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雁
摘 要:隨著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們音樂課堂的推廣,體態律動也越來越為我們所熟悉。很多老師“聞風而動”在音樂課堂上運用了體態律動,但我們往往關注了律動的表象就是“動起來”,而忽略了律動的內涵“為什么動”,所以出現了很多散、雜、鬧的“動起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為什么動”時,我們就會發現體態律動勃發的生命力,對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言之不足,嗟嘆之。嗟嘆不足,歌詠之。歌詠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可能是表達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音樂課中的歌、舞也就是情感表達的最佳途徑。同理體態律動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關注自身的情感體驗,關注在律動中感知。體態律動教學更生動更直觀能幫助學生更簡單的走進音樂世界,關注參與、體驗、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音樂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關鍵詞:音樂;體態律動;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22-01
體態律動,瑞士教育家達爾克羅茲首創,即以身體的律動來表現音樂的節奏,在人體動作中找到對節奏模式的準確體驗,在動作的變換和速度變化中獲得對力度、速度的準確理解。一個多世紀以來體態律動作為世界著名的音樂教學法,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在各類藝術院校和普通學校廣泛采用。
一、開展體態律動教學的研究背景
聞風而動——隨著三大音樂教育體系在我們音樂課堂的推廣,體態律動也越來越為我們所熟悉。很多老師“聞風而動”在音樂課堂上運用了體態律動,但我們往往關注了律動的表象就是“動起來”,而忽略了律動的內涵“為什么動”,所以出現了很多散、雜、鬧的“動起來”。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為什么動”時,我們就會發現體態律動勃發的生命力,對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得不動——“言之不足,嗟嘆之。嗟嘆不足,歌詠之。歌詠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可能是表達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音樂課中的歌、舞也就是情感表達的最佳途徑。同理體態律動也是以此為出發點的,關注自身的情感體驗,關注在律動中感知。體態律動教學更生動更直觀能幫助學生更簡單的走進音樂世界,關注參與、體驗、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音樂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所以我們“不得不動”。
二、開展體態律動教學的實施策略
在小學階段開展體態律動有著很大的意義,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大大增強的節奏感、協調感、空間感等等音樂能力,從而有效提高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率。體態律動有兩種類型,一是原地型,拍掌、擺動、轉動、指揮、旋轉、彎腰、語言、歌唱等,二是空間型,包括走、跑、爬、跳、滑、蹦等。這兩種類型動作可以組合成各種形式。在上述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促使學生將運動與聲音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發展內部聽覺和運動覺的能力、動覺的想象和記憶。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提煉了以下幾種策略:
1、旋律——體態——感知策略
旋律是指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若干樂音的有組織、有節奏的和諧運動。它建立在一定的調式和節拍的基礎上,是音樂的靈魂部分。體態律動通過“動”讓孩子充分的感知,獲得音高、音的長短、節拍、樂句等等音樂要素的感性認識。在體態律動中熟悉歌曲旋律后再學習歌曲就水到渠成了。
2、節奏——體態——體驗策略
節奏是歌曲的骨架,我們經常在學習歌曲前安排許多的節奏練習。讀、拍、聲部等,孩子們卻總覺得練習節奏又復雜有難有一種畏懼心理。而老師也總是很糾結的讓學生練附點節奏、切分節奏、前十六分后十六分,練不好覺得自己沒教好,想練好學生的配合度又不高。把體態律動滲入節奏練習,使理性的東西變成感性的,孩子就可以在體驗中獲取經驗和音樂要素,讓我們音樂老師的糾結心理得到大大的緩解。
3、歌唱——體態——提升策略
我們的歌唱教學往往以演唱為主,沒有多少動的部分。有時候的動對歌唱毫無好處,反而讓課堂紀律很難掌控,還會出現只知道做動作不知道唱歌的現象,這樣就得不償失了。但合適的體態律動不僅淡化教學難點而且讓我們的歌唱更動聽同時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喜歡,這就需要音樂老師精心的設計,必須從歌曲的音樂要素出發關注歌曲音樂形象,這樣才能事半功倍。讓孩子的情感得到盡情的釋放,讓孩子的歌唱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開展體態律動教學的阻礙因素和關注要點
1、阻礙因素:(1)設施簡陋、多有困惑。體態律動屬于體驗教學范疇,老師必須要和學生一起做體驗活動。我們的班級學生人數又比較多,老師如果沒預設好或是調控能力較弱課堂中難免會出現亂的現象。還有音樂室、音樂器材的不完善。音樂室有但沒有每位老師一間。音樂器材有,但沒有人手一件同時在質量上也是差強人意。這些也限制了體態律動在小學階段音樂課堂的全面開展。(2)認識不深、教材限制。很多老師對于體態律動還很陌生,同時學習的機會相對主要學科來說會少一點。所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較好的課例不能及時得到分享,在課堂實踐中就出現了或沒開展或是開展了效果不佳的現象。從國外引進的教學法具有它們的本土性,與我們的教材內容有著不切合的地方。我們不能照搬全抄,而是要根據我們的教材結合我們的國情融合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做到有機整合才能靈活運用。
2、關注要點:(1)活動中——孩子主體,老師引導。我們在體態律動中往往是擔心孩子出錯,告訴他怎樣要怎么做必須怎么做,從而老師很累學生很久糾結。對音樂來說沒有對與錯,只在于適合不適合。我們不要太糾結學生的姿勢,多體驗參與就好。不要苛求,要長期的潛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實踐孩子才能進步。但在節奏上,要建立拍律感,形成正確的時值概念。(2)編創中——全盤考慮,簡單簡潔。體態律動簡單但不簡陋,它既有聆聽又有又易于掌握。在編創體態律動中老師要注意:一開始要全盤考慮,就是教師要給與學生非常清楚地設置條件框架。
體態律動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特別是小學生來講特別能調動參與積極性。近年來,音樂新體系的體態律動教學在我們音樂課堂中開展的也是轟轟烈烈,其實我們一線老師還是有許多困惑和迷茫。各類的培訓和學習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新體系什么是體態律動,但怎么跟我們的教材結合跟我們的課堂結合跟我們的實際結合,這還是一條漫長的實踐之路。讓我們在音樂課改路上積極探索前行,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