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喬亮(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江蘇南京210089)
試析體育隱性課程的存在層面及其要素
□王喬亮(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江蘇南京210089)
作為體育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隱性課程在學校體育教育全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不同組成部分的盡可能有效的全方位的教育及鍛煉功能。從四個方面對體育隱形課程進行分類:(1)物質層面;(2)精神與心理層面;(3)制度層面;(4)教學層面,通過對體育隱性課程存在層面和其中的功能因素進行分析,建立獨立的體育隱性課程理論體系無疑是一種改變體育隱性課程功能不完全的途徑。
體育隱性課程物質層面精神與心理層面制度層面教學層面
隨著隱性課程研究的不斷展開,在許多學校已開展了以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為兩大板塊的課程結構改革,“就學校體育來說,也同樣存在著顯性課程和隱蔽課程,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程僅限于可測的體育教學的狹窄范圍之內?!币胧贵w育隱性課程的實施變為現實,就應該先明確體育隱性課程的存在形式和體育隱性課程的構成要素是什么,通過分析,可以把體育隱性課程理解為以內隱的、間接的方式呈現的體育文化要素和學生學校體育經歷的總和。體育文化的內涵和學生學校體育經歷的內容十分豐富,外延十分廣闊,現在對體育隱性課程的存在層面和要素分類進行一定的分析,見表1:

表1 體育隱性課程的存在層面及要素分類
2.1、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物質層面和要素
體育隱性課程的物質因素是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主要由學校內部的各種體育物質、物理因素構成,主要包括校園各種體育場館設施和體育雕塑、體育名言牌等,如學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地理位置、時空關系。
(1)體育設施。
體育設施是學校體育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場地、器材設施是否合理完善能夠影響到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它又包括體育場地的面積的大小;器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各種器材設施的造型、色彩和布置;體育館內的通風、采光、照明等條件;空氣污染、環境噪音對學生的影響;教師、學生的體育服裝等等。客觀物體本是沒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過教育工作者的設計和創造,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體育精神和運動情緒,確實的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觀念、體育行為和體育思想。如果運動產地由于長期的使用,無人管理或管理不善,有風時會塵土飛揚,或者塑膠場地長久失修,可能就會使鍛煉者望而卻步,影響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及良好習慣的養成。校內公用健身器材質量不合格,不易使用,容易使學生受到損傷,會打擊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器材損壞無人修理,就會使學生認為體育是可有可無的。
(2)體育時空要素。
時間是學校內部一種無形而有力的物質環境因素,學校的一切活動之所以能有序地組織起來,就是通過各種時間的分配和安排。能否合理的安排分配時間,對師生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的影響。有關實驗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的不同時間中有不同的表現。有科學家根據測試結果制定出了人們一般的日心理活動能力曲線,結果發現,人一天中大腦最敏捷,學習能力最強的時間是上午;而運動能力最佳的時間是下午。因此研究者建議學校上午第二、三節課可用來安排較難學習的學科,下午則安排活動類的課程。體育活動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學生在運動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消耗一定的能量,因此體育活動的安排應考慮不宜在飯后即刻和臨近空腹時安排。由此看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是體育隱性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學習是在一定的空間展開的,體育學習的一個特點就是動態性,它的空間范圍相對較大,空間因素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班級的規模、器材的擺放、教師組織活動的位置、學生學習時的隊形、方向等等。
2.2、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精神與心理層面和因素
體育隱性課程的精神與心理層面主要是有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因素構成的,學生在學校體育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屬于心理與精神層面。
(1)人際關系方面。
學校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有著巨大的教育潛力。體育教育活動同其他人類實踐一樣,都是在交往活動中展開的。人們的認識不可避免的帶有交往性和群體性。群體中人際交往產生的心理互動所形成的社會心理定勢對個體的認識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影響極大,因此,通過體育活動建立學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體育隱性課程的重要內容。例如師生關系的處理是傳授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必經之路,師生關系是體育課程的中介,它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目標的完成,直接影響著體育教學是否能夠順利地進行;再如運動場上同伴與對手關系的處理,這個關系處理的好壞也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某個運動項目中的參與度,影響對這個運動項目的情感。
(2)校園體育精神文化。
體育隱性課程的精神因素比較復雜多樣,主要包括學校、班級氣氛中所形成的良好體育傳統與風氣,領導者的體育風格、體育教育理念,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體育教育中的心理氣氛。校園體育精神映著深層的體育思想觀念,是大多數人認可并遵循的體育價值取向和信念。因而,直接影響著主體的精神狀態和體育觀念,影響著學校體育指導思想和體育教學管理,制約著學校體育教育事業的進展。比如說學校領導對體育不夠重視,不參與體育活動,很少組織體育比賽,而為了方便管理,僅僅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干擾學生自主成立的體育俱樂部,都會挫傷學生的體育興趣和愛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學校體育傳統風氣,不利于學生養成穩定的體育習慣。
2.3、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制度層面和因素
所謂體育制度,是指負責管理體育事業的領導機構和組織,以及由它們制定和實施的各種體育法規制度和措施的總和。綜合這兩種概念,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學校體育制度就是負責管理學校體育的領導機構和組織,以及由它們制定和實施的學校體育活動的準則和規范體系。它制約著學校體育的發展和改革,更加影響著學生在學校中的體育經歷,因此,制度層面和因素也是體育隱性課程中的極其重要的內容。
(1)學校體育制度。
學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學校規章制度、學校機構體制、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師生的行為準則等;非制度文化包括學校領導的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理想信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教學風格、教學方式,學生在學校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校風、班風等。目前學校已經建立的體育考試、體育達標、課外活動管理、運動競賽管理、體育社團管理、體育教學管理制度體系及體育宗旨、主題、旗幟、會歌等延伸性的文化標志,都是學校體育制度文化,是學校體育建設的經驗總結和寶貴財富,反映了學校領導者和體育教師的體育觀念與價值取向,都是體育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形成的體育文化范圍,對學生起著導向、約束、矯正、激勵、整合與保障作用。
(2)國家體育教育規章制度。
在國家體育教育規章制度的角度,又包含在體育隱性課程之中的就應當是國家教育部所出臺的所有與學校體育工作相關的文件,也包括體育法等體育教育行為準則。例如2002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新一輪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還包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等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這些指導性文件雖然沒有直接面對學生,但是卻指導著學校體育工作的進行和課程改革的發展,是直接反映在學生在體育課和學校體育生活中所學習到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所養成的體育鍛煉習慣上,因此,這些指導性文件也是體育隱性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2.4、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教學層面和因素
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環境、教學組織、教法的選擇與運用、師生互動關系、體育教材、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教師心態與熱情,教師課外體育活動參與度,教案與備課,成績評價等都隱藏無數的教育影響因素。在體育課外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的課外體育鍛煉與比賽等,必然會給學生帶來一些非預期的學習經驗。
(1)教師人格與教學行為、領導方式。
教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特別是對學生社會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勒溫等人的研究表明,民主的、專斷的、放任的三種不同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品德、人格發展的差異。另外,體育教師這一職業的示范性特點表現得更為強烈。體育教師的舉止言談、衣著儀表、個性特征、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教育觀念、教育方式、行為習慣等無不作為個體文化以內因的方式傳遞給學生。
(2)知識技能不同的傳授形式:書面與身體。
體育課程的形式即以傳統印象中的身體教育為主,同時也離不開教科書—教材的應用,教材是從一定社會文化里選擇出來的材料,是經過特殊篩選,并加以定式化、組織化的社會共同經驗。在選擇和組織的過程中必然會融進社會的主流意識,編者的價值觀、情感、思想等東西。體育教材也不例外,如講解語言、動作示意圖的選擇和教科書的結構編制,體現的多是模式化和程序化的重復。因此學生在面對體育知識技能不同的傳授形式的過程中,總是在感受著隱含在其中的社會的、編者的認識與體驗,那么在提到隱性課程時,也就不得不提出這一方面的因素,作為學生直觀體驗的部分,這一方面體育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也需要得到關注。
(3)教學方法與形式。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一定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的總稱。體育教學方法是實現體育教學任務或目標的方式、途徑、手段的總稱。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多層面,多內容的。在提倡“終身體育”的現在,也直接影響到學生體育觀的形成。教師采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會以一定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習慣和效果,因此,體現在體育顯性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和形式都會發揮一定的體育隱性課程的功效,在學生的課堂體驗中的,默默的影響著他們。
體育課程這種以學科中心課程論為基礎的顯、隱性混雜的局面使體育隱性課程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雖然從面上來說,在以往的理論結構中早已意識到了體育隱性課程內容的重要性,體育隱性課程在基礎理論中所占的份額并不在于少數,然而在事實上其所受重視的程度遠低于體育顯性課程(即體育課),而且很多歸屬于體育隱性課程的內容尚未被體育基礎理論所接納,如場地器材和體育課程實施的關系、學校教育大環境中的體育氛圍等在這兩本基礎理論書中都未作必要的討論,對其教育的全方位功能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所致。
學科中心課程論依然深入人心,然而人們已經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科學、人文整合課程論已經逐步脫穎而出備受關注,順應這種發展趨勢,更多的非理性層面已經逐漸進入教育領域并逐步受到重視。要改變體育隱性課程教育功能的不完全狀態,更多的還得依靠課余體育自身文化的全方位建設和理論升華,使其在學校教育全過程中,充分發揮盡可能有效的全方位的教育及鍛煉功能。因此,通過對體育隱性課程存在層面和因素的分析,建立獨立的體育隱性課程理論體系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途徑。
[1]姚蕾.體育隱蔽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2]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3]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
[4]龐元寧,何建文.體育課程新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G807
A
1006-8902-(2016)-08-ZQ
王喬亮(1981-),男,漢族,河南省鄭州人,教育學碩士,講師,任職于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體育課程資源、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