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睛睛
摘 要:人體解剖學作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醫學的進步意義非凡,然而近年來人體解剖學的教學遇到瓶頸,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培養出優秀的醫學人才,急需開創一種新型的、高效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情況下,PBL教學法應運而生,這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學生反應良好,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然而,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陷。文章就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探討,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決策略,與業內人士共勉。
關鍵詞:人體解剖學;PBL教學法;應用;思考
醫學類專業一般會在第一學期開設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將其作為專業基礎課,由此可見人體解剖學對于醫學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意義。這門課程概念多、內容駁雜,傳統教學中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課堂氣氛沉悶,枯燥無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近年來開始施行的以問題為基礎的PBL教學法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可能,雖然教學效果良好,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為了進一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有必要對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與思考。
一、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中的應用
1.問題設計
PBL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簡稱。簡而言之,PBL教學法就是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其核心是問題的設計,若教師設計的問題不夠合理,水平不夠高,就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人體解剖學前沒有接觸過專業的醫學知識,醫學知識掌握水平非常低,若全部知識采用PBL教學法不免會讓學生力不從心,教學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證。因此,在采用PBL教學法教學時,應該精選那些適合采用PBL教學法的知識設計問題。比如,在講解“內分泌系統”這一課題時,可以精心設計一些由于內分泌系統紊亂引發疾病(如巨人癥、侏儒癥、甲亢等)的病例,針對這些病例做出具體探討,這些知識都是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學習過的,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了興趣,離成功也就不遠了,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好。
2.學生課前準備及問題的解決
教師設計好病例及問題以后,將其發放給各個學習小組,然后通過一些引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將有關內容做好預習,這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步,沒有這一步,PBL教學就無法進行。
學習小組接收到教師發的資料后,首先應該仔細看一遍,在看透問題以后,再研究解決問題的具體程序;其次,由組長分配給每個組員任務,督促組員把空閑時間利用起來,利用網絡、書籍等了解相關知識,收集有用資料;再次,組長把小組成員聚集起來,集思廣益,資源共享,討論出初步的解決方案;最后,不斷完善方案,形成成熟的方案。
在各個學習小組完成討論形成解決方案后,教師再把學生聚集起來,集體討論,各小組分別派出一個人陳述小組觀點,學生集體討論后,各小組同學分別總結,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形成最后結果。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學生是主體,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效果非常顯著。
二、PBL教學法的優點
PBL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無形中了解到了更多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小組討論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分析總結中,培養了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步入社會后更好地適應社會。此外,通過采用PBL教學法教學,教師的壓力也減輕了。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法無法具備的。
三、PBL應用于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思考
在人體解剖學中應用PBL教學法仍有許多難題亟待思考解決:第一,并非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PBL教學法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內容選擇較困難;第二,PBL教學模式是在縱向學科知識的前提下,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建立橫向聯系,然而,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前,未接觸過任何專業基礎課,很難支撐起橫向學科知識,為小組討論帶來了困擾;第三,PBL教學法在我國還不成熟,教師的水平、學校的態度、學生的態度等仍不明確。總而言之,PBL教學法在國外成效顯著,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醫學生也能從中受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介紹了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然后分析了采用PBL教學法教學的優勢,最后就PBL教學法應用于人體解剖學做了幾點思考,對于人體解剖學應用PBL教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雖然PBL教學法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其潛力是不容忽視的,相信在未來,PBL教學法一定會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張 陽.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9,(4).
[2]張春菊,頓愛社.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15,(4).
[3]王曉慧,高振平,楊 津.PBL教學法在人體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解剖學研究,2014,(2).
(作者單位:菏澤家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