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課程作業的設計勢在必行,本文對這個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作業設計;成果分析
從研究成果上看,通過作業設計的實驗,總體上對學生成績的改善是積極的、顯著的,明顯改善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成績,但也存在極個別的學生沒有進步,甚至退步的現象。通過課堂觀察分析、和學生調查了解及相互交流,分析這部分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驗效果不明顯或倒退的那部分學生中的絕大部分學生由于受傳統教育的作業形式等的影響較大,他們大多形成了一種定勢思維,對新課程新的作業設計形式、內容調整不適應,還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首先讓他們明白新課程作業設計的好處,幫助其改變原有習慣,培養學習興趣,樹立信心。
2.極個別學生由于基礎差,本身對學習缺乏自信心,喪失學習興趣,任何作業設計形式對于這部分人都暫時不起作用,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多關心、鼓勵,有意識地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地位,倍受老師關注等,并幫助其樹立起自信心和培養學習興趣。
3.教師對新課程作業設計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偏差,在作業設計上難免會出現主管判斷偏差,導致作業設計不夠完善,使小部分學生沒法接受新的作業形式、內容及其難度等。
另外,受教師精力、知識水平以及對作業認識上的個體差異、作業量的限制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無論教師如何完善作業設計,都無法(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并符合每一個學生對作業需要。
一、另外在研究過程當中也存在一些的問題,值得深思
1.研究對象層次的局限性
由于本研究選擇的對象是江津二中的高中學生,學生基礎層次性還不是特別完善,缺乏學習基礎特別扎實、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群體;無法直接觀察和總結作業設計對于這部分學生的實施效果,僅靠經驗推測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就是同一個學校不同層次學生之間也存在個性差異,他們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基礎層次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每一次有限的作業量不能全面地符合每個學生個體的需求。
2.研究者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作業設計帶有極強的主觀性,作業設計者自身對作業的認識程度以及對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作業難度、作業量的估計都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盡管課題組經過認真討論總結設計,但仍難免會帶有集體傾向性,導致作業設計的傾向性。這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通過咨詢、學習、實踐反饋等多種形式進行完善。
3.研究周期的局限性
高質量的作業設計不能完全地從2-3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和效果中總結出來,它需要一個長期的觀察、總結、更新、再觀察、再總結、再更新的過程。因此該研究還有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空間。
4.研究視角的局限性
作業僅僅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作業設計和教學過程其它環節緊密聯系,不能獨立而存在,也不能獨立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完善作業設計的同時,還應注重教學過程其它環節的完善與更新,將作業設計有機地融入教學實踐中,與其它教學環節緊密配合、相互協作,方能取得教學的真正成功。
二、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總體上看,作業設計實驗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及其不同科目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思維進步,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改善。
2.不同難度層次的作業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影響不盡一致,總體上表現為學習基礎扎實、反應敏捷的學生對難度較高的作業更感興趣,效果更明顯;反之亦反。
3.實驗結果表明,高年級學生在相同科目作業設計實踐中效果不如低年級學生,可能與高年級學生學習習慣已基本形成,不易于改變有關。
4.相同年級理科作業設計實踐效果較文科更顯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新課程理科作業設計較文科改變更多、更有效。
5.在新課程作業設計實踐中,不同層次學生效果不一致,總體上表現為層次中等和較低的學生效果更顯著,主要可能是層次較高的學生大多原來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作業設計方法。
三、針對該項目新課程作業設計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建議下一步應開展以下工作和注意事項:
1.建議教師針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設計不同形式、內容、難度的作業,隨時關注學生的動態發展,適時改變作業設計內容及難度,在工作時間和教師精力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分層次、分個性類別分別布置不同的作業,以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2.根據學生基礎層次編制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作業教材,并對作業的層次進行編號,以滿足教師的需求,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
3.需更加注重創新性、開放性作業,盡量減少限制性、定勢思維方面的作業,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強化其想象力、創造力。
總之本課題雖然即將結束,但研究卻不能停止。我們所有的努力只有一個目標,全心全意為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許曉文.論作業設計的評價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5.
[2] 夏惠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柳海民. 教育學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4] 易均.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設計[J]. 育星教育網,2014.
作者簡介:張麗,女,碩士研究生,中學一級教師,現任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中學校高中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