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趙松
[摘 要]貧困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被聯合國列為社會發展三大問題之首。近年來,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為了貧困地區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扶貧政策效果的評估也顯得更為重要,本文主要對扶貧政策效果的評價指標及方法進行了整理。
[關鍵詞]扶貧政策;評價指標;評價方法
一、扶貧政策效果評價體系研究
1.國外理論研究。聯合國經濟發展與人類發展評價體系。1970年,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對73個社會經濟發展指標進行分析后,最后確定用16個主要指標來衡量社會經濟發展。這16個指標主要包括9個社會指標和7個經濟指標。1990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并先后提出了人類貧困指數(HPI)、性別發展指數(GDI)和性別賦權尺度(GEM),提出了人類發展指數來衡量貧困狀況。
世界銀行反貧困監測和評價體系。世界銀行對窮人進行調查研究后指出,解決貧困問題的決定性因素包括兩個方面:獲得賺錢的機會、提高對貧困的應對能力。世界銀行對貧困的關注主要在于國家層面,實施注重成果的國家援助戰略和試行基礎上的自我評價,但其并未充分地以貧困為重點,對緩貧困效果的評價仍然是其減貧戰略的薄弱環節。
亞洲銀行返貧困監測和評價體系。亞洲銀行把農民脫貧狀況的監測作為主要內容之一,特別規定在資料的采集上應注重項目對扶貧的貢獻和其它經濟影響上,如項目受益人中貧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項目對當地社會經濟條件改善的影響,貧困戶生活條件的改善等。
阿瑪蒂亞·森首次把能力貧困納入到貧困內涵中,他提出,貧困不僅僅是相對地比別人窮,而且是沒有擁有某些最低限度的能力。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貧困人口獲得收入的能力和機會的貧困,甚至是能力和機會的喪失。
2.國內理論研究。田晉根據社會發展觀的有關理念,分別從經濟效益指標、生態效益指標、社會效益指標三個方面對民族地區村域扶貧評價的有關指標進行討論。他指出,反貧困評價體系是一項動態的體系,不同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指標,所以還應該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來構建新階段民族地區村域扶貧指標體系。
郭建宇指出農業產業化扶貧的評價指標有:農戶收入變化、農民獲得機會的變化、農民能力變化。農戶收入變化:農業經營收入、非農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變化;農民獲得機會的變化:農民擁有的機會多少以及是否公平,對農民的收入增加、能力提高有著重要影響,機會包括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靠近市場機會、獲得信貸機會、獲得技能和技術進步機會、獲得要素投入機會、增加使用基礎設施機會等內容;農民能力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變化、獲取知識,提高技術的能力參與能力。
劉廷蘭等人指出扶貧效果的主要目標是減貧和村莊的可持續發展,于是農村扶貧模式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必須理順貧困、反貧困、扶貧、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含義與關系,農村扶貧熊愛國評價指標建立的理論基礎必須建立在反貧困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之上。
徐映梅等人指出當前我國對農村貧困標準和農村扶貧標準都是以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作為測量依據,單用家庭人均消費支出作為測度指標較前者在貧困的瞄準性方面更有保障。
黃貞從共生關系和扶貧效果兩個角度,借鑒袁年興民族共生關系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用AHP法對扶貧措施進行了評估。
黃科指出參與發展理論在扶貧實踐中的應用使中國的扶貧模式從政府主導扶貧資源的傳遞和控制的單向式扶貧模式過渡到以尊重扶貧客體意愿強調扶貧客體主動參與到扶貧活動中的一種互動性扶貧模式。雷梅在調查貴州貧困群體在農村扶貧政策及相關扶貧服務項目的具體評價時,也從受助方的視角來考察農村扶貧攻堅工作的成效。
二、扶貧政策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劉廷蘭等人指出扶貧效果評價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模式效果評價,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評價指標難以量化,如果僅僅運用客觀評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實情況;如果僅僅運用主觀評價方法又缺乏客觀性。她認為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與層次分析法結合能客觀地表現人的思維判斷以及事物本身的復雜性。理論界將模糊數學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又稱為模糊層次分析法。
王宏杰、李東岳以可行性能力低下作為確定貧困人口的標準,利用滿意程度評估方法對整村推進扶貧政策執行情況進行評估。
潘經韜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研究扶貧資金不同來源構成和不同資金投向對扶貧效果的影響。灰色關聯度分析根據因素之間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它揭示了事物動態關聯的特征和程度。由于發展態勢為立足點,因此對樣本量的多少沒有過分的要求,也不需要典型的分布規律,便于處理扶貧信息系統的問題。張琦和陳偉偉采取多維動態評價研究和灰色關聯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對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成效進行評價。
楊賓賓在研究產業扶貧模式效果時,采用定基比標準法、環比增長率法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對產業扶貧效果評價。
綜上,國內外學者在對扶貧政策進行評估時都是通過相應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國內的學者也紛紛提出對扶貧政策的評價要從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角度出發,注重可持續發展,并提出從受助者的角度出發來衡量扶貧政策效果。通過整理近幾年的文獻發現,近幾年研究扶貧政策效果的文章比較少,并且更多的是從評價指標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從評價方法的角度來分析扶貧政策的較少,即使有更多的是從經濟學的領域進行分析。
目前,評價扶貧政策效果主要以扶貧對象的減少為標準,標準比較單一。為此,在進行扶貧政策效果評價過程中要建立一套綜合評價指標,涵蓋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政治權利、生態環境、文化等多個方面,更加注重貧困地區農民的能力變化。針對扶貧政策的特點,可基于目標性評價(既定目標是否實現的程度),采用“對比評估和“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
參考文獻:
[1][3][4] 田晉.民族地區扶貧實踐與扶貧效果評價述評[J].湖南農機,2007(3):16.
[2]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5]阿瑪蒂亞·森.貧困與饑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田晉.民族地區村域扶貧效果評價體系構建探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09):20.
[7]郭建宇.農業產業化扶貧效果分析—以陜西省為對象[M].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0(7):21.
[8]劉廷蘭,趙洪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1):148.
[9]徐映梅,長提.基于國際比較的中國消費視角貧困標準構建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1):12,18.
[10]黃貞.共生領域下民族扶貧政策評估研究—以湖南省慈利縣扶貧評估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5(7):55.
[11]黃科.對我國農村扶貧政策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10(4):34-35.
[12]雷梅.農村扶貧攻堅情況調查研究—基于貴州扶貧對象視角的調查報告[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124.
[13]劉廷蘭,趙洪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構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11):149.
[14]王宏杰、李東岳.貧困地區農村居民對扶貧政策的滿意度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2):46.
[15]潘經韜.農村扶貧資金投入及其扶貧效果優化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6):64-65.
[16]張琦,陳偉偉.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成效多維動態評價分析研究—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角度[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5(2):104-105.
[17]楊賓賓.基于定基比法、環比增長率法的扶貧效果分析—以“綠嶺模式”為對象[J].天津農林科技,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