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海燕
摘 要: 當前,中國社會轉型發展方興未艾,高等教育隨之走向大眾化,民辦高校中,輔導員始終是最基層的班級組織者和教育實施者,其工作方式被賦予更高的時代要求,基礎性作用變得更加明顯。文章首先論述轉型期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瓶頸所在,然后據此提出實現創新的出路。
關鍵詞: 轉型期 民辦高校 輔導員工作 創新
一、轉型期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瓶頸
1.輔導員工作主導性弱化。
自上個世紀末至今,中國開始進行社會轉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此過程中快速發展,多樣化是整個社會在經濟成分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呈現出的共同特征,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由從不成熟向成熟、從波動向平穩過渡,大學生思想的獨立性和選擇性瞬息萬變,毋庸置疑,對培養民辦高校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是非常有利的,但我們要看到另一面,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獲取資源的可能性和選擇標準均有明顯提高,輔導員工作會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工作難度由于大學生主體批判意識增強而加大,使輔導員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
2.大學生缺乏網絡自控力。
社會轉型期,民辦高校校園里出現了一種全新現象——媒體共振。網絡是一種新型的信息傳遞工具,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為適應新形勢,傳統媒體形式必然與新興網絡媒體相融合,才能保持生機和活力,這種結合式媒體形式對大學生生活、學習有著巨大影響。調查研究表明,民辦高校中,每名大學生置身于網絡之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意義,不論是課堂學習、課外選課還是休閑放松、交友購物等都會借助網絡,但是有些大學生上網成癮,通宵達旦,瘋狂購物,更有一部分學生過度迷戀不良網站,不僅嚴重摧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他們變得冷漠,喪失理智,還在無形中使輔導員的管理工作變得更為嚴峻。
3.大學生價值觀認知不足。
社會轉型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為密切,不論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文化、法制方面,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頻繁交流,由此構建出一種全方位、多層次的交往模式。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差甚遠,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摩擦隨之增多,引發的文化沖突范圍更大、程度更深。民辦高校屬于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要脫離整個社會而獨立存在是不可能的,社會環境當中的負面消極因素不可避免進入校園中,使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思想道德、價值取向等方面變得更為迷茫。具體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民辦高校大學生的道德價值尺度發生偏差。當代社會思潮的沖擊正逐步瓦解我國現有社會格局,而道德尺度的剛性弱化和道德評判標準多元化會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陷入迷惘狀態,對善惡、真假和美丑的認知發生扭曲;二是民辦高校大學生個體行為的選擇變得困難。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使一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擔任的社會角色,缺乏社會責任感,躊躇不定時,若受到他人和環境的誘導可能鉆牛角尖,甚至出現自殺等不良傾向,而這些都會給輔導員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4.民辦高校工作體制不完善。
輔導員工作本身就是一項非常繁瑣而細化的工作,輔導員隊伍的良莠不齊更加劇了工作難度,很多輔導員都不是科班出身,此前并未接觸過任何管理工作,所以缺少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導致理論工作和實踐能力不強,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不高,民辦高校為了擴大生源和提高知名度,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項目和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對輔導員能力和素質提高不夠重視,使輔導員的思想邊緣化,對政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極為不利。如果民辦高校不能組建一支高水準的輔導員隊伍,不但會阻礙學校工作系統化,反過來給輔導員政治工作帶來體制性障礙。
二、轉型期民辦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的出路
1.以生為本,增強主導性。
民辦高校輔導員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大學生成人成才,因此輔導員必須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體現在具體思想工作方面,首先就是把傳統管理轉變為引導,建立一種朋友式新型師生關系,把轉型期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融入日常工作中,適時帶領大學生學習國家、學校的方針政策;其次,輔導員要注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耐心積極引導他們,內外結合,注重疏導,剛柔并濟,嚴寬適度;最后,輔導員可根據當前社會工作需要的知識技能,舉辦一些專題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更適應社會需求。
2.提升新媒體的教育功能。
轉型期,網絡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輔導員工作變得更有挑戰性,要使工作跟得上時代步伐,必須更換教育方式,以身作則,用有說服力的理論和案例引導學生,如輔導員可以在每個班級中尋找品學兼優的同學作為表率,建設網絡輿論陣地,積極搭建網絡平臺并將他們的事跡發布上去,以此激勵其他同學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同時,輔導員要增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政治靈敏度,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群等媒體手段,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增進彼此信任,想方設法融入學生群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網絡教育,教會學生正確甄別網絡信息,自覺抵制網絡誘惑和不良內容,幫助他們全面認識網絡、用好網絡,構建積極、健康、科學的網絡文化。
3.不斷強化自身學習。
首先,輔導員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儲備。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必然會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要快速掌控學生的思想狀況,必須及時了解周圍所有最新動態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對新鮮事物保持濃厚興趣,與時俱進;其次,輔導員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端正工作態度,改變工作方法,掌握更多技能方法,弄清楚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才不會和學生產生代溝、隔閡,對于一些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學生,必要時給予一定援助,以確保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4.強化輔導員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輔導員的質量是學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靈魂,因此,要把優秀的輔導員隊伍建設放在首要的、突出的位置。第一,民辦高校選拔輔導員時,應當把廣闊的知識層面、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等作為最基本的要求,同時,對高學歷、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更加重視,因為他們對時代脈搏的把握更準確,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會有更強的說服力;其次,民辦高校要優化對輔導員的考核和評估、評級制度,對于成績顯著的輔導員要提供一定的晉升機會,積極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為輔導員隊伍建設奠定良好基礎;最后,建立輔導員職業化和專業化體系,實行崗前培訓與在職培訓、常規培訓與精英培訓、學歷培訓與能力培訓相結合,建立一套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型的培訓體系,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輔導員的理論素養和工作能力,使輔導員真正展現出自身魅力。
總之,輔導員工作是一個復雜、動態的工作,轉型時期,輔導員更應不斷創新自己的工作方法,愛學生、懂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把自己提升成為一名出色的輔導員。
參考文獻:
[1]梁紅娥.創新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路徑探析[J].新西部(理論版),2015(20).
[2]楊亞非,張娟.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理論觀,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