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十世紀 80 年代以來,眾多高職院校相繼增設心理咨詢服務,旨在依托心理咨詢幫助高職院校在校生解決心理困惑、促進身心得以健康發展。作為高職院校有關心理咨詢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幫助心理正常在校學生健康成長發展性心理咨詢上,不應僅限于心理不正常或心理不健康的學生。本文依據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進行發展性心理咨詢取向探究。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學;心理咨詢
一、“亡羊補牢”模式下高職院校心理咨詢的現狀及問題
伴隨著心理咨詢工作在高職院校的開展,相當數量的高職院校過度關注“問題”學生,熱衷于“亡羊補牢”。主要以心理障礙的矯治或者是心理疾病的診治為切入點。鑒于此,心理學教授林崇德曾闡述“兩個主流”的觀念:即學生心理健康作為主流;學生迫于生活、學業與環境壓力要求咨詢與輔導,要求健康是主流。毋庸置疑,工作中的確存在種種迥異不同的心理問題學生,那只是學生心理糾結萬象中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個案,但高職院校整體的學生心理是健康的,盡管執教者往往糾結于他們學習動機不端正、自信心缺乏、情緒波動等學習生活中種種“問題”,但這些問題是學生走出“彷徨”、步入“成熟”的必然經歷,是每個大學生成長歷程中皆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屬于可理解的范疇。我們更應從大局著眼,致力解決整體的問題。
二、發展性心理咨詢視角下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走向與意義
所謂“積極心理學”,重在人心理機能與人心理規律的研究、探索,重在對人的潛能發揮。其理論的走向及意義如下:一是積極心理學致力主張個體快樂與幸福感等積極的情緒體驗。以正能量積極情緒的帶動,及積極情緒方式的獲得、個體身心健康與積極情緒的辯證探索,其理論認為人的積極情緒(高興與滿足、自豪與愛等)可瞬間拓展認知能力,并基于此建構與強化人的智力與體力及社會協調性等個體資源。且積極情緒更有利于根除消極情緒的波動;二是積極心理學致力主張人類智慧與文明、寬容與胸襟、毅力與創造力等個體積極的人格特質。其理論認為處于逆境之中的一個人,其自身所具備積極的人格特質有助于將其帶離困境,積極的情緒帶動起積極的對應措施,以此減輕甚至消除心理困惑,進而重拾幸福快感,實現努力后的成功;三是積極心理學致力主張文化規范、家庭環境及社會關系等個體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其理論認為作為人類重要的積極心理品質,較快適應周邊環境首當其沖,而這種優良的環境應對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離不開賴以生存組織體系的深遠影響。
縱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走向我們不難得出結論:積極心理學所關注人群的定位在于正常、健康的群體,主張的是人積極情緒的開發,致力的是人積極品格的培養,維系的是人社會組織體系的完善,通過逐層次的挖掘完成自我實現的人生最高境界。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理念,顯然與高職院校致力開展的消除在校生情感困惑、培養其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及提高其應對學習壓力、環境變化、困難危機處理能力等內容的心理咨詢工作相互吻合,尤其發展的共性不謀而合。
三、積極心理學理論上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對策的趨向與探究
首先將積極情緒的情感體驗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性特色心理咨詢與服務。情緒情感具備著鮮明的動機功能,尤其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巨大。單就生理角度而言,情緒與情感既能“治”病更易“致”病。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在校生的年齡基本在18至23歲之間。這個年齡段其情緒波動極為豐富而強烈,情感變化起伏較大,極易沖動魯莽行事。高職院校致力開展積極心理咨詢與服務的目的,在于幫助在校生及時清掃成長路上的心理障礙,促進提高其應對困難的自主能力,在健康與快樂中完成自我發展。而就心理學角度而言,積極向上的情緒與情感能幫助高職院校在校生積極投身學習及社交活動當中,積極參與提升學習效率,勇于實踐獲取理性認知,最終實現和睦共處、人際和諧。因此,作為高職院校心理咨詢執教者,要緊密結合高職院校在校生的身心特點,以正面、積極的解釋教會他們如何應對困境、如何張放個性體驗愉悅與積極的情緒,將積極情緒的情感體驗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性特色心理咨詢與服務,通過情緒控制改變學習與生活。
第二將優秀品格的培養切入發展性心理咨詢并重的高職院校德育教學實踐。高職院校發展性心理咨詢與德育教學實踐內容彼此交融。發展性心理咨詢所提倡的放棄絕對化思維方式與非理性觀念、健康人格的強調塑造、科學信仰的確立等觀點理論,與高職院校德育內容完全吻合。因此,開展高職院校發展性的心理咨詢與服務,可將積極的心理學內容完全納入德育教學時間當中。而實際上,目前高職院校發展性的心理咨詢與德育教學實踐已很難斷然分開,許多德育教學內容,同時是心理咨詢發展性的任務。在進行高職院校在校生道德品質修養的同時又在進行著道德人格教化的任務。因此優良的德育教化足以與發展性的心理咨詢攜手共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三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優化接入特色氛圍的發展性心理咨詢體系。積極心理學認為,良好的環境是個體優秀積極品質賴以形成的保證。相對社會主流文化而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以一種亞文化方式展現于世人面前,集中展示出其特有的精神環境與文化氛圍。是基于時代社會主流文化背景下,以高職院校為依托,融合吸納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色構建出的一種特殊文化構架,具有明確的非強制性與非官方性的特點。作為一種無形卻切實有效的教育手段,校園文化實現著“春雨潤物”般的成效。而作為高職院校心理執教者,在履行心理咨詢職責中,理應加強校園文化的理性關注與積極利用,以多姿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投身其中,以潛移默化的情緒與情感對話對高職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推促其健康優秀品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楊連有. 論學校心理學的中國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年 03 期 第 74 頁.
[2]孫瑞萍. “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辯證運用 [J]教育教學論壇,2011 年第 11 期.
作者簡介:許佳蕾(1986)。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心理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