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亞
摘 要: 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掌握知識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轉變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最終實現自我的提升越來越引起教學工作者的重視。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列舉了一些實例,說明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 教學方法 學習方式 教學策略
以“灌輸—接受”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不僅遏制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才華會逐漸消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學生善于學習的技能、樂于學習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需求和發展要求,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有效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培養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培養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想學”
人是萬物之靈,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體驗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從“?”開始的,一個好的問題能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和探究熱情,從而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學習著名的“巴斯德實驗”以探究細菌的存在問題時,看似簡單的講述卻暗藏問題情境:一個普通的敞口燒瓶,一個鵝頸瓶,放入一樣的牛肉湯,普通燒瓶中的牛肉湯幾天就壞了,而鵝頸瓶中的牛肉湯,四年以后竟然還是新鮮美味的?問題提出,學生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反復觀察、猜測、推敲了。問題能短時間之內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二、設計有探究意義的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性——“我能學”
現代教育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相當強的潛在的和顯性的學習能力,都有一種表現自己學習能力的欲望,而傳統的學習方式壓制了這種良好的愿望,滋養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例如傳統的科學探究,主角是教師,是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簡單復制,而新課標下的探究,主角是學生,讓學生獨立思考、實踐,享受探索的樂趣。在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環境條件時,我嘗試不規定實驗材料,輔以實驗相關的知識提醒,讓學生獨立進行本次探究實驗的設計。學習結果讓我驚嘆:學生首先復習了對照實驗的設計方法,隨后結合本次實驗進行設計,經歷了討論—修改—審核的過程,設計正確率高。而且大家能有效利用生活資源充當實驗材料,如廢棄的可樂瓶、牛奶罐、一次性杯子等,甚至有學生能創新地將實驗中出現的2—3個變量融入一個實驗方案中,這些都超出了我的預料。具有探究意義的教學活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有效實現其由“我怕學”到“我能學”的轉變。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強學生利用和開發學習資源的能力——“我善學”
計算機和互聯網包含無窮的學習資源,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這一強有力的工具去學習,使他們樂意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探究廢電池污染對生物的影響時,我就采用了網絡教學的方式。課前,我先將課本相關知識置于同一資源平臺,如廢電池污染的現狀、危害等,讓學生閱讀、感受。除此之外,為了體現網絡的強大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我將該平臺與百度、谷歌等網站鏈接,讓學生按需求自主探索。整節課,學生不僅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喜獲豐收,這些在網站的師生交流平臺上得到了充分體現:90%的同學講述了廢電池污染的危害程度,有數據、實例、還有駭人的圖片;5%的同學聯系了實際,電動車廢電池必將成為一大污染源;80%的同學還積極呼吁應合理利用電池。讀畢,我很滿足:滿足于學生不僅“能學”,而且“善學”。
四、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獨特性——“我選學”
多元智力理論指出,每個人智慧類型不一樣,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習需要、學習風格也不一樣,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F代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因材施教,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發展要求。例如在探究顯微鏡的功能特點時,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通過顯微鏡,你看到的像是玻片上真實物體的多少倍?(書本上有詳細說明,且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強調過,故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也能回答。)
2.上、下、左、右移動玻片,觀察“像”是如何運動的?并歸納顯微鏡的成像特點。(通過實踐,結果很明顯,但需一定歸納總結能力的學生才能說出顯微鏡成的是倒像。)
3.將一張不透明紙將玻片包住,通過顯微鏡,你看到了什么?那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呢?(要求學生不僅具有歸納能力,而且能將前后知識相聯系,要求較高。)
4.將目鏡從10倍換作5倍,視野和像有什么變化?(要求學生有空間想象能力,并相互比較形成詳細結論,要求高。)
問題設置難易有層次,既關注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又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思考、探討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和拓展,滿足了全面、和諧的發展要求。
由此可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角度出發,有效利用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較好挖掘學習潛能,提高學習能力,彌補缺漏,實現全面發展。愿以我們創造性的勞動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生物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柴西琴.對探究教學的認識與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