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志+楊昌鵬+焦春紅
【摘 要】闡述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提出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中要盡量處理好“體與用”、“合與分”、“多與少”、“縱與橫”、“剛與柔”、“的與矢”、“高與低”等各種關系,并切實遵循“廣泛征求意見定標準、注重結構層次建指標、突出重點導向確權重、務求簡明規范做表格、堅持民主集中講程序”等基本要求和步驟。
【關鍵詞】工學結合 學分制 高職教師 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03-04
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高職教師業績評價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子系統)。構建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高職教師業績評價的關鍵環節。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解決的是評價標準、評價尺度的問題。任何評價都要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評價尺度,沒有評價標準、評價尺度的評價是不可想象的。
一、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
從哲學視角上講,標準是客觀事物具有何種意義、價值的一種參照物,是衡量人或事物的依據或準則。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就是衡量高職教師業績的參照、依據或準則,體現了國家、社會、學校對高職教師工作的要求,是評判高職教師工作及發展狀況的尺度。教育部高度重視高職教師業績評價工作,并把“制訂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列入《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
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分類有多種。例如: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既有綜合性評價標準與專項性評價標準之分,也有絕對性評價標準與相對性評價標準之別;既有定量評價標準與定性評價標準之差,也有內隱評價標準與外顯評價標準之異;既有形成性或發展性評價標準與終結性或獎懲性評價標準之類,又有專任教師評價標準與兼課(職)教師評價標準之別,也有高級教師評價標準與初、中級教師評價標準之變,還有公共基礎課教師評價標準與專業課教師評價標準之分,等等。
二、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內涵
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是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的載體和具體體現,它是由一系列相關的、系統的、個別的評價指標按一定邏輯結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一般來說,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三級評價指標,即一級評價指標、二級評價指標、三級評價指標,并且它們之間呈逐級分解和細化的關系。其中,一級評價指標和二級評價指標比較抽象和籠統,不能作為教師評價的直接依據;三級評價指標應該是具體的、可測量的、可操作的和具有行為特征的,可以作為教師評價的直接依據。當然,如果三級評價指標仍然比較籠統、抽象,可測性差,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直到滿意為止。
三、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
據了解,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錯誤傾向,這些錯誤傾向包括:圖省事,“照抄照搬”,把國外或國內其他地區、其他院校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不加分析地套用,脫離本地、本校實際;“一刀切”,不分對象,不論是初級、中級教師,還是高級教師,不論是理工科,還是人文學科教師,不論是公共理論課教師,還是專業課教師,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都是千篇一律;重保守,墨守成規,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陳舊過時,忽視高職教師角色和作用的新變化;缺調研,不切實際,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的認同度低,要么過于理想化而高不可攀,要么期望過低而缺乏激勵性;難操作,過于籠統,特別是一些定性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有的過于抽象、彈性、寬泛而難以評判,等等。上述問題,需要在構建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不斷加以克服。
構建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需要發揮集體智慧,從實際出發,博采眾家之長,研究總結教師評價實踐經驗,聚焦導向引領(即發揮好指揮棒作用),著眼解決突出問題。廣西各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可謂千差萬別且不斷變化,具體如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只能從各高職院校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去不斷探索,沒有通用、普適的答案,更沒有通用、普適的評價指標體系。盡管如此,不可否認,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總有一些基本的遵循和共性的東西,需要探討和總結。一般來說,構建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應堅持科學民主原則、公平合理原則、博采眾長原則、高職特色原則、可行便捷原則、與時俱進原則等,具體來說,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盡量處理好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構中的幾組重要關系
第一,“體與用”的關系,應堅持“以我為體,以它為用”,即學習外國的評價理論,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不能生搬硬套、采用“拿來主義”的教師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參照、借鑒國外的相關評價理論或標準,依據我國國情、高職教育政策法規、學校性質規模、辦學方向特色、社會期待、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學生狀況、評價目的等變化因素,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定符合國情和本校實際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合與分”的關系,應堅持“宜合則合,宜分則分,合分結合,公平可行”。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千人一面”、“一刀切”往往造成評價不合理、不科學、不公平,例如:衡量教授的業績與衡量青年助教的業績用同一個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顯然是缺乏公平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因為兩者的可比性較差。然而,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類別劃分過細、過繁、過雜,“千人千面”、“千刀切”,也許從理論上講增加了可比性,但是在實際操作的實踐層面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不僅會造成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過低,而且用于評價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投入成本的損耗也會飆升。因此,必須在“合”與“分”之間找到一個最佳結合點或平衡點,以實現公平性、合理性、科學性與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實現公平與效率、效益的有機統一,實現科學性與價值性的有機統一。

第三,“多與少”的關系,應堅持“適當歸類,重點突出,簡約典型,系統完整,取舍慎重,合理可行”。評價指標體系的各層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等)所含指標假如過多、過細或過繁,評價主體會因了解不全而難以區別和打分、會因耐心不足而出現打分不嚴不實;如果過少、過粗或過簡,評價主體會因指標體系過于籠統而難以把握和判斷,如若指標體系殘缺不全,不僅會造成評價的人為偏差,而且也難以有效發揮導向功能。因此,必須正確處理評價指標“多與少”、“繁與簡”的辯證關系,既要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又要保證重點突出、簡約可行,應慎重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說服力的評價指標,刪減一些過于煩瑣、次要的評價指標。正如有學者所言:“為了能夠把握住影響教育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有意識地忽略一些雖有影響但屬于次要的因素,這是允許的,也并不違反完備性的要求。”
第四,“縱與橫”的關系,應堅持“善于反思,與時俱進,善于學習,博采眾長”。“任何一種教師評價標準都是某一特定時期的產物,帶有時代的烙印和特征,反映了特定時期對教師工作的期望。我們不能用此一時的標準來否定彼一時的標準,反之亦然。”每一所高職院校,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需要對教師業績進行評價,一般都有一套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但要構建一套新的更加科學合理、公平高效、可行便捷的評價指標體系,必須“縱橫結合”。也就是,從縱向來說,要善于反思過去本校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施的經驗和不足,揚長避短,同時要根據國家、社會、學校對高職教師的最新要求(例如,目前國家普遍要求高職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要求教師要大力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特別強調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評聘考核的重要依據”),與時俱進地構建具有時代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另一方面,從橫向來說,要善于學習、借鑒廣西區內外其他高職院校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的好做法、好經驗。總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既要博采眾長,又要與時俱進。
第五,“剛與柔”的關系,應堅持“絕對性評價指標(定量、外顯的評價指標)與相對性評價指標(定性、內隱的評價指標)的有機結合,善于提高相對性評價指標的可觀測度”。剛性評價指標,即絕對性評價指標是可以量化的、有具體客觀事實依據,不依評價主體、評價對象的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例如,教師學期上課學時數、出勤率、任教學生人數及成績、發表論文篇數)。柔性評價指標,即相對性評價指標是比較抽象、模糊、不易量化和測定的(例如,道德素質、工作態度、師生關系)。柔性評價指標的抽象、模糊、難測之特征是由高職教師工作的多樣性、長期性、復雜性、創新性、長效性所決定的。根據評價理論,教師評價既要看顯績,也應看潛績(教師育人潛移默化,其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見影的);既要看實際效果,也應看動機態度;既要看成績大小,也應看能力基礎;既要看階段結果,也應看過程手段;既要看工作的量,也應看工作的質。因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要“剛柔并濟”,柔性評價指標是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能為了便于操作、量化而取消柔性評價指標,尤其是在形成性發展評價、自我評價中更不可取消柔性評價指標。
為了增強柔性評價指標的可測與可操作性,可以采用進一步細化柔性指標的方法,把柔性評價指標轉換為具有行為特征的評價指標,也可以轉換為描述性的評價指標,或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
第六,“的與矢”的關系,應堅持“目的明確,有的放矢”。任何一次教師業績評價,無論是綜合性的,還是專項性的,都應有明確的具體目的,例如,為了加強績效管理(獎懲、晉升、加薪、續聘、解聘等),或者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交流教學技能、自測、反思與改進等)。評價的具體目的不同,評價指標體系就不同,因此,不能為評而評,應明確評價的目的并增加評價指標體系的針對性。
第七,“高與低”的關系,應堅持“難易適度,因勢而變,重在鼓勵”。評價指標,尤其是教學工作量、科研工作等指標,如果脫離實際,定得過高,令大多數教師感覺力不從心、高不可攀,會造成教師群體職業壓力過大,對教師健康和積極性、創造性發揮產生負面影響,會造成一些教師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喪失信心和工作熱情,有的教師可能為了達到指標要求而弄虛作假,有的可能放棄參與競爭而得過且過,有的可能因喪失職業成就感、歸屬感而產生“跳槽”沖動,或一心往行政工作序列鉆。評價指標定得過高,也許能催生出一時的“繁榮景象”,從長遠來說,會造成急躁浮躁、急功近利、學術“豆腐渣”工程以及業績“泡沫”等,因此,指標定得過高,揠苗助長,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反之,如果評價指標定得過低,太過容易達到,缺乏必要的競爭性、挑戰性和激勵性,容易導致一些教師滋生安逸和享樂思想,也會因動力不足而導致教師隊伍整體能力滑坡、退化,同樣會給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指標定得過低,教師在工作中缺乏努力奮斗,也難以獲得成就感和榮譽感。因此,評價指標應難易適度,既要有競爭性、挑戰性,也要留有余地,使大多數教師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并且隨著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評價標準和指標要求,做到評價指標“因勢而變,不斷完善”,充分體現重在鼓勵、激發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的基本要求和步驟
第一,定標準,廣泛征求意見。制定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標準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而通過座談會、討論會、研討會、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形式廣泛征求師生意見,民主參與、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有利于體現尊重師生主人翁地位、提高評價標準的共識性、認同度,增強參與評價的自覺性,評價標準制定的民主性是提高評價公平性的必要條件。同時,也要吸收相關領導、專家學者、校企合作單位人員等參與評價標準制定。總之,評價標準的制定既要突出民主性,又要突出科學性、可行和可操作性。要努力克服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盲目性、隨意性和“長官意志”行為。
第二,建指標,注重結構層次。如前所述,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標準的載體和具體體現,一般分三級評價指標,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可采取逐級分解、逐步細化的方法。評價指標體系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各項評價指標既要相對獨立,又要有機組合,“必須努力防止評價指標之間可能出現的重復、重疊、沖突或矛盾,否則,將造成重復評價,無形中提高了某些因素的地位,影響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第三,確權重,突出重點導向。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由于各項評價指標在整個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為重要、核心指標與次要、非核心指標),還由于為彌補教師工作、發展中的“短板”、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而通過增強相應評價指標地位而突出評價導向作用,需要對各項評價指標確定相應的權重,以體現不同評價指標的差異性和重要程度。例如,為了突出教學的中心地位,可以對教師教學方面的指標適當增加權重;為了破解教師對科研不夠重視、科研能力普遍偏低、科研成果偏少、師資隊伍職稱結構欠合理的難題,可以對教師科研方面的指標適當增加權重;為了突出“雙師型”教師重要性,或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或為了鼓勵教師做好班主任等學生工作,可以增設相關評價指標并適當增加該類評價指標的權重。總之,通過權重的提升或降低,可以體現評價指標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體現教師工作的重點、工作的導向。
第四,做表格,務求簡明規范。制作評價表,要注明評價表名稱、評價對象(教師)姓名、所屬部門、評價對象擔任的課程、評價時間以及評價的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和權重等基本信息。評價指標的文字表述必須準確規范、通俗易懂,使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都能理解其表達的真正意義。避免模糊不清、模棱兩可、艱澀難懂的表述,以免產生歧義或曲解。本文提供一份課題組研制的《N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教學評價表(學生評教使用)》供參考,見表1。
第五,講程序,堅持民主集中。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建構要走“群眾路線”,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要做到程序正當、合規。以“綜合終結性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為例,一般應遵循以下程序和步驟,見表2。
總之,建構高職教師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重視增強其科學性、民主性、公平性,又要重視增強其規范性、程序性、可行性。
構建一套比較科學、合理、可行、便捷的評價指標體系僅僅是完成了評價工作的重要一環,評價實踐證明,包括評價指標體系在內的整個評價系統能否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關于“高職教師業績評價體系實施的影響因素與實施方法”就成為值得深入研討的重要問題,限于篇幅,該問題將另文研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職成[2015]9號)[EB/OL].(2015-10-19)[2016-03-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7/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2]王斌華.教師評價:績效管理與專業發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5
[3]陳玉琨.教育評估的理論與技術[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8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8年度A類重點課題(桂教科學〔2008〕2A-39)
【作者簡介】陳成志(1963— ),男,山東齊河人,碩士,教授,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社會科學教學研究部主任、社科基礎部黨支部書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楊昌鵬(1964— ),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高職教育管理、產學研研究;焦春紅(1964— ),女,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后勤管理處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