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靜
摘 要:由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農業的我國農業現階段,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任務繁重。從人多地少缺水的國情來看,要提高物質技術水平,還要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要提高土地的產出率;要充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還要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現代農業是和傳統農業相對應的一種農業形態,是一種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現代農業生產工具的大量使用、現代經營管理的實行為本質和標志的發達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是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要求。互聯網技術和思維的應用對傳統的農業產業鏈進行升級,提高效率,改變農業產業構造,發展成諸多優勢的新型“互聯網農業”。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農業;影響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分析
李克強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為準則的行動計劃。“互聯網+ 農業”的互聯網創新成果在農業發展的各領域深入之中,必然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發展產生廣而深的影響。李敏在2015年9月提出了“互聯網+農業”之下的農業體系的需具備的特征,生產安全、綠色、生態農產品;促進農民收入增加,重新塑造農業產業鏈,改良農村金融服務等,構建現代化農業體系。
1.關于現代農業理論基礎的研究。農業人均土地有限是我國最大的資源約束,提高土地生產率是我國農業自身的出路, 結合中國宏觀戰略、世界農業發展要求、農業的多功能等幾項原則(楊蘭根, 2008),決定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要在有限的耕地上少替代或吸納農民, 提高耕地產出率和農產品的質量, 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 農民增收。柯炳生(2006)認為建設現代農業的4個目標:1.保證農產品供給數量;2.保障農產品供給質量;3.促進農民增收;4.促進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蔣和平(2009)著重探討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途徑和思路。孫素芬、曹承忠(2008)根據農業發展的阻礙因素, 明確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是信息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健康農業和工廠化農業等, 指出搭建和完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基礎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 協調現代農業發展和現代經濟、城市及農村發展之間的關系, 構建農民融入市場的組織體系,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到現代農業領域之中。
2.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的評價研究。杜華章(2009)對長江三角洲地區,全面評價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評價指標選擇和計算,發現較大的地區差異的長江三角洲現代農業發展。Qiu-fang馬(2008)通過構建農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安徽省現代農業進行了實證研究,通過計算,得出指標體系建立更好地反映安徽省的實際情況,有一定的科學,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加快安徽省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互聯網下的傳統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互聯網+農業”頂層設計。“互聯網+農業”是一個傳統產業升級與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幫助實現的新命題,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手段,包含了重要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在缺乏頂層設計的情況下,“網絡+農業”熱潮,支離破碎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容易形成一個部分和地方發展勢頭,不利于“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網絡+農業”對經濟和社會的貢獻也受到影響。
2.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很難支持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主要的創新,技術革命必然會經歷新產業的興起和新的基礎設施被廣泛安裝,應用程序的蓬勃發展各行各業的階段。“互聯網+農業”和將無法交叉信息基礎設施領域的廣泛推廣階段農業和農村地區。目前,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仍然有超過50000個行政村沒有寬帶,電腦農民家庭不到30%,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在農村地區,有超過70%的農民不使用互聯網。此外,農業數據資源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主要是在實驗和示范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3.農業和跨境互聯網集成挑戰。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與金融跨境集成,電力和其他業務。傳統農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農業的問題,復雜。如何使用“網絡+”字符串鏈農業現代化,穿透深度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農業生產、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電子政務管理等各個環節,制定一系列的特定需求,經營計劃的實現,促進有效的“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三、如何發揮互聯網作用,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進程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進入許多行業,農業網絡開始開始。雖然互聯網的使用在農業是輪第一次嘗試,但它的重要作用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經非常清楚。總之,至少有以下八個方面。
1.使用互聯網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以知識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所謂知識型農業是基于農業的知識經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技術,信息和其他元素如農業經濟增長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再僅僅取決于傳統的農業資源為多少,但依賴于現代技術的程度,取決于程度的訪問和使用信息。不像傳統的農業資源,以知識為基礎的農業是依靠科技進步和發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和新技術修改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現代化。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進人,基于知識經濟發展階段,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農業的知識的重要特征。和中國的農業是基于資源農業、農業信息化水平很低。通過農業信息化發展的網絡技術,促進傳統農業資源轉化的知識農業,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據報道,云南、安徽、北京、吉林、農民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開發了“計算機”農業。這種“電腦農業”是科學農業和農民的農業專家知識農業的長期積累的經驗程序輸入計算機,如土壤、天氣、作物品種十多種因素綜合分析,農業的最佳方案是由電腦,農民可以根據計算機解決播種,施肥,現場管理。現在只有在云南省,有922000農民在計算機領域。的指導下“電腦農業”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農業,這是傳統農業知識農業轉變的開始。
2.利用互聯網可以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結構調整,意味著某些原始沒有新的產業,開發新產品,或放棄現有的一些舊行業,老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這個必須讓農民掌握足夠的市場信息,為了看到未來,調整作出正確的決策。沒有準確的信息,農民沒有基地的心,看不出效益的產業調整他們的希望,他們更愿意保持效率低的現狀,也不愿意承擔的吉兇結構調整的市場風險。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九億農民這70%的人看什么,銷售心中無數,但通過經驗或直覺做出決定,因此,農副產品的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也在市場上的指導下的農業產業結構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結構的要求。
目前,我國農業整體經濟效率不高,農業結構問題突出,這與貧窮的農業市場信息,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低有直接關系。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我們必須重視農業網絡建設,利用互聯網生產與市場需求之間構建一個信息通道;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率,給農民的市場信息,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 劉玉忠. “互聯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 創新科技,2015,07:69-72.
[2] 劉文婷. “互聯網+農業+高科技”綜合服務模式推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J]. 中國農 村科技,2015,08:50-51.
[3] 王峰. 互聯網+現代農業:破解突出問題,支撐發展方式轉變[J]. 世界電信,2015,08:50-52.
[4] 李國英.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鏈及商業模式解構[J]. 農村經濟,2015,09: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