剪貼、組合……的方法制作,表現的是……),提高學生運用美術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3.鼓勵表揚,多元評價。老師對學生的作品要用真誠和善良的心態對待,要多給一些鼓勵,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學生的作品。大人看小孩子的作品往往會搖搖頭說:“亂七八糟的,看都看不懂!”或者直接說不好,很糟糕。其實,兒童的童真、浪漫就是體現在這樣的作品里,天然去修飾,個性鮮明,創造出內心世界的東西。老師不要吝嗇我們的表揚、贊美。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贊美的語言,對于學生來說,都是巨大的鼓舞。我們可以先欣賞孩子的作品,然后根據作品給他三五句評價、指導和鼓勵,最后給作品點一個贊,每一個人拿著自己的作品都會很開心,更有成就感。
4.舉辦展覽,相互交流。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作品展覽,對別人的作品發表看法是審美能力的體現,學生在展覽中發現別人作品中的閃光點,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可以學到別人的制作過程和制作技巧,利于學生及時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取百家之長,釀自家之釀,促進學生整體水平提升。
五、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手工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完成一件作品,而是教會學生一種技能,讓學生逐漸樹立和形成動手美化生活的良好意識和能力,因此,手工課的結尾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創作,見識更多生活中的實例,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1.欣賞拓思。結尾的欣賞一定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技法更豐富、形式更新穎、更具趣味性的作品,能夠激發學生去嘗試,開啟創造的智慧之門。
2.留疑拓思。保留一些疑問留給學生,教師采用啟發誘導方式,引導學生課后繼續探索,拓展思維空間,保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
手工教學資源來源于生活,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廣闊的馳騁天地,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充分發揮“藝術”的想象力、創造力,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巧手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