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倩 朱敏
【摘 要】當前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中存在學生參與程度低、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影響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對此,應從加強對學生參與性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以及調整教學內容兩方面來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學生 審美能力 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7C-0118-02
一、問題的提出
審美能力是通過人的知識、修養、閱歷等的積累而表現出來的對美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審美能力與個人天賦有關,但也與后天的美育息息相關。美育(即審美教育)影響人的情感的、感性的層面,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個人的性格、胸襟、氣質的形成;同時,美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觀洞察力和想象力,強化創造沖動,培養和發展人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此外,美所給予人的非功利性的審美訴求在人的自我豐富完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于完善其人格修養、增強對本土社會的認同感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王國維先生認為美育是提升人的精神的最佳途徑,“蓋人心之動,無不束縛于一己之利害;獨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城,此最純粹之快樂也”(王國維《教育之宗旨》)。因此,審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美學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
正如葉朗先生所說,旅游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審美活動,“旅游涉及審美的一切領域,又涉及審美的一切形態,旅游活動就是審美活動”。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未來的旅游從業者,無論是旅游產品設計、旅游服務,還是旅游管理,都離不開審美。因此,無論是旅游行業發展,還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需要,在課程教學中積極探討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和方法都是極為重要的。
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是旅游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其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掌握一定的美學與文學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旅游文學和景觀的鑒賞來提升學生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作為旅游者、旅游中介者、旅游開發者能夠欣賞美、傳遞美的能力。根據承擔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的體會,筆者認為當前旅游管理專業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參與性較低。二是教材的內容上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三是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少,實踐環節有所欠缺。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與社會培養環境不無關系,但高校教師也須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等進行反思和調整。本文以下即從這兩方面來探討如何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參與性環節的設計與實施,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應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于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參與性環節的設計與實施。具體如下:
(一)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主張,在學習新知識前,先給學生介紹他們比較熟悉同時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學習材料中的關鍵內容,這些內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攝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識,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的原有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這些處于新知識之前、充當新舊知識聯系橋梁的內容即為“先行組織者”。在教學中采用這一方式,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初期把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結構相聯系,將學習內容的本質滲透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有助于對新知識的學習和把握。
依據“先行組織者”學習理論,學生對所熟悉的知識點的學習興趣遠遠高于陌生的知識點,對于未知理論的學習往往缺乏興趣和主動性。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中所涉及的無論是文學、美學,還是建筑、園林的相關知識,大部分是學生之前沒有關注過的,從而導致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教師的單方面灌輸。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發動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創設一個可以互相學習和啟發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授課時給予一定的知識主線和深度講解,學生就能主動參與進來并且較快地吸收。通過此途徑,一來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二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有利于學生對美學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增加課內和課外教學的實踐環節。在課內教學中設置學生的實踐環節,例如,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個具體的景點從審美的角度進行講解,一來增加學生對所學美學知識的應用,二來鍛煉學生表達以及總結歸納的能力。又如,可以讓學生以某一次旅游經歷為藍本,創作一篇以旅游為主題的散文或者詩歌,讓學生從專業出發,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發現身邊的美。
在課外,可以“發現校園之美”為主題,讓學生自主在校內尋找題材進行拍照,并在課上與師生分享所拍照片中的美;結合現代社會禮儀課程的訓練和活動,讓學生在接受言行美的訓練以及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綜合文化素養。通過主觀的體驗和客觀的培訓,讓學生從內而外地掌握美的真諦,達到提升審美綜合素養的目的。
(三)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手段。視頻和圖片資料具有視聽方面的優勢,而實物是可觀可感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具體的實物、視頻和圖片等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吸收相關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建筑”時,可以播放紀錄片“世界遺產在中國之明清故宮”,一來可以利用視頻中的專業講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二來視覺上的直觀感受,讓學生更能體會到中國古代建筑美學的博大與精深。
采取現場教學的方式,把相關的審美知識融入到實物的講解中。可以把學生帶到相應的景點如安順文廟等地,結合實物給學生講解明清的建筑形式以及石雕藝術在建筑中的應用;還可以帶學生到安順蠟染廠,讓學生真切地觀摩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蠟染作品產生的過程。通過這些教學手段,避免單方面理論知識灌輸的乏味,讓學生在實體感受中增強對美的實物的感悟能力。
三、調整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目前,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使用的主要參考教材為喬修業的《旅游美學》、祁穎的《旅游景觀美學》、章尚正的《旅游文學》等,其內容主要是介紹美學的基本知識、旅游審美心理、旅游審美客體(園林、建筑、雕塑、書法等)的審美特征和賞析,以及旅游文學的發展、創作和鑒賞等,知識體系較為繁雜,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大的挑戰。因此,為了提升教學效果,針對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的教學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一)教學內容上分輕重。旅游心理學、旅游文化學、旅游學概論等課程是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的先修課程,這些課程在內容上會與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有重合之處,因此,在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中,應把握側重點,并對重合之處進行適當的刪減。同時,針對提升審美能力以及學生今后從業的需要,可以加強對建筑、園林、書畫的審美文化特征進行講解。通過調整知識體系,激發學生有目的地、系統地學習美學及其相關知識。
(二)融入本土文化知識。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體感觀,同時加深學生對本土的認識,在課程教學中可增加地方文化、當地景觀等方面內容的講授。例如,在講授建筑審美時,可以結合學生熟知的屯堡建筑來分析其審美特征;還可以結合本土的一些節日習俗分析美學現象。侯小豐認為,人們的文化認同會引發對本土的歸屬感,并進一步認同和追隨民族的習俗文化、生活方式。因此,把本土文化知識融入到教學中,在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把握、提升他們的案例分析能力的同時,還增強學生對本土的認同感,有助于教育服務地方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教育宗旨的實現。
(三)增加對課外知識的講授。影視鑒賞具有審美教育、審美認識、審美娛樂的作用。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獲得知識以及得到放松。因此,影視鑒賞在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在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中加進影視鑒賞的內容。教師首先給學生講解影視鑒賞的知識和方法,然后播放如《花樣年華》等具有代表性的電影,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電影欣賞中學習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此外,還可給學生講授一些文學創作與評論等相關知識,以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在講授“中國建筑審美”相關知識時,可適當增加楹聯賞析等相應的內容,以增強學生對建筑文化的認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綜上,美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媒介的客觀審美對象及教材等、作為受教者的學生三者之間的互動。教師按照特定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選擇適當的審美媒介,向學生施加審美影響,從而陶冶其情性、塑造其人格。通過美的欣賞和創造,將學生引入動情狀態,經由師生雙方美感的往復交流,學生的情感受到特定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的規范,最終達到美育的目的。因此,通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可以實現美育的目標。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是旅游行業的中堅力量和未來的從業者,他們與游客直接接觸,其審美鑒賞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游客的旅游效果。因此,通過美育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包括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在內的美學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對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革,可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對美學知識的理解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葉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是時代的要求[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2]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G]//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3]喬修業.旅游美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4]張連云.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理論述評[J].科教文匯,2006(9)
[5]候小豐.精神家園、情感依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學術研究,2007(9)
[6]曹陸軍.淺析影視藝術鑒賞與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9(2)
[7]劉叔成,夏之放,等.美學基本原理(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安順學院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旅游管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項培育”項目“‘旅游文學鑒賞與審美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JGZX201310)
【作者簡介】董天倩(1984— ),貴州安順人,安順學院旅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文化旅游;朱敏(1986— ),重慶人,安順學院旅游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