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明
“重要他人”在百度詞典上的解釋是:在個體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一個人的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師、同學,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重要他人”可以分為“良性重要他人”和“惡性重要他人”兩種。如何合理運用“良性重要他人”,讓學生自覺抵制“惡性重要他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傳統的中學德育工作主要以師長的說服教育為主,通過教師與家長的灌輸、勸誡等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這在過去思想文化相對簡單、信息傳播相對緩慢的環境下容易發揮正面的積極引導作用。近年來,社會文化發展趨于多元化,單純的思想灌輸已經不能適應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我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同時借助其他社會力量,為他們樹立正面的榜樣,發揮出“重要他人”的良性效力,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健康積極的文化氛圍中成長,也能為新時期學校的德育工作開辟新思路。
中學德育工作隊伍主要包括學校領導、共青團干部、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等,他們共同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社會責任,都對中學生的人格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而要充分發揮“重要他人”在德育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就必須讓德育工作者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重要他人”,對此,德育工作者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強調自身道德,示范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胡錦濤同志曾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
中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他們會根據自身的喜好來決定是否接受別人的意見,教師既要對他們進行言語教育,又要注重自身行為的榜樣力量,這也是教育心理學中的“暗示教育”,要通過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將“暗示”作用發揮到極致,因為行為本身往往比言辭更具有說服力。
德育工作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要從點滴做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征服學生,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暗示”學生遠離錯誤或糾正錯誤,保持在正確的前進軌道上。
二、注重情感交流,用心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說:“沒有感情上的變化,就沒有認識上的變化。”德育工作中,如果施教者只是一味地灌輸,而沒有情感的投入,那么,即便學生當時能夠接受,過后也容易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學生心智的成長。
作為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堅持抓學校的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時刻注意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如果中學德育工作者只知道責罰學生,就永遠不可能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只會讓學生在學習德育知識的路上漸行漸遠。
因此,每個德育工作者都應該有一顆愛心,真誠地與學生交流,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從心底認可德育教師,愿意將德育教師當成自己的“重要他人”。
每個中學生都有自己的看法與主張,作為他們的德育老師,要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引導、感召他們。無數的事實證明:你投入了愛,收獲的必然也是愛。
三、運用網絡手段,互動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網絡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學生很容易受到各種思想文化的影響,僅以手機平臺上的新媒體微信為例,當一條虛假的信息通過朋友圈被傳播出來以后,還沒等專業的媒體確認、驗證,這條信息就會以極其快速的方式到達各個不同的受眾,并迅速擴大傳播范圍,影響力十分巨大。
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我們可以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教師可以通過QQ群、微信群,及時地發布一些信息,介紹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使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動態。同時老師也可以把一些先進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介紹給家長,加強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力求在教育子女方面與家長達成一致。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校信通、微信等手段和家長保持聯系,既節省了老師家訪的時間,又縮短了家校之間的距離。
新時期,在德育工作中引入“重要他人”這一概念,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一次有益嘗試,對拓寬中學德育工作視角和突破傳統德育工作瓶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泰州市姜堰區羅塘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