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怡
摘 要: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時間中,創造了優秀的文化,其中,也遺留了大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方式之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身特點以及發展和傳承的規律相符,要想真正的發揮出生產性保護的作用,就需要使用正確的保護方法,本文主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進行詳細的研究,以便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途徑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統一進行部署,開展組織了很多有效的保護工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實踐活動中,各級政府和保護機構堅持了正確的保護原則與理念,在實踐活動中對規律進行探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初步研究出一些具有顯著成效的方法。生產性保護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方式,已經受到廣大學者和傳承主體的重視,很多地區也在積極實施與探索生產性保護的措施,以便為其提供正確發展的方向。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具體途徑
1.需要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較特殊的資源,和一般商品或者物品不同,是我國文化歷史的載體和發展的重要見證,它們主要源于民間,和人們情感心理以及群體的認同有密切聯系,這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基礎與源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研究中,首先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者與組織者,需要發揮出正確的主導功能,政府主要的職能是監督和決策,指揮與協調,組織與管理等,有效的執行與貫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方針和原則,有助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有序的向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到合理的利用與開發,需要引起政府的支持與重視,需要制定出和本地區相符的、立足于實際、可行的現實與長期計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利用與開發,需要充分的聽取相關學者和專家的意見,然后將其置于公眾和社會的監督中。
2.還要建立完善的保護機制,主要是建立相關的法規政策與管理制度。在相關的法規和政策中,需要設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的資金,對于一些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給予經費和財政的支持,給予稅收的優惠或者免稅政策,要對原料的管理和融投資等關系進行協調,建立其分享利益的合理機制,對市場運作利益的獲取進行規范,首先應該是對項目進行保護,然后才是對相關人員利益的回報。還要對傳承人和持有人之間利益的分配進行明確,對群體和個人權益進行維護,對于要進行保密的傳承,要對其保護的范圍和方式等進行限制。對于正處在危險狀態、傳承比較困難的項目,需要優先進行扶持與搶救,對相關的資料進行保存與記錄,盡快使其得到恢復,使技藝得到傳承,對相關的保護進行督促,與當地旅游文化相結合,進行生產性保護,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良性的發展。對于生產性保護效益比較高的項目,需要及時進行總結,并對保護經驗進行推廣,對于忽略了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或者使傳統工藝的核心工藝得到破壞,過度進行開發的現象,需要及時對偏差進行糾正,對整改的措施進行落實,強化規范與管理。政府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時,不僅需要給予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還需要對管理主體進行明確,使用各種現代化媒體和網絡,強化宣傳的力度,使項目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擴大。
3.還需要堅持社會的參與,對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協調。人們都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生活,人們是文化的創造人員和傳承的發展人員,他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是傳統民族文化發展和傳承的主體,如果缺少人民的參與,不管是多么美好的藍圖,都無法真正的實現,所以說人民的態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決定性作用。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時,需要充分的調動人們和社會的力量,只有和民族以及社會相融合,才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持活力,生產性的保護只有利民、惠民,才會真正得到人們的參與和支持。
4.要處理好開發使用和傳承保護之間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的開發與有效的保護相輔相成,合理的開發可以使其價值不斷得到提升,促進其保護,為了進行合理的開發,就需要堅持以保護為核心的原則,不能破壞和傷害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需要以保護為基礎和前提,不能盲目的求新和求大,開發需要尊重傳統與歷史,堅持傳統的工藝整體流程與核心的技術。目前,各地都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使其和旅游相結合,但是在實際進行操作時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冒名項目被損毀或者歪曲。因此,需要在生產性保護活動中,需要在政策的引導下,將開發和保護相結合,避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過度的開發與利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來說,產業化有其優勢,但是也有弊端,能夠取得很大的效益,使當地社會的發展得到滿足,改善人們的生活,并且可以提供充足的資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但是也可能引起開發性破壞,產業化就是全面市場化,很多稀缺和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也能體現出文化差異性資源,但是因為其是民族精神的家園,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文化價值,對其進行利用與開發,更好的進行保護與傳承,和一般的商品產業化有本質不同,不能只追求其經濟方面的效益,應該把傳統文化的弘揚作為宗旨,實現經濟的開發和保護文化之間良性的互動,因此需要使用科學態度,對各方面的因素進行全面的衡量。
二、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涉及很多方面,對整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需要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不斷對保護方式進行改進與完善,切實發揮出保護的作用,以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春曉.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J]. 東岳論叢, 2015, 36(07):78-82.
[2]羅婷婷, 焦艷, 朱慧芳.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述評[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4, 35(3):23-26.
[3]耿紀朋, 鄭小紅, 何文海.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研究”綜述[J]. 青春歲月, 2013(21):4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