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利
摘要:美術教育是學校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 ,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 ,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通過美術教育的功能和特點 ,論述了美術教育在學生創造能力培養中的獨特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造思維;學生;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91-02
美術教育是以美術為媒介 ,以教育為手段 ,通過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美術知識和技能 ,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審美能力 ,從而促進學生智力創造能力發展的教育系統工程。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教育 ,它的功能首先是由教育本質決定的 ,與其它教育有著明顯的共性。然而 ,它又有自己特殊的功能 ,大體上說 ,包括三個方面:第一 ,能夠通過作用于每個受教育者的心理、 生理的健康發展 ,使受教育者的智力開發、 感知發展、 素質培養、 情感塑造得到充分的實現;第二 ,能夠作為一種紐帶 ,使個體與環境(包括自然與社會)達到完美的統一;第三 ,能夠作為一種精神力量 ,使受教育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能力 ,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從問題中找出新關系,尋求新答案的過程,這種思維具有新疑性、獨創性、發散性。美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繪畫中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去想象
美術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并非易事,因為他們完成作業大部分是臨摹,這樣一年兩年之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臨摹中逐漸減弱,已經習慣了照抄別人的模式,習慣性思維占據了學生的腦海。因此,當設題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什么也畫不出來”,“太難了”,“還是照畫課本上的吧”。出現這種狀況,原因之一就是讓學生長期臨摹,缺乏想象力的訓練,發展下去,只會使學生變成墨守成規。故在教學中,先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每一節課先不急于完成作業,而應圍繞每節課的內容,盡可能多的去設想,比數量看誰的想法最多,最有獨到之處。如六年級的《裝飾畫》一課畫樹和房子,可以先安排15分鐘讓學生大膽想象,可以畫春天的綠樹、秋天的紅樹,那可以畫蘭樹、黑樹嗎?通過引導學生從色彩搭配的分析,從裝飾畫的表現手法分析,學生就會明白了,只要畫面需要,什麼顏色都可以畫;以此類推,學生敢于用多種手法表現事物,表現內心的情感。事實說明:發散性思維對擺脫習慣性思維的束縛很有益處。
(二)在寫生課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作為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探究的機會,并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的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
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學生新奇的想法來源于實踐,創造思維的萌發,更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如教五年級水彩畫《樹的畫法》一課,讓學生寫生學校生物園里的樹和旁邊的小景,如果完全寫實照搬畫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寫生中引導學生要在自然中發現美、提煉美,要敢于取舍環境中的不美的或根據主觀感受,表現物體;這樣的效果是,全班幾十人的作業,各不一樣,一人一模樣,共性中有學生獨有的個性;引人遐想!
(三)在動腦動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六年級《泥塑》這課,要求學生用泥捏出各種各樣動物、飾物或其它的立體造型,這并不難,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體會一下做雕塑家的滋味。在看過優秀的泥塑的照片基礎上,同學們迫不及待的動手,許多同學把自己喜愛的動物和裝飾品憧憬于設計中。好多同學改變了原來物體的形狀和結構,大膽地想象、運用夸張表現手法,設計出有特色,有自己個性的立體泥塑。這一課給同學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機會,學生不僅僅是動手制作,動腦構思,立意的思考,升華了主題思想,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四)鼓勵學生難能可貴的創造思維
創造需要勇氣,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在創造活動中,有的學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學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因此,提倡學生有創造意識,就要求老師敢于表揚標新立異的同學,尤其在評判作業時,不以干凈規矩為唯一標準,而看誰的作品不隨大溜,有獨到之處,誰的作業就是最好的作業,成功的作業。
二、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作用,是因為教師擔負著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少遇困難,少走彎路。好的教師應通過儀表、語言、板書、范畫、演示、輔導,評定成績等一系列活動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同時,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影響感染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活動,試想:面對一個面目冷冰冰的教師,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學生怎敢各抒己見呢?
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創造者,她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力爭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現代社會,發展很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觀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藝術創造,教學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學,教師還要大量創造自己的作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充實自己,凡是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要盡可能先嘗識一下,試圖從多方面,多種途徑去考慮,對隨時涌現的想法,只要有價值,就要付諸實踐,這樣即可鍛煉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可以對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有所設計和預見。
除此,課堂上教師領畫、帶畫,示范都因直觀性強易于學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們的教師具備濃厚的業務功底,有瀟灑的畫風,有獨特的創作精神,不僅能博得學生深深敬佩,還將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美術教學中,無論是理論基礎課還是技能課都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例如,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下,同學們對不同的設計作品、繪畫作品相互評定、討論或爭論,指出優缺點。不同的觀點必然產生啟迪,相互交流能使同學、師生之間感情更加融洽。這種形式能夠較大限度地激發集體智慧的火花,使用思維發生碰撞,從而實現信息交流,擴大思維容量。同學們這樣主動求知,也才能夠正確面對自己的缺點。啟發、鼓勵、交流使思維活躍,創造力水平必然得到提高。美術教育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對中學教育來說,是一種促進心理健康、完善人格的素質教育。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美術教育至關重要,它能發展人的創造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學科;它培養完整的人,在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過程中,使知識逐漸豐厚。一些科學的發明創造也離不開形象思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不能沒有美術。形象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一個決定因素,美術教學中加強直觀教學,采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要將美術作為教育的媒介,也就是通過美術教育有目的地培養人的審美趣味和創造性等基本素質和能力。這種雙向教育功能與其他學科一樣除了傳授本學科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之外,并努力發揮學科教育的功能,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和行為發生變化。現階段中學美術教育在創造力培養方面越來越被重視,人們在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看到美術教育的作用,學校美術教育正步入良性發展的坦途。展望今后中學美術教育的發展,將通過社會的關注和美術教師們的努力,教學設備和手段不斷完善,中學生的創造力素質也隨之得到提高,實現我國經濟的創新、民族的強盛中學美術教育將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小鷺.現代美術教育理論與教學法[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6.
[2]尹少淳 ,美術有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7.
[3]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