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鶴
摘 要:信息技術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會使用相關軟件,并能應用于實際學習與生活,形成一定的信息素養并學會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文章從信息技術課程的現狀、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兩方面進行研究,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興趣;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24-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教師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該注意信息技術知識與信息技術操作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在知識應用方面的能力。本文通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以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
一、信息技術課程的現狀
(1)重視程度不夠。受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影響,家長在教育中更重視語數外等科目,而信息技術在家長眼中更是一種消遣,一種不務正業。因此,社會、學校、家庭各個層面的人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忽視了信息技術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方面的培養,不少學校缺乏系統的信息技術教學,甚至缺乏合適的上機場所和器材,種種因素的不完善嚴重影響了我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質量。
(2)學生差異性較大。信息技術不同于其他學科,不是單純依靠教材就可以學好的,信息技術教學更多地依靠實際操作與上機練習。然而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擁有計算機,甚至有的家長為了防范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禁止孩子使用計算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們的信息技術基礎千差萬別,教師很難制定完美的教學起點,造成信息技術教學的低效化。
(3) 教學模式僵化。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學重心放在操作步驟上,過分強調顯性的成果,忽視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獲得的隱形的成長體驗。部分學校甚至把信息教學變成了臨摹教學,過于注重具體步驟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造性方面的培養,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以致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感到乏味和枯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任何一次教學的改革都要從觀念的改變說起,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不管這個社會如何看待信息技術這門學科,信息技術教師都必須正視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不可以在世人的忽視下自暴自棄,降低教學質量,輕視自己的貢獻。學校方面更要看到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重視信息技術教學,完善教學場地,更新教學設備(計算機)。同時,學校也要努力加強信息技術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2)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在基礎知識、家庭條件、接受能力方面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分層教育,進行多層次的備課。例如,對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對普通學生則根據教材要求設計教學任務。同時,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生活態度,增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3) 將理論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現存的信息技術教學過多地重視理論的知識與機械的操作培訓,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將理論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理念,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由意志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利用計算機技術,完成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與思考,再由教師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點評和優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計算機操作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合作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極大限度地提高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4)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信息技術課程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它要求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要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將信息技術的信息方法、計算機技能與其他學科的理論內容、思想方法相結合,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展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小學生消費能力”的課題研究就要利用到學生的數學統計知識,以及文字表達能力等。在學生制作網頁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更要利用到學生的美術功底和審美能力,甚至要考察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所以,教師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一項工具和手段,以支持其日后的學習與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能力是當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教師和學校要擺正自己的觀念態度,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各學科的整合,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推動信息技術教學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韋國.基于信息技術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08).
[2]高紅霞.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有效教學[J].山西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