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24-01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使教師從教得“只重形式,不求實質”、學生學得“熱鬧快樂,掌握甚少”的誤區中解脫了出來。筆者在音樂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與調整中領悟到:音樂教學應以音樂為本,新老教學方法有機整合,這樣才能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一、注重發聲練習,創新練習方式
教學中,一些教師把原來一上課就練聲的環節去掉了,因為長久的沒有變化的練聲讓學生覺得單調而枯燥。在學生的心中,練聲不再是一種提高歌唱技巧的途徑,而變成了上音樂課的痛苦,結果就是學生演唱技巧得不到提高。隨著越來越難的歌曲演唱,學生已經沒有能力把歌曲的音色、力度、情感表現得完美。
單調枯燥的發聲練習已經不能吸引孩子,要使練習變得生動有效,就應融合歌曲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又可以豐富音樂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八只小鵝》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發聲放到小鵝的叫聲中進行練習,用聲音的強弱進行練習,讓學生體會到小鵝從遠方走近我們的過程。可以不斷提音高進行跳音的發聲練習,讓學生感受到八只小鵝在一起的快樂。這樣既達到了歌曲情緒的演唱要求,又完成了提高歌唱技巧的練習。
二、重視基礎知識,陶冶學生情感
音樂的基礎知識是音樂學習中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它是探索、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的基礎。它的存在就好比是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只有學好了音樂基礎知識,才能真正地實現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音樂、創造音樂,實現音樂對學生情感的陶冶。
為了既能讓學生學好音樂的基礎知識,又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就要像商業電影中植入的廣告一樣,悄無聲息,讓人過目不忘,這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如《五月的夜晚》這首歌曲雖然短小,卻有很多的音樂知識。在開始了解重復的創作手法時,教師可采用游戲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兩次拍手了解節奏的重復,讓學生在聆聽教師演唱歌曲和觀看手的舞動中,了解重復的創作手法,同時也使學生初步熟悉了歌曲。在后面的保持音記號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匈牙利的夜晚,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個寧靜、迷人的夜晚,使用對比的歌聲讓學生體會到歌聲應該是飽滿的而不是跳動的。最后在學生融入到歌曲意境的時候,通過不同速度的演唱,來表現寧靜的夜晚和我們快樂的心情,讓學生了解到不同的拍號和速度的變化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整節課雖然知識很多,但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牢牢掌握了其中的音樂知識。
三、善用教學手段,培育學生審美意識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忽視了教學手段的良好運用,導致了課堂教學的蒼白無力。而新課程改革后的音樂課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無節制地運用過多花哨的教學手段,往往導致音樂課的教學內容被忽略,導致音樂自身的獨特魅力得不到發揮,學生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應學的知識。教學手段永遠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所以如何有效地運用好教學手段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依據教學的目的謹慎地運用好教學手段。如在教學《五月的夜晚》時,教師運用游戲的手法讓學生了解重復的創作手法,運用肢體的語言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高的旋律走向和保持音的效果,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匈牙利夜晚的美和靜,這些都是為學生掌握知識、了解歌曲意境、感受歌曲中所表達的美而服務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就會體會到音樂中所蘊藏的美,又牢牢地掌握歌曲中所學的內容,而不覺得枯燥乏味。所以適當地運用好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更有效地為教學目的服務,也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發現音樂中的美,實現音樂的審美教育。
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特點出發,用各種切實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喜歡音樂,扎扎實實地上好每一課,才會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才會給我們的小學生打好“地基”工作,才能更好地培養和挖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才能最終實現音樂的審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