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
目前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上,學生普遍不愿學習,玩手機、睡覺、講話、打鬧等,課堂要么死水一潭,要么嘈雜如市,老師難施教,只能敷衍應付,惡性循環,教學效果難有起色。造成這種情況,除了班級管理弱、學生的文化素質差以外,教學本身也存在許多亟待思考、理清的問題。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語文課堂生氣勃勃,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之一,切實起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清思路、摸索解決辦法。
1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觀念和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主要是重視專業課,輕視語文課。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由于片面理解這一點,在中職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幾乎都凸顯專業課而弱化語文等基礎課。表現為增加專業課設置,削減語文等基礎課的課時,有的學校、專業或年級甚至取消了語文課。有些專業只開設了應用寫作或普通話訓練等單項課程,只涉及語文教學的一個局部或側面。這樣的設置顯然不是完整意義的語文課。
另一方面,學生對語文課也缺乏認知,認為中職生的語文學得好與差無關緊要。也有學生覺得,自己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學語文,早就學會了。
2、中職學校自身特點帶來的困擾
中職學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沒有升學率的壓力,而這有利也有弊,利在教學上可以放開手腳了,弊在沒有了升學率的要求,教師的壓力減少了,鉆研教學教法的的動力降低了,而學生學習的壓力更是消失了。
3、生源結構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差 中職生入學起點低,許多學生綜合素質差,上進心差。從生源來看,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不斷下降,近年來的新生中有很大比例不具備初中畢業水平。很多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綜合素質差,上進心差。這樣的生源質量決定了中職語文教學的低起點。
4、教材和教學內容較陳舊,更新慢,不合時宜
其一,教材許多內容陳舊,枯燥無味,編排體系不夠科學,缺乏新意,且部分課文或學習內容與初中重復,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好不了。
其二,教材專業性、實用性和針對性較差。應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以專業為載體,與專業教學教學相互結合。在保持基礎教材穩定性的同時,通過開發使用校本教材來加強教材的專業性、實用性和針對性。
5、教學模式和方法上存在問題,對語文技能培養重視不夠
由于傳統思維和行為習慣的影響,目前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基本上套用普通初、高中的語文教學模式,沒有體現出中職的教學特點。教師教學時依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評價方法和體系單一,影響了中職語文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不能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
以上種種原因導致了中職語文課好教卻難教好。
2 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創新的思路和措施
1、端正認識,科學定位,明確語文教學目標
《中職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課程是中職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對于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語文課作為中職主要文化課,一方面,它要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進一步提高現代文閱讀欣賞評價能力、寫作應用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培養淺易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文學作品欣賞能力;一方面,它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為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創業能力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再一方面,它要對學生啟迪思想,提高審美情趣和能力,進行情感和人格教育,提高全面素質等。所以,語文課不但不能削弱,還應該加強。
中職語文的教學目標是:
2、調整、豐富教學內容
其一,實事求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由于語文課課時有限,想在短時間內彌補學生的語文差距不太現實,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在不放棄雙基學習和訓練的情況下,加強對學生聽說應用能力的培養,同時強化與專業聯系緊密的應用文的學習。
對具體學生,應根據他們的知識、能力基礎和傾向,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和群體,精選內容,單開小灶,缺什么補什么,因人施教,提高實效。
其二,合理設置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
根據專業需求和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研討設置課程體系,科學安排語文課時和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與專業學習更緊密地結合起來。比如,可以選擇專業教材中的句段篇讓學生做語文練習,可以編寫專業課文的內容提綱,撰寫專業課訓練的實驗報告等,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語文是學習專業知識技能非常重要的的引航員、助力器。
3、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第一,要把語文課變成語文實踐課。
根據中職學生好動愛玩的特點,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朗誦課、演講課、討論課、辯論課等,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們在活動和競賽中提高語文運用能力。
此外,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利用聲光電、音視頻,改變舊的教學模式,把語文課變成欣賞課、審美課,活躍學生的思維,釋放學生的心靈,營造出語文學習的良好氛圍。
第二,要為學生創造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
語文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
比如,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作品,擴展知識面;鼓勵學生寫周記,提高觀察和寫作能力;舉行朗誦、演講、辯論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綜合能力。
可以練習寫作新聞、調查報告等,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還讓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提高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能力,獲得綜合收益。
第四,向學生介紹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大部分中職生文化素質差,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教師有意地經常性地向學生傳授好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4、加強教學研究
一是堅持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職校教師基本都是獨自備課,很少集體備課、評課。因為教學有許多共性,集體備課可以共享教學信息資源,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探討、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發揮集體的優勢。二是加強校際間的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采用多元化的課程學習評價模式,創新考核方法
評價模式可做如下轉變:一是評價主導和主體,從原來只有教師評學生,增加學生自我評價;二是在評價流程上,從總結性評價為主,轉為加強過程性評價;三是增強道德情感意志的評價比重,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念度、閱讀習慣、自學能力和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的情況。
改變一次考試定成績的方式:一是從考試形式上,要既有筆試又有口試,加強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核;二是從考核環節上,期末的考試與平時的考查和練習相結合,增大平時聽課、作文、練習等其所占比重,促使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表現;三是考試內容上,突出對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
6、語文教師要增強自己的綜合素質,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
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師首先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身心素質、語言文學素質、教育教學素質、科學研究素質等。其次,語文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審美素養,以大方的儀表裝扮、優雅的言行舉止、與學科和學生特點相匹配的教學風格等,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改變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使語文成為老師愿教、學生愿學,在學生的專業學習及以后可持續發展中顯示巨大價值的一門重要學科,就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對思想觀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成績考核等進行系統的不間斷的調整、改革,使之始終充滿活力,從而獲得豐碩的教學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