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椿
摘 要:語用,就是語言運用,是語文學科獨特的具有個性的教學目標,也是新課標明確提出的要求。它不單純是傳統語言教學以語言的儲存為重點,也不單純是現代語文教學以理解語言為重點,而在“說”和“寫”,即學生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上。如果說兒童學習語言,從“不理解——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增加語言運用的訓練,是增強語言感悟實效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目標實現的需要。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19-01
語用,就是語言運用,是語文學科獨特的具有個性的教學目標,也是新課標明確提出的要求。它不單純是傳統語言教學以語言的儲存為重點,也不單純是現代語文教學以理解語言為重點,而在“說”和“寫”,即學生表達運用語言的能力上。如果說兒童學習語言,從“不理解——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增加語言運用的訓練,是增強語言感悟實效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目標實現的需要。那么,如何追尋流淌“語用”的課堂,讓生命的表達大放異彩呢?
一、點染亮麗的詞語
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表現”。表現,是人固有的言語生命的欲求,作為教師,要喚醒、順應和養護這種欲求。學生學習亮麗的詞語,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更重要的目標是指向于“言語表現”,缺乏表現力度的詞語,是沒有生命力的僵死符號。因此,教學亮麗的詞語,要結合課文內容,創設“語用”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寫話說話,在說和寫的訓練中,讓詞語在表現中最大限度地增值。這樣,學生大腦中的“消極詞匯”能很快地轉化為“積極詞匯”,這樣的詞語,才是有效度的詞語。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在語境中借助亮麗的詞語進行寫話說話訓練,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聚焦經典的句子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語言積累的薄弱成了他們語文能力發展的“瓶頸”。葉圣陶先生說:“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積蓄,臨到執筆拿出來,這時很自然的。”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文本資源取之不盡,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文本資源,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的經典句子,發掘文本的表達方法,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教學之中,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呢?《匆匆》一文中,有一段經典句子:“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教學中,我由讀引入寫,讓學生在讀懂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照句子的寫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
師:“你能學著作者這樣,也寫幾句,描寫被虛度的日子是怎樣溜走的嗎?”
生1:“上課講話的時候,日子悄悄地從唇邊滑過了;玩耍的時候,日子無聲地溜去了;看電視的時候,日子不知不覺地逃走了。”
生2:“玩游戲機時,日子從按鍵上跳去了;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電視屏幕前溜去了;逛街時,日子從腳下逃去了。”……
通過經典句子的仿寫,進一步體會時光的匆匆,同時也進行了“語用”的遷移。先讓學生讀文中的這段語,再讓學生接讀自己仿寫的句子。在一遍遍的修正中,孩子們的文字表達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遍遍的誦讀中,孩子們的惜時觀念得到了強化,表達的技巧得到有效訓練。
三、揣摩撩眼的標點
一篇精美的課文總是由文字和不同的標點符號組成,恰當的標點符號往往是引導“語用”的好契機。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運用個人生活經驗,結合文本具體語境,揣摩撩眼的標點,在言語運用中,使隱含的言語信息、言語情感還原出來。如教學《鳥的天堂》動態部分時,原文是:“……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我首先引導學生質疑這部分的標點:“這個片斷末尾用了句號,換成省略號會不會好一點?”學生先是呆了,然后激烈爭論后認為:還是省略號好。我再啟發:“請同學代老舍爺爺,將省略號的內容與出來,好嗎?”一個標點的更改,打開了學生的創新閘門,用“有的_____,有的_____,,有的_____,”說出了更多鳥的姿態:“有的在梳理自己五彩的羽毛,有的在悠閑地散步,有的站在樹梢歌唱。”“有的在洗臉,有的在互相抓癢癢,有的在與同伴竊竊私語。”……
我再適時小結:“因為鳥的天堂多得不可計數,早晨,百鳥醒來,大家都在為新的一天作準備,姿態萬千,用句號就表示結束了,當然不夠理想。巴金看了你們這些小作家的創作,一定會為你們有自己的閱讀見解而欣慰!”雖然課文范文很有權威性和規范性,但只要有批判閱讀的意識,就能迸發創新的火花,獲得超越文本的閱讀體會。
四、激活精美的插圖
學生的表達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空洞、缺乏感情。課文中的插圖大都是課文中重點的段落內容和課文中心的體現,是學生“語用”的好素材。因為課本中的插圖內容豐富,意象鮮明,能“一石激起千層浪”。看圖,學生就會打開思維,滔滔不絕,教師要做的就是適時地引導點撥,讓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精彩。如第一冊《雪孩子》,配有多幅精美的插圖。在導入這篇課文時,我出示了第一幅雪景,然后通過自己繪聲繪色的語言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入這個白雪世界。
師:今天早上,我起床穿好衣服,推開窗一看,哇——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1:有好多好多白雪。
生2:樹上、地上、屋頂上到處是雪。
生3:樹上、地上、屋頂上到處是白茫茫的雪,真漂亮。
生4:啊,好一個銀色的世界!……
雖然是一幅簡單的雪景圖,但是學生一進入這個情境進行說話訓練,就不再會覺得無話可說,無情可抒。在他們腦海中貯存的詞語也立刻變得那么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因為小學生的語言能力有限,口頭表達過于簡單或雜亂無序,教師如能依托插圖資源,不失時機地加以誘導,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了無痕跡地進行說和寫的訓練,對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總之,課文中的插圖與課文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小學語文教學最贏觀、最簡便的“教具”和“學具”。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時刻關注插圖資源,就必定能使其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優質資源。語文教學,永遠離不開聽、說、讀、寫。把讀、想、說、寫、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充分朗讀、想象的基礎上,生成自己多元的獨特感悟。這有利于學生對課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體驗,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義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