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麗
(河南農業大學財務處,河南 鄭州 450002)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的實踐及思考
——從預算單位角度,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
劉君麗
(河南農業大學財務處,河南鄭州450002)
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是建立現代國庫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工作。河南省作為全國第二批試點省份,于2013年4月正式開始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2015年初河南農業大學作為河南省首批電子化支付上線試點單位,目前已經完成了電子化支付的上線運行,極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本文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結合實踐工作,闡述了國庫集中支付的推行背景和取得的成效,對河南省支付電子化管理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從國庫支付系統,代理銀行自助柜面和預算單位財務管理三方面分別進行了詳盡剖析,指出了各個環節存在的使用和運行問題,并從預算單位角度出發,對上述問題提出對策和革新建議。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預算單位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分為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支付電子化管理兩部分內容。支付電子化管理本質上是一種支付手段,相對于傳統的“鐵皮柜”,支付電子化管理被形象地比喻為“電子柜”。在實際工作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就是與國庫集中支付相關的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人民銀行和代理銀行,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取消紙質憑證和單據流轉,依據電子指令辦理財政資金支付及清算等業務,實現財政資金安全、高效運行。其核心內容可概括為“一二三四”,即利用一套標準規范、“支撐控件”和“自助柜面”兩個軟件,打通財政、人民銀行、代理銀行三個系統,實現財政、人民銀行、預算單位、代理銀行四方電子化管理。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是先進信息技術與現代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產物。支付電子化作為現代支付手段,服務于國庫集中支付的基本框架,大大加強了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是現代國庫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舉措。

表1
1、河南省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的推行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財政收支規模迅速擴大,財政收支項目日趨細化,加上公務卡制度的實施和普及,財政國庫收付業務大量增加,財政、人行、代理銀行和預算單位辦理國庫支付業務的工作量大幅增長,以紙質單據為主、電子數據為輔的半手工運行方式,難以適應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在這種情況下,積極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2013—2015年的財政國庫授權支付情況見表1。(為簡化計算,除去公休日和寒暑假,年工作天數按200天計算)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三年來高校支付業務明顯上升,無論在業務金額還是業務筆數上,都已翻倍,高校財務報賬具有明顯的分布不均勻現象;在每學期的中后期業務量會爆發式井噴,每天的支付量可以高達600余份,且每學期中后期長達兩個月的時間內,日均支付量都維持在300份左右。在傳統的依靠人工錄入后,紙質打印,人工蓋章,扯單據,傳送銀行,銀行再人工錄入系統要數,審核,支付,無論是預算單位,還是代理銀行,都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由于人員編制限制,各單位的工作人員還是維持不變,且由于河南省財政支付清算系統開放時間為工作日上午,以上除預算單位錄入系統之外的工作,全部要集中在上午4個小時的時間完成,如此龐大的支付量和緊張的時間,造成預算單位和代理銀行一線支付人員的工作苦不堪言。
另外,工作量的加劇和支付方式的落后,勢必造成工作不能做精做細,退票增多,退票發生后又不能及時處理,無暇對賬,以及對賬困難等等。在這樣的形勢下,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推行的就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2、河南省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河南省作為全國第二批試點省份,于2013年4月正式開始推行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在財政部的統一部署下,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支撐軟件”的總體思路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財政與5家代理銀行的直接支付業務、財政與人行清算業務、省級537預算單位與代理銀行的授權業務電子化陸續上線運行,其中建行、工行、交行代理的全部414家駐鄭預算單位開通了自助柜面業務服務,實現了授權業務網絡支付。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河南農業大學自2015年3月份起,作為河南省首批試點單位,嘗試進行電子化支付。作為河南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對于電子化支付管理深有感觸。
(1)從人工邁向電子,提高了支付效率。對預算單位來講,取消紙質憑證打印,手工蓋章,改為電子憑證傳輸至代理銀行后臺,極大的解放了雙手,每天只需要鼠標輕輕一點,就可完成原來至少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的打印蓋章工作,高效便捷。對代理銀行來講,國庫支付電子化減免了銀行國庫支付前臺操作人員的重復性錄入和核單工作,由原來的專開窗口專人負責國庫支付工作,在開發了自助柜面以后,前臺支付工作已經全部轉移至預算單位自行處理,所有的數據傳遞均通過電子信息化技術在銀行后臺進行清算,資金清算在預算單位提交支付申請后,基本可以達到當日提交,當日到賬。在方便了收款單位的同時,大大減少了報賬人的查賬率,減輕了工作量,在預算單位形成良性循環。
(2)電子支付管理鏈鐵面無私,互相牽制,資金安全保障明顯提升。實施支付電子化管理前,財政資金支付主要依靠“大紅印章”的單環節控制,且財政與銀行端的信息傳遞需依靠紙質憑證,而紙質憑證打印后支付業務流程就脫離了系統的監控,增加了業務風險。實施支付電子化管理后,所有集中支付業務均實現統一憑證、統一入庫和統一管理,各部門和各業務崗位只能對憑證進行審核、退回和撤銷等操作,無任何修改數據權限,依靠流程、規則及相關電子安全產品共同作用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互相牽制、有始有終”,以電子憑證為唯一業務辦理依據的安全完整的管理鏈條,明確了業務鏈上每個崗位的工作和責任,實現了對每一筆資金全生命周期的監控,杜絕任何非授權操作,有助于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建設。
(3)健全國庫業務管理模式,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為梳理、規范財政資金支付流程提供了機會。通過重構業務流程,一是去掉不必要的人工審核崗,簡化支付鏈條;二是與代理銀行聯動,建立嚴格地“先支付、后清算”自動控制模式,確保在發生實際支付前,財政性資金保留在國庫;三是創建了動態校驗、電子驗章、自動對賬、全程跟蹤等新型業務管理模式。
河南省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從2015年在預算單位試點推行,至今省級預算單位已經陸續上線完畢,現在開始選擇的鄭州、焦作、三門峽、新鄉、濟源五個試點市推廣。借此契機,根據實踐經驗,目前河南省國庫電子化支付中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使用問題
(1)國庫支付管理系統。首先,電子憑單數據庫經過日積月累,各預算單位一年多達數萬條。到了下半年,一旦調用數據庫,比如打印電子回單等,系統反應異常緩慢,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其次,目前的國庫支付系統重點關注在支付功能上,和財務核算、會計賬務的兼容度和交集不夠,對于預算單位內部財務管理的關注度有限。在目前的支付報表模式下,預算單位對賬只能一筆一筆人工對賬,在支付量龐大的前提下,耗時費力且難以精確,而在實際工作中,提前支付,延后支付,退票,調賬等各種現象頻發,無疑給人工對賬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且人工對賬容易利用職務之便徇私舞弊。
(2)代理銀行自助柜面系統。代理銀行“預算單位自助柜面系統”存在錯誤,影響正常業務開展。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其自助柜面系統就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同行轉賬和跨行轉賬不能100%準確的自動歸類。在財政系統里,支付憑證發送至自助柜面后,由系統后臺完成同行轉賬和跨行轉賬的自動分配,系統完成分配后,再由支付人員人工錄入行號支付。在實際工作中,總會存在分錯行的情況。比如把收款人是建行的支付憑證分在跨行轉賬里,把收款人是工行等其他行的支付憑證分在同行轉賬里,一旦分錯,接下來的支付就無法繼續進行,無視分錯行繼續支付的結果是產生退票。
其次,建行的自助柜面系統只能支付建設銀行的公務卡,而對于其他行的公務卡,比如交通銀行,則無法通過系統正常支付。一旦通過系統支付,就會發生退票。
再次,系統支付過的賬號,下次支付時行號會自動生成,但是如果第一次支付時由于報賬人提供錯誤的行號或者支付人員錄入錯誤的行號,雖然發生了退票,但是系統不會辨認,下次支付時仍自動生成錯誤的行號,需要支付人員在無數條支付憑單里擦亮眼睛,特別修正行號,從而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最后,代理銀行“預算單位自助柜面系統”功能局限。目前的功能僅限于支付,一項很重要的功能——退票管理尚無法啟用。業務量大的預算單位,一天的支付量少則一兩百條,多則四五百條,退票也屢見不鮮。目前的退票仍由代理銀行在柜面處理,無疑給柜面工作人員造成了負擔。預算單位需定期去銀行取回退票憑證后進行再處理。
2、安全問題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實施以后,全部的支付業務只要連接財政系統即可完成,這就對資金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支付安全通過經辦人審核人分離,數字認證以及電子簽章,密碼設置以及銀行自助柜面系統的支付U盾。以上措施非常必要和重要,立意和流程控制無懈可擊,但是在預算單位的實際操作中,以上安全控制是否真正發揮作用,和預算單位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以及財務負責人的風險意識息息相關。
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事業單位由于人員編制的限制,支付崗位往往人員有限,由一人“身兼數職”,既錄入,又審核,支付完畢還要財政支付對賬,這是非常重大的管理漏洞,一旦發生徇私舞弊,不僅難以發現,還會造成巨大的資金流失。比如通過支付崗輕松通過授權電子支付就可提取備用金,提取后不及時入賬和入庫的現金,在年底對帳前才將現金入庫入賬,那么國有資金就可長期飄在賬外私用而無人察覺。
另外,隨著各類偽造印章簽字,套取數字證書信息的手段愈加高明,也對電子支付運行的安全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3、存檔問題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后,銀行回單由之前的紙質單據變成電子回單,很多單位會因此忽略檔案的保管。銀行電子回單是單位財務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打印出來作為附件入賬并按會計檔案保管,還應該保存完整的電子檔案備查。目前的國庫支付系統里只能瀏覽打印電子回單,無法對年度內的回單進行打包下載備份。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實踐工作,對河南省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就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
1、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系統
通過工作實踐,根據預算單位工作需求,建議國庫集中支付管理系統升級以下功能。
(1)豐富“支付查詢”菜單下的報表類型,增加財政支付系統與預算單位賬務系統的關聯度。比如通過在支付錄入界面增加錄入“會計入賬憑證號”這一唯一關鍵字段,可以根據需要生成以會計憑證號為索引的“支付報表”,目的是通過“會計入賬憑證號”這一關鍵字段和財務賬務系統里記錄財政支付內容的銀行日記賬或者明細賬實現對賬,僅需通過簡單的excel技巧就能完成精準的對賬,完全或者部分取代目前的人工對賬,將一線支付人員從機械化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從總體上把握付款,有精力思考工作,梳理工作,更多的關注財務管理本身,同時還能規避先支付后出賬的業務風險和道德風險。
(2)電子支付回單界面,需要完善查詢功能。針對目前電子回單界面調動緩慢,數據庫巨大的情況,通過增加“金額”、“收款單位”、“支付憑證號”等檢索方式,實現迅速定位和調閱,以滿足預算單位日常查詢和報銷人打印回單的需要。
(3)隨著預算單位財務信息平臺化建設的逐漸成熟和覆蓋面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預算單位推行預約報賬等網上報賬模式,支付信息電子數據庫在支付前已實現在財務信息平臺的錄入,但是由于與財政支付系統缺乏對接口或者導入方式,所有的支付信息都需要在財政支付系統里進行二次錄入,無疑造成了工作的重復操作。財政國庫支付系統如果在未來通過技術升級開發,實現與預算單位財務平臺的銜接,使財政國庫支付信息通過數據自動匹配或者導入等方式實現付款基礎數據的錄入,將會極大的減輕支付經辦人員的工作量,降低錄入差錯率,提高支付成功率,降低退票率,從而實現支付工作的良性循環。
(4)開發公務卡信息系統中的人員建檔信息自動同步功能,由原先手工錄入轉變為銀行一次錄入后財政實時同步,保證數據的實時統一。
(5)開發電子回單存檔功能,實現按期打包下載備份。
(6)目前的支付界面是先選擇預算項目打開支付界面后再進行信息錄入。在支付量大的情況下,如果想要做到專款專用,就必須不斷地打開和關閉界面,重新選擇合適的預算項目。建議在支付界面打開后可以對預算項目重新定義選擇,以便做到專款專用的同時保證工作效率。
2、代理銀行自助柜面
在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推行的現行階段,各代理銀行自助柜面功能開發局限,存在上述各種問題。但是銀行系統的升級改造并非一朝一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要求各代理銀行積極配合財政廳,廣泛吸取預算單位和財政部門的意見,在完成自助柜面大模塊上線的同時,注重工作的細枝末節,將上述明顯的使用過程中的支付問題一一落實解決,從而保證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的全面推行。
3、預算單位財務管理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的大背景對預算單位財務管理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內部控制要求,建議關注以下幾點。
(1)支付系統數字證書、密碼以及自助柜面鑰匙,密碼的保管形成書面規定,涉及人員變動時,上述資料的交接、證書的更新、密碼的更換需要嚴格落實。
(2)支付經辦人、支付審核人、支付對賬人業務職責需要清晰劃分,不可一人身兼數職。
(3)建立EXCEL電子支付臺賬,可以依托預算單位目前賬務系統里核算國庫支付相關科目的銀行日記電子賬(導出excel)等,進一步完善每一筆賬的支付信息,目的是在賬務基礎上對支付信息進行完善,形成建立國庫支付系統和財務系統的數據信息關聯,以便能運用現代化辦公軟件隨時準確的完成支付對賬。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是提升財政資金安全管理的現實需要,是提高效率、厲行節約的具體實踐,是深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提升財政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關鍵一環,對代理銀行的技術信息軟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預算單位的財務管理和內部控制也需要積極反饋出相對應的管理要求和制度。只有財政部門、預算單位、代理銀行三方相互配合,不斷的優化升級,加強系統關聯,提高管理水平,才能更深入順利的實現國庫集中支付的全面電子化。
[1]王明俠:河南省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鄭州大學,2012.
[2]朱靜: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突圍[J].新理財,2013(9).
(責任編輯:郭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