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視角,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分析高職高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異化現象,并提出實現由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回歸、實現內在情感的豐富和升華以及學會學習等三條揚棄異化現象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高專生 思想政治教育 異化現象 揚棄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036-03
目前,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就社會對理想“職業人”的職業素養要求和未來人才高標準來看,現階段高職高專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從高職高專生的接受角度來看,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仍存在各種問題和困惑。我國教育界一直流傳一句經典的語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所以在評價教育效果上通常是從施教者的角度而不是從受教者的角度去分析。這導致廣大思想政治教育者盡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不斷探索研究、創新各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但學生卻未必會買賬。這種思維定式無疑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解決受教者的接受問題才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本文試圖以馬克思異化理論為視角,探討高職高專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的異化現象,為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教育效果的優化提供依據和借鑒。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異化在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謂的異化,是指的事物在發展變化中逐步走向對自身的否定。馬克思認為,人的類特征應該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資本主義經濟事實(資本主義充分發展,而工人階級卻極端貧窮)卻表明:工人勞動創造出來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了與他對立的東西,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為正比。本應該為人服務的勞動產品卻變成了支配人、奴役人的手段,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勞動顯然是一種異化的勞動。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與工人階級之間的剝削關系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從產品的異化、勞動過程異化、人的類本質異化、人和人的關系異化四個方面考察了異化產生的根源,揭示了異化現象是人類的本質力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根源于生長方式,并與私有制相互作用,進而闡述揚棄異化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未來社會理想。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從客觀實在性出發,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道主義情懷,為現代社會合理的認識和理解異化,引導人們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積極的對異化進行揚棄,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目標旨在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防止人被異化的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實現人類自由發展的途徑之一。然而,隨著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和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技術理性和西方思想越發成為異己力量,不僅壓抑著人的肉體和精神,而且把現代人直接推進生存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自由全面發展。在高職高專教育領域上,學校教育在“技術萬能”、“科技至上”的理性支配之下,教育目標過多側重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卻被逐漸邊緣化,在經費投入、教學內容、課時安排上被一再壓縮,教育過程與教育目標出現背離的異化現象日趨明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令人擔憂。
二、高職高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異化現象
高職高專教育是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類型。但因高職教育辦學歷史不長、辦學理念、教學管理模式不完善,加上高職高專生生源素質上的特殊性(參加高考分數較低的高中生、五年一貫制錄取的初中畢業生、對口升入高職的三校生),在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思潮觀念的相互交織,高職高專生很難做到的知行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存在的異化現象尤為突出。
(一)知:“價值觀的異化”
知指品德認識,是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的認識及其對人們思想行為是非善惡的判斷和評價,集中體現為人的價值觀。高職高專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最大的區別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是學歷教育,而高職高專教育是職業教育,實踐教育。因此,高職高專教育比較容易注重職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人文關懷,忽視人的主體性需求。從整體上講,高職高專生缺乏一定的豪情壯志和人生追求,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日益盛行的當下,注重實際利益已然成為很大一部分高職高專生的價值觀。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沖擊和滲透、就業競爭壓力和各類誘惑,一些高職生在權衡和抉擇中,很容易迷失受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考慮學習的內容和投入的時間,首先考慮的不是對人生發展價值如何,而是考慮它對就業是否有利,功利化成為選擇學習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因無法在短期內凸顯其價值性,自然被高職高專生認為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筆者在十幾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感觸最深、最無奈的就是每次上課之前都會接到類似于“學這樣的課有什么用?”的問題。
(二)情:“道德感的異化”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們對社會思想道德關系和人們行為的愛憎、好惡等情緒體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道德的修養和個性的養成。然而,高職高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價值觀異化現象,再加上惡性社會道德事件通過網絡等各種媒體不斷發酵,無法使他們的對是非、善惡做出客觀的評價。由于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內心中的情感障礙和認知障礙就無法逾越,一些高職生表面上迫于壓力被動地接受說教,但內心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認同感,甚至厭惡和反感。在實踐上,他們表現為“雙面人”的現象,一方面譴責別人道德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隨意踐踏花草、破壞公物;一方面譴責社會誠信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惡意透支信用卡不還;一方面抱怨社會不公平,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努力腳踏實地;一方面譴責社會冷漠,另一方面自己遇到弱者又繞道而行。因此,高職高專生在認知情感上存在的差異甚至割裂,直接影響了高職高專生自我成長成才的目標達成,也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實現。
(三)意:“意志力的異化”
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們利用自己的意識通過理智的權衡作用,去解決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內心矛盾與支配行為的力量,表現為人意志行動過程中的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性,這應該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良好品質。高職高專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學習基礎本來薄弱,進入高校后,面對課程難度加深,學習能力的先天不足與新生代獨生子女“順境生活”慣性的影響,在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發展水平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化。一些高職生一方面感到學習無望、就業渺茫,索性無心上課、厭學逃課;另一方面在困難與挫折面前,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甚至消極逃避;更有甚者,選擇厭世自殺。
(四)行:“學習上的異化”
高職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行”上的異化表現為學習上的異化。源于價值觀異化的影響,在“技術之上、科技萬能”的觀念影響下,在利益至上的現實主義支配下,高職生在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以及各系部開展的隱形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往往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視思想政治教育為普通的知識傳授課,學過便算,學習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是死記硬背,呈現出上課記筆記,下課印筆記,考前背筆記,開卷抄筆記,考后扔筆記,累手不累心等怪象。把自己置于一個被動的、被強制的甚至自我折磨的局面之中,做不到理論聯系實際、更認識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自己、國家、民族的意義,從而把自我價值提升與學習對立起來,最終可能導致高職高專生學習的工具化和畸形化。
三、高職高專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異化現象的有限揚棄
雖然馬克思主義的異化理論認為異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中的必然過程,但高職高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出現種種異化現象,不僅阻礙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也嚴重影響了高職生成長成才的目標培養。因此,在高職高專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應對異化現象做有限揚棄,應積極探索高職高專生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的途徑,既是高職院校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升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實現由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回歸
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統合是人類意識的重大進步。工具理性在人類追求科學技術進步、提高人類生存質量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和濫用也會扭曲和覆蓋人性。高職高專生如果以外在的工具性價值和功利化需要來對待思想政治教育,必將無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價值意義和深遠影響,使價值理性受到擠壓,對理想、信仰的追求也會隨之消解,思想政治理論課難逃淪為無足輕重的課程的厄運。因此,高職高專生應該將思想政治教育同專業課程一樣,都應該視其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創造性活動,把他們作為個體不斷追求卓越和自由、引導精神成長的基石,實現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回歸。在這個過程中,高職高專生應該以成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積極主動的養成獨立的主體意識,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尋找學習的原動力,接受和認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在參與和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正價值。
(二)實現內在情感的豐富和升華
“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高職高專生在情感意志上的異化現象無疑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緊跟時代、貼近生活,與高職高專生的日常生活環境結合起來:在教育內容上,對學生重點關注的國內外熱點、社會道德事件、校園不文明現象等問題,要有事實、有分析、有引導地進行教育,掃除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的情感障礙;在教育方式上,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促進高職生以“參與者”的身份主動尋求知識和身邊事物所具有的內在意義,提升自我內在情感的豐富和升華,在實踐中提高自身思想覺悟;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教育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情感體驗,鼓勵積極穩定的情感培養,消除不良情緒情感,真正做到知情合一。同時,高職院校還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高職高專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情感熏陶。例如,通過鼓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提高高職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能力、通過開展各類紀念日、重大節慶日主題教育活動,提高高職高專生的愛國愛家的道德感,等等。
(三)學會學習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報告《學習—— 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四種基本能力。大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生存必需的技能,更應該是獲得自我價值提升以及高尚情操的培養能力。目前,高職高專生學習的工具化和畸形化把自我價值提升與學習對立起來,導致學習上的異化:一方面片面追求學習的實用性,另一方面對學習障礙的畏難情緒蔓延。因此,高職高專生必須意識到教育的目的,學會真正意義的學習,養成獨立、批判的學習態度,超越實用主義的功利色彩,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豐富的人文情感因素,把主動學習與自我價值提升統一起來。作為教育者,也必須著眼于滿足社會需要和高職高專生的個體需要,從高職高專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訴求出發,對課程知識要進行解構和重構,使之更好地與高職高專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便于他們理解和接受。
總之,高職高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異化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異化現象的有限揚棄,就要求教育者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圍繞現代社會人才培養的目標,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積極引導高職高專生養成獨立的主體意識、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自我內在情感,實現主動學習與自我價值提升統一。
【參考文獻】
[1]員俊雅.馬克思異化理論新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年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簡介】袁玉芳(1976— ),女,廣西桂林人,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