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50-01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錯誤也能產生美。作為教師,不必去追求學生的絕對正確。要允許學生出錯,并將錯誤作為一種促進學生情感發展、智力發展的教育資源,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數學情感與態度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克服困難和探索創新的力量源泉。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如果合理利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在錯中成長,在錯中完善自我。
一、錯誤,發現意識的培養
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本來就應該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在于教師如何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在實際中,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中選取錯例,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讓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自主地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了學生的發現意識。
二、錯誤,創造思維的激發
教師在課堂中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智力發展的教學資源,機智、靈活地引導學生從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錯誤,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利用錯誤,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深化認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辦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每個數學老師都可能經常遇到“意外事件”,但不同的處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學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試想:如果我當時在課堂上輕易地包辦代替,將正確的結論呈現出來,而不就錯因勢利導,那么,這么好的教學契機就會錯過,而學生就不會獲得良好的思維空間,更不會碰撞出這么多的智慧的火花。
三、錯誤,細心解題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數學專家華應龍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堂課:全節課是一堂測試課。首先讓學生完成一張試卷。時間6分鐘,許多同學拿著試卷就做。沒看清題意,結果發生了很多錯誤。回放:上課伊始,老師宣布進行一次5分鐘比賽。隨著一聲口令,全班伏案疾書,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完成這張試卷的同學請舉手!”老師滿臉期待。學生一臉沮喪,面面相覷。“一個都沒完成?”看得出,老師心有不甘。沉默片刻,一個憤憤不平的聲音傳來:“老師,你在耍我們!”此言一出,滿堂嘩然!老師一臉迷惑:“我怎么耍你們了?”“你看,第6題……”隨著他的提醒,大家將目光聚焦于試卷的一處——“6.如果你已經認真讀完了7道題目,就只要完成第1題……”
學生們恍然大悟,忍不住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老師連忙追問道:“真是我耍了你們?”這一追問引發了學生的自我反省:
“不是,因為第1題已經說得很清楚了,而我連名字都沒寫!”
“我把名字習慣性地寫在了右上角了!”
“如果我們按要求認真地把試卷讀完的話,我們當然能看清第6題的要求。”
我們總習慣于在學生做練習時反復提醒:先審題,再下筆。然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提醒得到的依然是學生的我行我素,拿題即做,結果仍然是屢說屢錯,屢錯屢說。于是我們便常常心生抱怨:怎么老師的話到了學生那里就成了耳邊風?這份試卷的特殊價值就在于不經意間讓學生產生錯誤,真真切切地自我反思,實實在在地體會到認讀提示語是多么重要。這種體驗遠比老師在學生做題前反復叮嚀要有效、要深刻,它絕非只是學生停留在表面、承諾在口頭的應答。這種錯誤培養了學生的細心讀題能力。
四、差錯,目標生成的可貴
照樣回放華老師的這堂課:第7題的交流非常熱烈。第一位學生說:“用4×3.2=12.8(平方米),12.8+2.8=15.6(平方米),15.6×0.4=6.24(千克)。”“錯了,錯了!”話音剛落,教室里便傳來此起彼伏的否定聲。老師連忙擺手:“別說‘錯了,說不定有對的道理呢?應該說‘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另一位學生回答道:“粉刷墻壁時要把窗戶的面積去掉,所以應該用12.8-2.8=10(平方米),10×0.4=4(千克)。”他的分析有條有理,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認同。正當大家的觀點趨于一致時,又有一位學生舉手:“我認為這兩個答案都不對。因為要求南墻的粉刷面積必須知道長和高,而題目中并沒有告訴我們高是多少,所以這道題目沒有答案!”沒有答案?大家滿臉震驚,而后再次恍然。老師也深有感觸地說:“我很佩服這位同學,一是佩服他發現了這個大家容易忽視的環節,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聲音特別高、特別一致時,有勇氣站起來表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條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船上裝了75頭牛、45頭羊,問這條船上的船長年齡多大?”學生哄堂大笑。
“這題沒有答案!”初聞此言,滿心震驚!平心而論,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已習慣于出有答案的題目,學生也已習慣于解有答案的題目。正是因為習慣于這種定式,所以當學生繞了一大圈發現題目本無答案時,才會在震驚中領會出題者的深意。不經意間本堂課生成了可貴的目標。
錯誤讓一顆數學思維的種子有心無意地播進了學生的心田,它讓別人難以感知的方式存活、生長起來,而且,它的果實會成倍地膨脹。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并將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資源,因勢利導,正確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來達到使學生減少錯誤,提高教學效率,整合數學課堂的目的。由此可見,錯誤也能產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