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英
在素質教育大環境下,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改革的新需求。一切知識的來源均以生活為基礎,特別是數學知識的學習。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為了使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得到充分挖掘,我們應將生活情境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之中,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習能力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處都能找到數學的蹤跡,例如,計算電費時、購買物品時、測量面積時等。我們對數學的探索與研究都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通過數學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對數學而言,一切知識源于生活,所以要應用于生活,這樣才能服務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將學生的今后發展作為教學重點,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從而使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引入生活情境,培養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只有為學生打下良好的數學意識才能樹立起正確的數學邏輯和數學思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思正而行端”。要想培養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意識我們就要有方法、有層次地將生活二字引入小學數學的教學之中,使學生能夠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每日為學生布置“觀察筆記”,要求學生在上下學路上、家中、外出玩耍時將與數學有關的事物記錄下來,并于翌日在上課前利用5分鐘讓學生發言并討論其觀察筆記中的內容,采用輪流制,以學號為準,每日2~3人即可。
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能夠廣聽言論,對于自己疏忽了的生活中的數學細節、事物有所重視,并對他人在生活中與數學相關事物的觀察成果進行評價,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留意數學的習慣,更能夠潛移默化地建立起學生生活化的數學意識,而且這種自由討論、自由記錄的方法不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和學習負擔,易被學生所接受。之后可根據學生數學知識的不斷累積、數學實踐能力的不斷增強提高尋找生活中數學的難度。如找出與火車相關的數學內容,一些學生會想到火車的時速,一些會想到火車箱體是矩形的、輪子是圓形的,進而想到矩形與圓形的面積、體積的計算問題,還有一些學生會想到兩列火車的追擊和相遇問題等。
二、巧用生活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在“引入”這一步做好之后就要“巧用”這些內容去建立一個具有生活情境的課堂,既然學生有了觀察筆記,有了記錄和留心生活中的數學的習慣,那么如何完善課堂設計,使教學與生活中的數學事物緊密結合就是能否使學生讀懂、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使生活中的常見形象映射到數學教學之中的關鍵所在。
當然,將數學生活化絕不僅僅是一堂課、一個學期能夠教完的,我們要將數學生活的概念和意識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如在高年級學習分數時,我們就可以將甘蔗像數字拿出來,并以此為原型為學生講解分數的概念和定義。假如甘蔗可分為3節,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這3節必須是長度相同的等分,那么我們也可以將數字1分為3節,而每1節代表數字1的3等分之中的1份,在數學表示為三分之一,可以理解成1÷3,這樣就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實體的生活內容,而且十分容易理解,這就是數學生活化的意義。可以說,生活情境是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場景,在場景中,數學知識被呈現,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極大調動起來,教師再將知識滲透于場景中,使學生能以積極的情感參與探究,并在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最終促進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活用生活情境,完善教學過程
上文我們分別提到了引入和巧用,兩者將生活帶入數學之中,但這并不是全部,我們還要將數學知識反過來應用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之中去,這也是使數學生活化的最后一步“做”,即為動手實踐。學校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社會活動,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從而使學生有機會應用課上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實踐過程中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興奮感,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數學、將數學帶入生活的信心和興趣。
如霧霾是當下較為敏感的話題,我們知道逐漸增多的汽車所排放的尾氣是造成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組織一次霧霾觀察小隊,在讓全員佩戴好口罩的情況下,在城市的主要十字路口做一小時的車流量統計。之后取1.6L汽車所排出的二氧化碳為基準,計算出這一小時該路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之后讓學生根據這一天的實踐體會寫一份“環保請愿書”,我們將這一份統計表和每位學生的環保請愿書以郵寄的方式寄給市政府,讓他們知道就算是小學生也心系國家、心系環保。
總之,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大舞臺,實踐活動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新模式,教師要意識到只有將生活無痕地與教材鏈接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又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實現數學學習的增值。想有效運用生活,教師需要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努力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將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動手體驗,從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保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