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社會,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是人類偉大的創造杰作。目前,基于網絡技術興起的產業發展速度遠遠超越了傳統產業的發展速度。網絡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學習中,新生的網絡行業蓬勃發展,社會逐漸向網絡時代發展。國家也制定了相關的“互聯網 +”行動計劃,各行各業積極的結合互聯網進行行業調整,本文針對“互聯網+法律”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法律”;機遇;挑戰
國家“互聯網 +”行動戰略的提出之后,各行各業都進行了相關行業內部調整,都在積極的使用信息通信技術,將本行業的實際發展與互聯網發展相結合,創造了“互聯網 +”的新生態[1]。本文論述了“互聯網+法律”這種形態,聯系了法律服務和互聯網之間的發展紐帶,力求進一步提高互聯網對法律服務行業的積極作用,并在新形勢下積極面對機遇與挑戰。
1 “互聯網+法律”模式的概述
1.該模式概況
“互聯網+”模式,其實就是指互聯網和其他傳統行業的聯合。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聯合往往需要相關的法律制度約束,而本文所要論述“互聯網+法律”模式就是指這種模式。該模式是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之上實現的傳統行業信息共享,期間由法律作為連接保障,對其線上和線下經營行為進行規范。該模式對于促進各大行業和互聯網融合意義重大。
2.該模式的應用實例
目前,這種“互聯網+”新生態模式已經比較常見,最典型,也是最初的聯合模式是馬云等人引領的模式。模式表現形式為“互聯網+傳統市場買賣”,最終形成了淘寶、“互聯網+百貨商場”形成了京東、“互聯網+銀行”形成了支付寶、“互聯網+交通”形成了滴滴打車等。這些是我國最初的互聯網和領域聯合結果。目前,互聯網正逐步的融入到各行各業中。新生態形式已基本形成了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醫療模式、互聯網+教育模式等。目前,隨著第三產業的逐漸融合,互聯網已經開始滲透進第一、第二產業中。工業化和農業化生產模式受其影響正在發生轉變。互聯網滲透過程為工業產業,農業產業帶來了發展與挑戰,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環境和空間。在這一新生態下,“互聯網 +法律”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2 “互聯網+法律”模式的發展現狀及機遇
1.“互聯網 + 法律”模式優化了法律領域的服務
目前,我國相對比較成功的“互聯網 + 法律服務”新模式的實踐例子為中國快律的創辦。中國快律,于2007創辦,其主要的建設目的是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據統計[2],現行的簽約律師事務所約1500余家,簽約律師高達5萬人。如此大型的規模共服務于10萬家企業。主要的服務內容包含上門律師服務、法律體檢、一站式訴訟外包、外包非訴訟法律事務以及專門定制律師服務等。它的這種模式其實類似于商業模式中的O2O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法律咨詢、法律交易等活動。這種模式有效的縮減了交易金額,為廣大企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務。一般法律服務方也會將標準化法律服務提供給企業客戶。線上和線下網絡交易大大的提高了服務效率。例如,一個東北地區的企業客戶可以將自身企業的相關合同在網上發給中國快律,然后相應的律師就會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這種服務形式不受地域限制、效率較高、成本較低。新時代下,網絡信息數據共享必然為法律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推進了司法改革
近些年來,司法改革發展勢頭較高。正朝著司法正義和司法文明方向發展。期間,互聯網發揮了重要作用。所謂司法改革主要是指判決書公開網絡化。這一偉大的舉措始于《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定》的提出。規定中提出只要是條件符合的判決書都應當公開在網絡上,這樣大大增進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有力的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監督管理作用,利于問責和追責處理。同時也可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公眾對法律的認同度和信任感。判決書的海量發布也便于群眾對法律事件的深入討論,進一步構建了全民學法、懂法的氛圍。此外,判決書網上發布這一做法也大大推進了案例制度化建設。對有效判例制度的建立起到基礎和鋪墊的作用。
3.該模式推動了網絡法的建立
所謂網絡法,與傳統的法律主干內容并不相同,它主要包括電子商務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犯罪的刑法制度、以及電子政務法等。這些法律主要針對的是網絡觸法行為而建立,是對網絡行為、網絡平臺以及網絡交易的一種監管,是對網絡中法律關系的一種判定。該法律是順應時代發展而產生的,對網絡環境起到極大的約束效能。
3 “互聯網+法律”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1.積極拓展線上和線下的合作
“互聯網+法律”模式的出現大大弱化了人們以往對傳統法律事務所的依賴,個人的、定制的律師服務逐漸凸顯。盡管依賴降低,但是網絡法律仍然不能取代傳統律師事務所的法律供給作用。法律程序網絡化大大的提高了法律服務效率,節約了法律服務成本,可以簡單的處理一些簡單法律事件。但是就案情復雜的案件來說,網絡法律服務仍然難以深刻的解答案件疑難,仍然不如傳統的法律供給方式,這是該模式的弊端,所以今后應該致力于加強線上和線下的合作。突破障礙,完善法律服務模式。
2.規范網絡判決文書的網絡傳播
判決文書網絡公開化可以提高群眾的知情權,但是也往往會造成一些安全隱患。例如,文書可能會涉及到國家機密泄露,或者是泄露了個人的隱私權等。如何做好這些問題之間的權衡一直是相關研究人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熱點。文書判決網絡公開化提出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特殊要求,包括不得上傳涉及國家秘密的文書,涉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文書不得發布,調解案件不得發布等等。但是就目前的全民網絡化氛圍下,盡管使用了一些匿名處理,仍然會被網友找出實際當事人的真實資料。這樣就造成了隱私泄露等問題。今后,國家應該更加規范該種行為方式,進一步提高文書技術處理手段,減少法律隱患。
3.擺脫“馬法”局限
美國曾有法官將網絡法的社會地位爭論比喻為“馬法之議”[3]。他認為網絡法就類似于一種不存在的“馬法”。所有跟馬有關的行為和事件都不能硬性的將其定義出一種“馬法”,這樣就會導致傳統法律結構的錯亂。它通過這種比喻指出,不能別出心裁的減弱傳統法律效能,硬性創建網絡法,只能是就網絡問題結合實際情況來發展網絡法規和規范,逐漸建立并完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新型互聯網法律。最終慢慢的形成獨立的網絡法規。
4 總結
在國家戰略引導之下,我國的法律服務行業也逐漸進行了策略調整。對于法律服務行業來說,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就是一種革命性的模式轉變過程。本文從司法改革、法律服務以及網絡法三個層次分析了互聯網對法律服務行業的影響機制。今后,法律服務行業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環境與互聯網技術,不斷壯大行業規模和服務效能,積極完善行業的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思穎, 周千淇. 芻議網絡時代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J]. 學理論, 2013(16):129-131.
[2]王仁法. 互聯網時代的法律思維芻議[J]. 廣東培正學院學報, 2014(3):36-43.
[3]安新華. 忠慧法律管理評論:“互聯網+法律”的機遇與挑戰[J]. 中國對外貿易, 2015(5):42-43.
作者簡介
蔣婧(1987-),女,漢族,湖南邵陽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