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紅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長春 130024)
?
自組織視角下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研究
劉淑紅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長春130024)
我國陽光體育運動雖開展了9年,但是高校學生的體制健康狀況仍然呈現出繼續下降的趨勢,而且陽光體育在高校的開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通過自組織視角下對陽光體育發展的現狀進行重新審視,找出當前高校陽光體育發展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被組織為主導的運行模式,進而以自組織為理論支撐,從學生層面、學校層面和政府層面來為陽光體育運動這一體育系統進行自組織視角下可持續發展運行模式的構建。
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運行模式;自組織
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數據顯示,與 2010 年相比,我國城鄉中學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和速度、柔韌、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繼續呈現低齡化傾向以及各年齡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等[1]卻并沒有得到緩解。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很多,但陽光體育效果不佳是其主因之一。眾多學者指出:學生自身體育意識淡漠,對陽光體育認知不足[2]、高校社團組織活動場地及設施匱乏,社團管理制度不健全,社團人員復雜,社團內部結構散亂等[3]、學校缺乏有效的監管部門[4]、規章政策執行受阻,政策執行口號化,政策執行形式化,政策落實不到位[5]等現象仍然根深蒂固。“如果普通大學生的體質沒有明顯提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就無從談起。”[6],高校學生體質出現的諸多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已發展了9年的陽光體育運動。通過分析不難看出,高校在執行陽光體育運動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外在的管理職能,強調活動的整體性與規劃性,這實際上與“走到陽光下、走進大自然、走到操場上”的陽光體育宗旨格格不入。高校大學生大多數都是成年人,有其自身的思想與判斷力,引導而非強制,才是促使其能夠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最佳模式。而這樣的理念,正與自組織理論完全契合。因此,本文嘗試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出發,探索學生、學校、政府三個層面的陽光體育自組織運動機制,以期找到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的合理方式。
自組織理論是包含耗散結構、協同學、突變論、超循環論、分形學和混沌論在內的宏觀理論集合體,這些理論,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根基卻是一樣的,即都認為復雜大系統的發展不是依靠外在力量的推動才實現的,而是依靠其內在的“自我動力”進行演化與發展的。這種動力,來自于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推動,自組織能力一旦形成,系統將能夠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并根據發展的需要自我調整、自主選擇、自行淘汰,從而實現自我發展,這與傳統發展思路顯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利用自組織理論來分析陽光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針對當前陽光體育運行模式的最大弊端——被組織特色,逐步能夠找出陽光體育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真正道路。因此,加強陽光體育的自組織發展模式研究,確立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的自組織觀研究,是建立高校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運行模式的最重要基礎。
2.1學生層面的運行模式
學生作為高校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主體,國家和學校為其提供了陽光體育活動健全的政策支持、良好的運動環境和完善的評價體系,作為國家新一代優勢力量,高校學生肩負著國家、社會和家庭的歷史重任,更需要以健康的體質來接受各方面帶來的壓力,這就要求高校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不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國家和社會,不僅為了當代人類,更為了子孫后代的著想,不辜負國家和學校在增強大學生體質上的號召和鼓舞。激發自身內在的自組織掌控力,在國家和學校政策上積極響應、體育課堂上認真學習、積極參與各類體育社團活動、積極做好自我評價、制定健身計劃,走出宿舍,走進操場,充分利用國家和學校為其提供的良好場所,培養自我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使自己成為在道德、智力、體育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所以,在當前校園生活中,應當注意體育能力學習和體育健身觀念的培養。
2.1.1體育課堂掌握技能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是青少年學習體育技能,掌握體育知識,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培養體育健身意識的重要時期,學校體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課堂上的教學應該是學生掌握體育項目基本技能最有利也是最直接的場所。高校學生在此階段是最易于掌握技能技巧的,從個人開始培養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體育技能的學習和體育文化內涵的領悟,盡可能的學習掌握多種體育技能,并且培養一項運動特長,提高自己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加入到各種體育協會或社團中去,認真參與學校和社團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不斷練習強化自身體育技能,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愛好。逐漸領悟和體會體育文化內涵的真諦,養成自我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增強自身體質。
2.1.2課外活動調動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的產生可能是一時,但是當興趣遇上堅持,最終形成的必將是習慣,習慣成自然。陽光體育中除課堂體育教學這一常見組織形式之外,更多的是課外活動的開展。課外活動也往往最能體現出學生對于某一項體育運動的興趣,課外活動有自發的和他人自組織的兩種形式。自發的體育活動為學生主動參與高校的體育協會或體育社團,各個體育協會和社團依據不同體育項目的開展具有不同的特色,因此它們之間屬于競爭與協同的關系。哈肯認為,競爭是協同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不論是化學反應中反應物之間的競爭、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或種群內部的競爭、社會中各個集團之間的爭斗、生態甚至是思想的形成過程中不同思維模式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在協同學中都被認為是系統演化中最為活躍的成分。[7]體育協會或體育社團相互之間不具有開放性,知識其內部各子系統間的競爭導致陽光體育系統整體不能夠遠離平衡態,而這一條件恰恰又是系統形成自組織的先決條件。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在非平衡條件下才能使其子系統中的某些運動卻是聯合起來并通過非線性相互作用加以放大,從而占據優勢的支配地位,引導系統整體的演化。[8]他人組織的課外活動的組織方則為學校,這類課外活動多以課間操、大課間長跑的形式呈現出現,學生認為這樣活動形式不足以調動起內在動力,還可能使學生原有的體育學習興趣降低,針對這一狀況的產生,學生應當自發的向學校提出申請,開展形式多樣的課間活動,比如:男生喜歡的籃球、足球、街舞等,女生喜歡的乒乓球、羽毛球、瑜伽等。
2.1.3俱樂部知識補充
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是學生學習體育技能,掌握體育知識,養成良好鍛煉習慣,培養體育健身意識的重要時期,學校體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俱樂部作為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補充的重要場所,有其優勢所在,它對那些想要提高的學生而言是首要選擇的。高校學生,根據自身體質發展階段,制定適合自身健康發展的體育健身計劃,在已經培養的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基礎上提高對體育的理性認識,了解自我,認識自身發展的具體狀況和身體素質,在不斷的反復實踐中,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不斷的提高自我主動性,加強內在驅動力,以自我內在自組織體育運動的形成與實踐,帶動相同愛好的俱樂部成員促進系統整體自組織的條件的產生,為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優勢條件,為陽光體育運動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學校層面的運行模式
自組織理論視閾下,學校不再是傳統的組織者、領導者,而是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監督者和督促者,在突變論的指導下,促進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并且改變學生對陽光體育的認識,一方面通過體育教學增加體育鍛煉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教學引導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教學環境的優化使學生更愿意因為有條件而主動參與到運動中,評價監督機制的逐步完善推動系統的穩定且可持續發展。
2.2.1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
傳統體育教學被稱作是一種接受式的教學,是因為這種教學以學生接受預定的教學內容為主旨和評價標準,任何對此偏離的教學,不論學生在此之中是如何體驗的、體育素質是怎樣發展的、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和主動性上為什么不是很高,為什么大部分學生缺少體育鍛煉的興趣,在沒有達到預定的目標的時候,都是不被允許和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多種多樣,其在體育教學思想、體育教學方式、體育教學目標及體育教學內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別。體育教學模式是個整體,最終都是要服務于教學目標的提升。(1)創新體育教學組織形式與內容相結合,培養學生參與體育的興趣和能力。(2)教師在教學內容上,應該明確、有條理,分清不同教學內容的主次,如精細型教學內容和介紹型教學內容區別對待。精細型教學內容主要是指大綱中要求的難度較大的必修內容或者是與終身體育有關的選項教材等等;介紹型教學內容主要指選定內容、難度較小內容等等。如圖1所示,學生通過個人興趣選擇多個體育技能,教師通過精細型體育教學將體育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并得到提高,繼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理念,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介紹型教學內容多是精細型教學內容的補充,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9]。(3)體育教學方式與目標相結合,學生為主,注重課內外體育教學的聯系,體育教學目標是體育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結束點,在體育課程和陽光體育發展過程中應當首先被明確,它關系到體育教學朝哪個方向進行,達到一個怎樣的程度,這對學生自身技能的提高和體育健身理念的形成也尤為重要。自組織視野下構建高效陽光體育長效機制,首先在體育教學目標上就應當把培養學生自主健身意識放在首位,進而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觀念。

圖1 不同類型教學內容
體育教學目標的設置分為多種方式,但最終都要歸為學生體育健身意識和技能的培養。體育課程學習和課外體育活動相聯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在體育課上對自身技能的學習,還可以加快技能在課外的鞏固和提高,培養到學生自己鍛煉的樂趣。在體育目標的設置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采用體育教學目標設置方式。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使學生喜歡并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從運動中體會到身體活動帶來的心理愉悅和快樂;避免長時間靜坐的方法,如減少看電視、上網的習慣,走到陽光下參與體育活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在運動中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2.2.2學校優化場館設施,豐富運動器材建設
體育場館是學校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學生參與陽光體育活動的基礎保障。體育場館對高校體育建設有重要的影響,林立(2006)通過詳細的調查和分析,陽光體育活動的實施對體育場館的依賴性很大,如果沒有充足的體育場館、運動器材作為保障,很多教學目標就會很難實現,發展陽光體育長效機制、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培養終身健身理念的想法也就無從談起了。[10]另外,體育場館在很多高校也存在收費的問題,場館、運動器材的運營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需要一定的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可以由陽光體育運動經費支持或者是設立體育場館公共基金,作為場地器材的維護專項經費。這項經費可以通過國家、體育部門撥款、社會贊助、場館冠名等獲得,專款專用,由體育組織部門掌管,做好陽光體育服務器材、場地場館建設和維護。減少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消費,有助于促進陽光體育的開展。學校體育運動器材應當按時更新,避免因運動器材陳舊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加強體育器材管理,做好體育器材保護工作。
2.2.3健全學校評價監督機制
健全學校體育政策的完善性,實行領導機構責任制,加強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和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將體育部門各個環節工作認真落實到位,充分做好學生陽光體育服務工作(如圖2),校領導鼓勵體育教學過程要敢于大膽創新,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體育教研室提供運動方案,而團委、學生處組織競賽與活動,大范圍影響學校整體的體育健身氛圍的高漲,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中去,使體育健身萌芽在學生內心有烙印,學生團體各體育協會加強技術技能的提高,學生在接受的同時,會給予教師或學生團體和體育協會以反饋,以此形成互動機制。高校應該鼓勵各種體育社團的成立,設立專門社團活動經費,鼓勵社團開展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積極調動每個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理念,促進陽光體育的良好發展和全面加深進度的加快進行。

圖2 學校領導機構各個環節
陽光體育的評價機制是在教學中的一種手段,科學合理的陽光體育評價方法和公正、公平的測評結果對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習具有良好的督促作用,它能促進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評價中發現不足及時改正,使看起來逐步統一且“簡單化”的系統,切合超循環理論實現可持續發展。陽光體育的考核評價也具有良好的導向性,能有效的促進學生對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掌握,促進學生體育素質和個人能力的發展,同時,考核評價的信息反饋功能也可以改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上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漸漸形成教師與學生相互融合互動的“雙中心”教學模式。
陳至立(2007)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的督導機制,學生健康監測制度和體育考試評價制度,對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簡歷建立全方位的動態評價體系。[11]這就要求學校體育在考核內容和方式上趨于多樣化,不僅在課內做好教學的考核評價,也要做好課外的考核評價;不僅對學生運動的結果進行評價、也要評價其運動的過程。只有完善科學的陽光體育考核評價機制,才能正確的引導、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考核內容一般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抓起,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即培養學生課內體育基本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自身運動水平,又要提高學生課外參與體育鍛煉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增強體育鍛煉興趣,增強自身體質。課內評價主要指學生體育專項技術的學習情況、體育理論的掌握和體育學習態度三個方面;課外評價主要包括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課外體育活動兩方面。另外,根據體育教學目標科學設立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的權重,合理的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2.3政府層面的運行模式
“政策執行阻滯”是指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執行活動因某種消極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不順暢或停止不前,進而導致預先目標無法實現甚至落空的一種形式。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內在和外在意義,它可以更好的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教育方針的全民落實,如果政策阻滯或落空便會影響體育機制的運行狀態,影響到全校乃至全社會的體質健康問題。
陽光體育活動的政策阻滯主要體現在:一、政策執行中太過口號化,陽光體育在一些高校的開展并不是很多,在某些高校體育老師中也出現了體育內涵不清晰,“每天鍛煉一小時”只是作為一種口號存在。二、政策執行形式化。在很多高校中,陽光體育政策只是擺設,并沒有發揮實在的意義。某些體育教師在執行體育教學政策的過程中出現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愿承擔過多責任的應付現象,體育政策無法深入執行。政策得不到落實,體育活動開展就不會深入,領導部門不用心,就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傳統體育模式中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循環“被組織”,缺乏對“自組織”的有力探索,所以,嚴格認真落實好學校體育政策是促進學校陽光體育運動建設的必要前提,同時開放的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學校特色的展現以及體育創新的激發。

圖3 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運行模式
由上圖3可知,陽光體育的基本組織方式為體育課、俱樂部和課外活動,而圍繞這一活動的最直接的人為學生和教師,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相互聯系,形成循環機制,使學生自主發展,中間層的公共體育部、各團委、體育協會和體育社團、各院系、校醫務室、體育科研室、俱樂部進行監督和督促,外圍體育決策部門和體育教育部門最為宏觀調控的大手,指導陽光體育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道路,向學校、教師、學生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維護陽光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自組織視野下構建陽光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模式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它需要在理論平臺建設的基礎之上,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使之趨于實際化。從學生到學校,再到政府,只有充分轉變思想,找準定位,依靠自組織能力真正建立起科學的運行機制,才能促進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的健康發展。
[1] 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5(12):4.
[2] 蔡增亮,吳雪萍. 高校陽光體育運動組織吸引力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以上海高校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9):111-116.
[3] 雷震,吳勇,張謙. 高校體育社團推進陽光體育運動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建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89-92.
[4] 石云龍.高校建立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初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3):92-96.
[5] 甄祥凱.高校陽光體育運行的長效機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6] 李高思.教育部調研稱中國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N].中國青年報,2012-02-22(1) .
[7] 邵桂華.體育教學的自組織觀[D].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00.
[8] 邵桂華.體育教學系統自組織演進形式的研究——基于超循環的審視[J].體育與科學,2007,28(5):82-86.
[9] 千安峰.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創新教育理念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26(4):20-21.
[10] 林立.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現狀的調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6):81-83.
[11] 陳至立.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促進廣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6年12月23日)[J].中國學校體育,2007(1):5-7.
A Research on Sunshine Sports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ing Operation
LIU Shu-hong
(School of sport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Although Sunshine Sport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hina for nine years,the health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ws a continued downward trend, and Sunshine sports in college does not achieve the expected results. Through reviewing the self-organizing Sunshin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iggest disadvantage of the Sun sports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was the organization-led mode of operation, and thus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from the level of the student,the school and the Government systems, a s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ing oper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built.
sunshine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peration mode; Self-organization
2016-06-05;
2016-07-21
劉淑紅(1967-),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學校體育
G807.4
A
1672-1365(2016)04-008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