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華
難以下筆,或者入題后難以展開,文章內容不夠充實,是中學生甚至很多成年人在寫作中常見的毛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時沒有積累寫作素材。
積累寫作素材,有很多途徑:廣泛閱讀,善于思考,關注社會生活,積累熱點材料,記錄點滴感悟……這些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同時,要想自己能夠快速打開思路,寫出有見地、有文采的文章來,平時對經典文章的閱讀、感悟、記誦,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
記誦經典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關系多有人論述,但更多著眼于思想影響方面的作用。其實,多讀多背經典文章,對于提高寫作水平更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記誦經典是寫好作文的基礎,是寫作的必要準備和前提。語文教學和學習寫作的人,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記誦經典能夠培養“語感”,這是領悟和組織語言的重要能力,是作文的基礎。背誦的核心價值并不僅僅在于積累知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培養“語感”。“語感”是影響寫作的重要因素,語感好的人,往往聽話能夠“一聽就懂”,說話能夠“一說就順”,作文能夠“一寫就通”。語言學習相關研究表明,“語感”的形成,必須借助一定數量組塊材料的語言輸入,而背誦經典就是一種最好的語言輸入方式,可直接作用于學習者的“語感”培養。
記誦經典可以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寫好作文,首先必須要有材料,而材料來源于積累,記誦經典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積累方式。郭沫若說:“胸藏萬卷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講的就是記誦與寫作的關系。詩人為什么能用此“千鈞”之筆,“憑吞吐”“任翕張”呢?那是因為他“胸藏萬卷”之故。錢鐘書的朋友吳鐘匡曾說:“錢鐘書博聞強記……某些雜記小說和名家詩文,你只要問他,他也能夠窮源溯流,縷述出色,甚至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正因為錢鐘書頭腦中積累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才能在創作中旁征博引,對所需的材料信手拈來,才創造出了《談藝錄》、《管錐編》等著名作品,成為一代大家。這說明了豐富的寫作材料是文學寫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礎,而背誦對文學寫作材料的積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想寫好作文,那就非得認真多讀書,多背書不可,努力做到“胸藏萬卷”書,筆寫千篇文。
記誦經典有助于快速提高作文水平。巴金先生少年時代能背誦幾部書,甚至整部《古文觀止》。他回憶說:“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腦子里了……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議的,它也是有條有理,順著我們的思路連下去的。”這段話生動地說明背誦對提高寫作能力起著重大的作用。有經驗的學習者都有這個體會,一段或一篇文章,只有熟練地背誦出來,才可能對我們的表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融入到我們舊有的表達習慣中,形成新的表達習慣。記誦經典文章,可以使我們有領悟、有借鑒,能夠快速確立思想與思路。
值得思考的是,當前的語文教學在有意無意地弱化背誦,就經典詩文的背誦篇目來看,2000年《教學大綱》規定的是小學階段共80篇(詩歌),初中階段共70篇詩文,高中階段共40篇詩文;而到了2011年《課程標準》則規定為小學階段共75篇(詩歌),初中階段共61篇詩文,高中階段共13篇詩文。且不論這樣的變化對學生的人文意識培養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單就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來說,都會有一些消極的成分。
另一方面,中學生對“背書”有著某種反感甚至抗拒,很多人將背誦簡單地理解為“死記硬背”,而忽略了對經典文章內容的感悟、情感的體驗和思路的鑒賞。不愿意“背書”的結果,不要說全詩全文,有的同學連片斷、章節也讀背不了,怎么能做到“胸藏萬卷”呢?腹中空空,頭腦一片空白,材料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都不夠,怎么寫得出文章來呢?更不要說寫出好文章了。
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初、高中階段的經典篇目誦讀,也有很多教師僅僅將之定位在“名句名篇默寫”題目拿分的層面上,忽視了記誦經典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甚至人文素養提高的重要意義,這無疑是一大缺憾。
因此,在高度重視記誦經典對于學習寫作的重要作用后,需要從兩個方面來做工作:
學習者要有正確的認識。一是不要將記誦經典僅僅理解為“死記硬背”,而要在記誦的過程中充分領悟其思想、情感、語言、寫法上的美。二是認識到記誦經典對寫作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寫作是一種思想外化的過程,背誦是一種接收內化的過程,只有良好的內化養成,才會有精彩的外化呈現。中外的眾多作家和學者都非常注重背誦: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現代作家茅盾先生能熟練地背誦《紅樓夢》,馬克思能夠整段整節地背誦海涅、但丁、莎士比亞等名家的作品……正因為他們勤于背誦,為文學寫作積累了大量寫作材料,才能在創作過程中嫻熟地運用平時積累的文學名篇,自如地引用古人詩文名句。同樣,如果我們更夠如此學習、積累、領悟、借鑒、創新,何愁寫不出好文章?
教學者需要高度重視。經典文章、句段的記誦,不僅關乎考試的得分,更關系到學生寫作能力乃至語文素養的提高。一方面要強調其重要性,引導學習者正確對待,認真積累。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內容,除了《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外,還應該增加一些思想深刻、語言優美、流傳深遠的篇章,供學生賞鑒、記誦。第三,不能簡單地將這一工作處理為“背誦”,還應把它與欣賞感悟、寫作技巧結合起來,變枯燥為有趣,可大大增強記誦的效果。第四,不要低估學生的記誦能力,安排合理,引導得當,學生的記誦能力也是驚人的。
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曾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念這些古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著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為念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國詩詞里極度的精純性,對于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于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學習寫作者可以通過大量背誦優秀范文,在典型范文的熏陶感染之下,將別人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可以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提高文學寫作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進而提高文學寫作的能力。教學者要高度重視,通過自己的引導、督促和指導,讓學習者在欣賞美和品悟美中不斷提升寫作能力,這是教學者的樂趣,也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