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慕課的發展及其基本特征出發,分析慕課對傳統外國文學教學的突破及其內在缺陷,提出慕課對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啟示,有助于完成外國文學教學從重“教”到重“學”的轉變,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關鍵詞】大數據 外國文學 慕課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13-03
在大數據(Big Data)時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浪潮對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課、慕課(MOOC)、“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以及手機課堂等新興的教學模式無不是“互聯網+教育”的結晶,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在大數據引起的教育變革背景下,高校單憑自己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那種‘說教式的教學理念已經完全落伍。”從多媒體教學到慕課、“翻轉課堂”,不僅僅是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更是教學理念的改變與革新,這就對高校外國文學教學提出新的挑戰: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在外國文學課堂上應該教什么,如何教?學生在課堂之外應該學什么,如何學?在大數據時代,教學能否真正實現“相長”?
一、慕課的發展及其基本特征
21世紀以來,國內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從未停止過探索的步伐。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式啟動開放式課程計劃,在互聯網上提供課程資源,免費供全世界任何人使用。慕課正是起源于網絡遠程教育和視頻課程,其作為一個術語早在2008年就已被提出,但直到2011年秋天被譽為“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的慕課風暴才正式登場,2012年則被《紐約時報》視為“慕課元年”。同年,我國教育界開始關注慕課;次年,我國正式啟動慕課工程。與此同時,教育界對慕課的關注與研究也呈逐年遞增趨勢,2015年達至頂峰,2016年愈演愈烈。那么,到底什么是慕課呢?簡單地說,慕課(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究其實質是一種以網絡化學習為基礎的、開放的在線教育,但又有別于網易公開課,其創新性具體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一是把一節課內容分解為若干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一個短視頻,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之間。二是借鑒網絡游戲的方式方法,隨堂考試,即時獎勵。三是根據測試內容采用機器判分或學生互相評價的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四是虛擬課堂,形成遠程的討論模式,通過網上論壇、話題研討等形式把學習者聯系起來,并使之進行互動。五是通過對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幫助教師分析課程設置的問題,為學習者量身定制學習任務和學習模塊,提升學習成果。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教”與“學”,真正做到落實學生的中心地位,創造雙向構建和整體生成的學習環境,打破學習的時空界限,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利用慕課進行學習,并自由交流。
二、慕課對傳統外國文學教學的突破及其內在缺陷
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手發布edX(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平臺)網絡在線教學計劃以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推出慕課平臺,我國清華大學推出“學堂在線”、上海交通大學推出“好大學在線”,國內知名高校開始進行慕課嘗試。慕課的本質是在線教育,包含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四個基本要素,至少從如下方面突破了外國文學傳統教學模式:
第一,從課程設計上來說,外國文學慕課建設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比傳統網絡課程更具開放性。這就要求外國文學的課程設計不再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通過主題歸納、課堂提問、小測試等形式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其學習效率。以中國大學MOOC(慕課)在線課程學習平臺上北京師范大學劉洪濤教授正在主講的西方文學經典鑒賞課程為例,該課程是在主講教師的同名國家精品視頻課程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它從20世紀以前的西方文學史中精選出10部經典作品,進行深入講解,旨在豐富學生審美趣味,并使其掌握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與國家精品視頻課程不同,慕課不再以課程內容的共享為中心,其強調的不是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而是學生對資源的使用情況,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中,課件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教學的中心,其跟測驗與作業、考試、討論區共同組成了慕課。以第一講《荷馬史詩〈伊里亞特〉中的神話與英雄》為例,該講由荷馬與荷馬史詩的作者、《伊利亞特》的故事來源、《伊利亞特》中的神話、《伊利亞特》中的英雄以及《伊利亞特》的價值觀等五個小視頻組成,視頻在內容上既彼此相連,又各自獨立,有利于學生自主、自由學習。此外,相對于傳統的封閉式課堂,該課程不僅為北京師范大學各個專業本科生開設,而且向全社會開放。在第一講結束后的一個星期里,在線學習的人數已近七千,學習者并在討論區圍繞形形色色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第二,從教學理念上來說,外國文學的慕課教學突破了線性的教學方式,更具有對話性與協商性,呈現出非線性的特征。在慕課教學中,教師更加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是進行填鴨式教學,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傳統教育以學校、教師、教室為中心,從一所學校、一位教師到一間教室的教學方式是線性的、有限的,學生只能在某個特定的教室被動地接受特定教師的授課。但在大數據時代,通過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學生就可以自己選擇教師、學校,且不受時空的限制,教學方式呈現出非線性的趨勢。慕課、“翻轉課堂”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不僅改變著我們接受教育的方式,還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促使教師不斷拓展與更新外國文學課程內容,注重教學的對話性與協商性。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已經突破時空的局限性,因此永遠不會“下課”,其非線性特征在討論區表現得尤為明顯。從課程形式上來說,本身可分為線上講授和線下討論兩種,主講教師每次圍繞一部作品、集中講授一個專題、分解為多個知識點,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教學內容的講解。不過,內容講解完了還僅僅只是教學的開始。慕課采取的是講授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知識點的講授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走出課堂后學生還可通過線上的討論、提問、交流,與主講教師實現有效對接。如在劉洪濤教授西方文學經典鑒賞課程第一講結束后,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在教師答疑區提出了諸多問題,例如,宙斯是命運之神的代言人嗎?《伊利亞特》的主要價值在于考古學嗎?雅典娜是正義的嗎?為什么命運桿不直接拿出來呢?教師尚未答疑,學生之間就已經展開激烈的討論。這種對話與協商式的思維引導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非線性的思維引導,“幫助學習者將顯性知識轉變成隱性知識,更加注重知識的生成而不是灌輸”。如今,慕課中外國文學課程的內容更加趨向于動態化、開放化、多樣化,拓寬了傳統的教育空間。
第三,從學習過程上來說,慕課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與學習環境的雙向構建與整體生成。如上所述,在外國文學的慕課建設中就已經包括了可供學生討論、提問、交流的平臺,甚至學生作業批改也可以在這一平臺以一種互評的方式進行。以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大學聯手發表的網絡在線教學計劃為例,大到每門課程,小到每個10分鐘左右的短視頻都有一個對應的論壇,只要在相應的論壇上求助就能在短時間內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的回復。在慕課的學習過程中,完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需進行協調、答疑,引導學生以一種協作式的學習方式來完成探索式的學習過程。無疑,交互性學習社區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建了現實條件,“使學生進行交互性學習的可能和學生質疑知識、創造知識的機會成為現實”。以中國大學MOOC為例,課程作業一般通過“同伴互評”產生成績,學習者既要自己完成作業還要去評價同課程同學的作業,與此同時自己的作業也會被他人評價。這就使學習者有機會同時擔任學生和教師兩種角色,從而實現更有效的學習。有時,互評階段還包括自我評價,在完成同伴作業的評價后,學習者還需要依照評分細則為自己的作業打分。
由此可見,慕課從課程設計、教學理念、學習過程突破了外國文學傳統教學模式,并對其提出了新的挑戰。但是,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慕課也存在自己的缺陷。首先,慕課雖然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學習者與教師及其他學習者一起交流、探討,但是這種交流并非即時的、在場的。如在西方文學經典鑒賞課程第一講討論區,學習者雖然圍繞“《伊利亞特》體現出怎樣高超的敘事技巧?”這一問題展開了討論,但彼此之間的互動較少,主講者也未及時與學習者進行交流。其次,慕課相對自由的學習方式并不適應自主性較差的學生,注冊的學生雖然多,但通過率卻很低。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隨時隨地都能在電腦上“上課”,但也可能隨時離開課堂。其三,在線測驗和考試的方式很難保證學習者成績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學習者為了取得良好的成績,對自己不會或沒有把握的題目可能在網上查找資料,也可能問身邊的同學,如果存在這樣的情況,講課者將很難掌握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
三、慕課對外國文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在大數據時代,慕課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高校教育模式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視頻公開課和慕課都是網絡課程,但后者更能體現教育的國際化。從多媒體教學到慕課、手機課堂等,新的教學方式對傳統教學模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不過,慕課雖暫時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但其對外國文學教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價值與啟示意義的。
首先,在外國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慕課的應用,真正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自己掌控學習。目前,中小學正在推廣的“翻轉課堂”,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師和學生的定位發生變化,教師開始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學生則成為課堂主體。國內外慕課資源的不斷豐富,有助于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教師講,學生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上課之前,學生先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按教師的建議觀看相關視頻,進而通過網絡與同伴及主講教師交流,然后帶著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學習。如在講《神曲》之前,學生可以先觀看“但丁的生平與思想背景”、“《神曲》中的三界幻游歷程”、“《神曲》中的三種精神訴求”等三個短視頻。在看教學視頻的過程中,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時間,觀看節奏快慢由自己掌握,可根據自身的情況快進跳過或倒退反復觀看,甚或停下來思考或記筆記,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向教師和同伴尋求幫助。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與教師、同學一起面對面地交流、討論,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此,視頻并沒有取代教師,而是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慕課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也能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個性化教育。
其二,慕課浪潮要求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將在線視頻作為教學的線上環節,借助網絡教學平臺采取混合式教學。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曾經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多媒體教學如今也面臨轉型與改進。在多媒體教學的實踐中,大多數教師已經能夠熟練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音頻、視頻技術,這就為外國文學教學采取互動型、開放式教學模式奠定了基礎。短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從單純講授知識的傳統課堂中解放出來,逐漸從內容的呈現者轉變為學生的“陪練”,不再是發布指令,而是引導學生學習。把外國文學課堂搬到網上,意味著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活動如批改作業、主題討論等都要在網上實現,這也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應該明確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以及視頻最終需要表現的內容,還應根據不同教師和班級的差異來收集和創建視頻,并在制作過程中考慮學生的想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既然通過慕課教學平臺,學生在課堂外就能先“聽課”,那么課堂內應側重于深入地分享、探討和解決問題。在課堂活動的具體組織上,就需要策劃一系列高質量的混合化的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如成立輔導小組、舉行小型講座、發展協作學習小組等,讓學生在具體環境中應用其所學內容,進而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切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努力,不是為了把教師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放”出來,而是使學生成為最好的學習者,并真正理解外國文學課程的內容。
其三,非“985”、“211”的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能夠通過注冊慕課,學習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獲得更多更平等的學習機會。這就要求普通高校積極引進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的高質量在線課程,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外國文學教學的課程資源,并督促學生全程參與慕課教學,上課、交流觀點、做作業、參加考試、修習名校學分,直到拿到學習證書等。不過,在選擇慕課課程時,學生也應該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課程,量力而行,不求多但求精。如對古希臘文學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清華大學學堂在線MOOC平臺注冊,有選擇地參加哈佛大學發布的課程——24小時了解古希臘英雄,通過學習對于一個古希臘時期的英雄的意義來探索作為現今人類的意義。學生看完視頻后,系統會自動給一些練習題讓學生去做,提交后,系統還會自動給出練習題答案,幫助學生消化剛剛看的視頻內容。
簡言之,慕課雖然目前還不可能取代傳統課堂,但在外國文學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積極主動地了解、運用慕課平臺,并以此推動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
四、結語
誠然,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以教師為主體、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慕課雖然從課程設計、教學理念和學習過程等方面突破了傳統外國文學教學的局限性,但其自身也有內在缺陷。順應互聯網潮流是外國文學教學改革必然的選擇,但互聯網只是工具和手段,不論教學模式如何變革,教學觀點如何更新,外國文學的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到“教”與“學”的問題上來,外國文學教學應通過對慕課的運用盡快完成從重“教”到重“學”的轉變,乘著“互聯網+教育”的東風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申怡.大數據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機遇與挑戰分析——以湖南師范大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3(12)
[2]湯敏.慕課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劉和海,張舒予,朱麗蘭.論慕課本質、內涵與價值[J].現代教育技術,2014(12)
[4]桑新民.學習主體與學習環境雙向建構與整體生成——創造全球化時代的學習文化與教育智慧[J].教育發展研究,2000(23)
[5]吳維仲,關曉輝,曲朝陽.慕課浪潮引發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6]王燁捷.中國慕課注冊率高 成功率低[N].中國青年報,2015-11-11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1102013)
【作者簡介】傅美蓉(1977— ),女,湖北公安人,博士,咸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別文化與文學批評。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