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太山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體育部,山東 濟南 250103)
?
中國體育旅游研究30年:熱點評述與未來展望
付太山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體育部,山東 濟南250103)
運用文獻資料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體育旅游研究30年成果進行了梳理分析。主要結論:1)研究歷程、各階段研究特點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社會發展的重大變革等社會背景有密切聯系。2)與國外相比,中國體育旅游研究理論、研究方法缺乏系統性;理論研究與實際脫節;其理論缺乏學科定位等困境。建議:未來研究方向應堅持理論與實踐共進互動,增強理論生命力;打破學科壁壘,從多元視角研究;善于挖掘民間資源,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學術成果、研究方法和手段,構建完善的體育旅游研究理論體系。
體育旅游研究;熱點評述;展望
2015年11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性意見》中指出,“大力倡導崇尚綠色環保、注重文化內涵的生活消費理念,積極推動文化、旅游及體育服務業等相關業態融合發展”。而體育旅游作為文化、旅游及體育融合的復合型產業,對拉動居民消費、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體育旅游已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領域。通過認真梳理30年來我國學者關于體育旅游理論研究著作、研究成果等相關文獻資料,參考《中國旅游業改革開放30年發展報告》的基礎上,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旅游研究發展進程的階段、特征進行總結與分析,對目前體育旅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進行歸納與述評,并提出未來研究應關注的方向,以期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學術見解,促進中國體育旅游研究的發展。
伴隨體育旅游發展,體育旅游研究從無到有,理論體系日臻完善。文獻來源以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數據為主。以“文獻”類為檢索資源,以“關鍵詞”-“體育旅游”作為檢索條件,涵蓋廣,能從宏觀把握隨著時間推移各界學者對體育旅游的關注程度。30年間,體育旅游研究文獻,從1986年的1篇到2015年的277篇,文獻總數從1篇增長到3814篇,體育旅游研究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通過分析體育旅游研究文獻的數量及相關內容,30年來,發現我國體育旅游研究歷程呈現明顯的階段特征。大多與國家重要政策推行、體育事業發展步伐和居民需求層次多元化等社會某一階段特點和背景緊密聯系。結合3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階段特征及研究理論內容特點等維度指標,可將體育旅游研究理論劃分為四個階段,詳見表1。

表1 各階段(1986~2015年)體育旅游文獻數量統計表
(備注:核心文獻與CSSCI/EI/SCI來源文獻,以“期刊”-“篇名”-“體育旅游”為檢索條件)
1981年后國家旅游局相繼與國內八所高校聯合開辦旅游專業,旅游學科體系已現雛形。1985年國家首次將“旅游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和培育的一項事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此階段體育旅游研究主要是以旅游基本概念、原理進行闡述,研究方法運用簡單、缺乏系統性。
1991年北京亞運會成功舉辦,為促進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9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頒布,居民體育旅游消費需求升溫,體育旅游市場初具規模。更多學者開始關注體育旅游。1991~2000年間,體育旅游研究文獻逐年增多,總量為110篇,平均每年在12篇以內:其中,代表學術研究前沿的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項目逐步顯現和深入。
2001年7月我國成功取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把中國旅游業推向新的高潮。這一階段體育旅游市場活躍,為體育旅游理論研究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研究文獻從2001年的27篇到2007年的272篇。七年間期刊的總數量為1009篇,每年平均發表21篇,以每年平均54.3%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此階段,發表的成果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顯著增強,其中以CSSCI、SCI和EI來源的期刊發表總數為72篇。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以來,體育旅游持續快速發展,目前產業年增長逾30%。[1]體育旅游正成為我國旅游業新亮點。此階段,從成果數量看,無疑是中國體育旅游研究全面繁榮發展時期。此階段,體育旅游市場衍生資源的融合開發研究和如何解決后奧運時期產生系列的問題(如旅游環境破壞、后奧運時期旅游經濟低谷、體育文化場館閑置等負效應)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熱點之一。當然,在體育旅游理論研究繁榮發展的同時,其理論研究和實踐開發遇到許多困惑和發展瓶頸,制約理論體系成熟。從研究內容看:一是近8年文獻重復性研究多。而對于“區域”、“理論體系”、“學科定位”等核心問題未達成共識;二是學者自身缺乏恒心,高質量成果數量百分比上漲幅度不明顯。2008~2015年間以CSSCI、SCI和EI來源的期刊發表總數為223篇,僅占該區間全部期刊總數的8.3%??赡苁軆煞矫嬗绊懀阂皇瞧诳瘶藴侍岣撸婕捌诳墑e的升降及影響因子問題,同時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引入,對論文質量審核更加嚴格。二是由于職稱評聘及年度考核等制度,勢必要在短周期內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研究質量難保證。
鑒于對文獻樣本選取與質量考量,本文體育旅游相關文獻以CSSCI/SCI/EI為來源期刊(含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進行評述與研究。檢索時間為:1986~2015年,以“期刊”類為檢索資源,以“篇名”-“體育旅游”作為檢索條件,其資料內容與體育旅游基礎理論直接相關,更有針對性,共搜集301篇。依據表2.1統計分析,近30年學術界對體育旅游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概念內涵、現狀分析、資源、市場及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居多,研究熱點領域歸納情況,詳見表2。
2.1體育旅游基礎性理論研究
2.1.1體育旅游內涵釋義
旅游學界一般認為體育旅游是旅游活動形式,主要從旅游產品功能、旅游資源和活動內容等方面來界定。朱競梅從狹義和廣義上分析體育旅游是異地欣賞體育競賽等為目的的旅游。[1]譚白英等認為,體育旅游是離開居住地,去異地參與或觀賞體育活動的主題旅游。[2]昌晶亮等認為,體育旅游是以體育需求為動機,異地旅行或逗留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間的關系引起的現象的總和。[3]而體育學界關注體育旅游相對較晚。對于其解釋,基本是從旅游學理論去界定其內涵特征,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新版《體育大辭典》(2000年版)中對其解釋是: “以欣賞、觀看或參與體育活動為內容的旅行游覽活動”。[4]從產業角度,韓魯安認為體育旅游業是社會為滿足大眾體育旅游的需求,將各種物質以商品化形式組合的綜合性服務產業;[5]從社會學角度,閔建認為體育旅游是以參與或欣賞體育運動為目的一種旅游活動。[6]

表2 CSSCI/SCI/EI來源期刊(1986~2015年)文獻數量匯總表
分析以上學者具有典型代表的體育旅游概念定義,對其內涵界定為: 體育旅游是旅游學的分支,是一種體驗式的行為,具有異地、暫時性和休閑性等特點,具有明顯的多重屬性特征:(1)產品屬性上,是同時具有體育和旅游兩個產業屬性的特殊的體驗式產品;(2)社會屬性上,是離開居住地去旅游目的地作短暫性停留而引起的與體育資源有關的綜合性的社會活動;(3)功能屬性上,是以參與、觀賞體育活動為主要目的,以滿足人們身體、精神和文化等功能需求的活動。綜合上述,目前對于其定義尚未形成共識,既說明其概念及內涵研究還在繼續深入、拓寬延伸,又由于對體育旅游的體育屬性內涵缺乏深刻認識。體育旅游是以體育為內涵、以旅游作為載體的一種新型的休閑生活方式[7]。體育旅游必須以某一自然或人文類的體育資源為內涵和吸引力,不管是親身體驗參與,還是欣賞觀摩,都要在一定的體育規則、體育技能和安全保障等為前提下滿足體育旅游者的多方需求。即 “體育旅游”通過旅游市場運作作為載體,去實現旅游者的體育健身、體育精神及文化需求。因此,體育旅游內涵界定的關鍵應是重其“體育”屬性,這也將對其產業屬性會有全新認識。體育旅游在產業屬性上是復合型產業,既是旅游業組成部分,更是體育產業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體育產業,是體育多元價值的綜合體現。把握體育旅游發展深層內涵,才能使未來體育旅游研究蓬勃發展。
2.1.2體育旅游資源分類研究
體育旅游資源分類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與方法。袁書琪從資源性質角度,將體育旅游資源分為4型結構,其中最高層次為自然體育與人文體育旅游資源兩大類,包含地文體育旅游資源等8個主類,34個亞類。[8]而鄧鳳蓮將體育旅游資源分為3層結構,其最高層次與袁書琪相同,包含民風民俗、水體類等4個主類,14個亞類,并從產品開發角度,分為大眾性、專業性等4種開發類型。[9]筆者從奧運體育旅游經營角度出發,分為度假型、娛樂休閑型、文化型和觀光型旅游。[10]作者從資源功能出發,劃分為:主類為休閑體育、健身體育、刺激體育、節慶體育、競技體育、觀光體育旅游等;亞類包括登山、攀巖、滑雪、漂流等。[11]
綜上述,學者對體育旅游資源的分類,遵循了一定的原則和標準,有其科學性和合理性,但仍未形成共識。某一體育旅游資源,如威海劉公島景區,可能由于分類視角的標準不同,它既屬于人文建筑類體育資源,又同時屬于民族傳統體育資源或紅色特色體育旅游資源,因此,在對當地體育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更多的是依據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優勢,結合資源的性質、價值與功效及區域特色進行開發,才具有吸引力。
體育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或參觀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依據資源物質屬性或學科性質劃分更具科學和合理性,有利于從全局把握對不同地域資源特色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根據國家旅游局2003年依據旅游資源性狀制定的《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匯總與整理體育旅游資源有關分類,見表2。但從體育旅游市場開發角度和體育旅游消費需求看,體育旅游資源的生命周期要經歷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個階段[11]。因此,為了吸引體育旅游者的目光,單從體育旅游資源的物質屬性角度開發體育旅游產品,并不能滿足多元需求,要使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有必要進行再生性綜合開發。以旅游資源的物質屬性為標準,以保護旅游資源為前提,打破單一資源物質屬性,進行合理有效的多元開發,滿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提升體育旅游資源產品吸引力。

表3 體育旅游資源分類一覽統計表
2.2體育旅游實踐性理論研究
2.2.1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從表2中看出此類文獻涉及最多。在研究過程中,多數學者思路是以某地區現狀、優勢為主線,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闡述發展路徑,提供體育旅游業發展模式。饒遠等利用云南地域和民俗體育文化特色,構建以賽事、休閑與民俗體育于一體的體育旅游市場。[12]時金鐘以體育資源和體育消費優勢,論證河南省開發體育旅游市場的可行性。[13]石曉峰依據中部地區資源特色,構建了中部地區體育旅游“六圈七軸”的 “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的區域體育旅游發展模式。[14]該文較全面分析了中部地區發展優勢及聯動發展機制,對解決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局面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產業集群研究文獻也有較多涉及。楊明認為當前我國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面臨拐點,應采取非均衡的發展戰略,促進集群中的企業壯大。
各位學者對體育旅游實踐研究,對推動其市場開發起到重要作用。但從整體研究文獻看,其研究內容和手段方法還存在缺陷:一是分析問題缺乏科學性和深度。成果缺乏多學科融合和對體育旅游資源內在聯系及資源融合實證基礎上的優化研究。另外,研究多呈宏觀研究或對某區域性研究,缺乏對某群體或某景點等的微觀研究;二是研究理論與實踐應用脫節。隨著社會發展,居民消費需求雖呈多元化,但對精神文化需求呈明顯上升趨勢,尤其是對代表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需求明顯,應作為區域類體育旅游開發的核心。多數實踐性研究成果缺少對市場規律、體育旅游消費心理和地域特點的把握,缺乏對其產品動態與市場發展變化的跟蹤研究,針對性與時效性差。因此,學者要深入旅游開發一線,把握內在規律,以注重實踐和資源整合的研究態度,參與到市場運作與產業開發調研中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開發出精品模式。
2.2.2體育旅游人才研究
高素質的體育旅游人才是推動體育旅游市場蓬勃發展的關鍵。萬新芳認為應重視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5]而韓丁認為,高等院校應從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培養方式三方面構建體育旅游課程體系。[16]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應打破傳統單一專業培養模式,建議拓寬渠道,利用多個專業合作的優勢培養高素質體育旅游人才。
體育旅游要健康快速發展,必須打破資源壁壘,政府、高校及企業聯合培養懂體育與旅游、懂市場管理與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于蓬勃發展的體育旅游業。單就高校而言,可從經濟、旅游、體育等二級學院中的社會體育、旅游管理、市場營銷、體育經濟等相關專業中精選一批學生進行聯合培養,促進體育旅游快速穩步發展。就目前來說,嚴重缺少高素質的體育旅游人才,已成為制約體育旅游業發展的瓶頸。而近幾年由于對體育旅游人才培養涉及相關學科較多,應用性強,一些學者對基礎研究理論缺乏專業結構的整體設計與規劃, 對相關體育旅游專業的實踐指導幫助甚微,培養的體育旅游人才的水平及發展狀況已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體育旅游市場,因而不會引起政策制定部門的重視,勢必減少對體育旅游專業的扶持力度。
2.2.3體育旅游者行為方面研究
體育旅游離不開消費者,目前國內體育旅游消費市場整體規模還小,但總體消費需求呈上升趨勢,與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有重要關系。馮淑鳳等認為隨著體育旅游消費態勢上升,建議從制定旅游規劃、開發特色體育旅游、設計產品形象及加強人才培養的途徑促進體育旅游消費。[17]于素梅認為對體育旅游需求受不同社會特征的影響有所側重,應選擇合適的體育旅游項目,提升體育旅游消費需求。[18]
綜上述,近年來體育旅游市場日益受到重視和開發,而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制約著研究理論成熟。從產業角度看:一是缺乏行業規劃,人才供需矛盾。由于旅游熱引起擴招,缺少基礎理論研究,畢業學生數量增多,涌入市場,而真正投入到體育旅游市場開發及運作的人才匱乏。多數畢業學生不愿從事于一線服務,想進管理層、導游培訓師或體驗師等領域,期望值過高,使就業面窄,就業率低;二是體育旅游產品供給還處于被動狀態,產品結構開發單一,“各自為戰”。各相關部門之間相互利用產品較少,產業融合發展緩慢,制約體育旅游發展,是擺在學者之間的研究難題。從研究內容看:一是理論研究方法稍顯單一。應采用國外先進成熟的科研理論,運用自然科學統計方式,宏觀與微觀結合、數學建模、因子分析等定量分析為主,定性分析為輔的科研方法,挖掘其內部規律和價值,透過旅游和體育本質特點進行融合開發研究;二是體育旅游缺乏理論體系支撐。作為體育與旅游的融合領域,在發展相對成熟的學科中定位體育旅游研究領域尚有困難,其理論與方法研究還比較薄弱,歸咎原因是體育旅游缺乏學科定位。 體育旅游在研究過程中可通過借鑒、吸收相關成熟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逐漸完善自身理論體系。對于體育旅游基礎理論內涵等相關研究出現的不同解釋,是研究發展中必然經歷的階段,正因如此體育旅游研究才會繁榮發展。
對30年來中國體育旅游理論研究的梳理與總結,未來體育旅游研究理論發展可從五方面加深探索,豐富其理論體系。
3.1堅持理論與實踐共進互動,增強理論生命力
30年來,體育旅游理論指導并服務于實踐,對體育旅游業發展具有重大貢獻。 但其理論在一定時間內落后于實踐是客觀存在的。一是體育旅游業作為服務性產業,應用性強,體育旅游消費狀況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實踐改革變化快,而理論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二是相關部門缺乏理論研究整合,評經驗做事,理論新成果應用少;三是研究者自身多學科理論研究交叉融合差,把握市場規律難,研究缺乏整體觀。因此,急需研究者能從產業和社會發展的宏觀角度解釋中國體育旅游實踐開發中面臨的新的困境,以有利于開發又能保護自然資源為原則,總結歸納體育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形成完善的開發體系,促進體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建議:一是繼續加強完善體育文化研究室或研究基地、體育旅游創新平臺等特色研究室。各研究室形成合力,引領理論前沿,多出高端學術精品,并堅持與產業緊密結合,以實驗基地為中介,打造高效的理論實踐結合的通道,使研究內容更具實效性;二是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加強政策扶持,聯合高校、企業加強規劃研究,參與旅游研究相關項目,使研究項目更有針對性。
3.2堅持多學科融合發展,完善理論內涵
體育旅游研究涉及地理學、心理學,與社會、市場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金融學等。隨著體育旅游改革不斷深入,其理論研究將不斷深化。運用多學科基礎理論與方法進行橫向或縱向交叉研究是體育旅游研究30年來取得繁榮發展的重要動力。體育旅游作為新興領域,學科定位難,雖積累了眾多的學術成果,但不能稱其為豐富。因此,需要更多學者研究過程中,形成共識,呼吁提升體育旅游學科地位,同時拓寬研究深度,注重采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既要吸收其他學科優勢,又要向其他學科滲透,增加學科影響力,完善旅游研究理論體系。
3.3堅持“產學研”模式研究,提升基礎理論
充分發揮高等教育資源作為基礎理論研究的主體與培養體育旅游人才的重要作用。體育旅游研究人才,特別是資深專家多集中在高?;蚋咝Q芯克M瑫r高校還是培養體育旅游人才的主陣地。企業、中介或旅行社也都依托高校人力資源開展體育旅游開發和提供技術咨詢等。30年的體育旅游研究提高了高校教師理論研究水平,豐富了教學內容,許多科研成果轉化成課程精品。30年體育旅游研究表明:理論研究、教育實踐和旅游產品必須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互贏。今后體育旅游研究人才的培養部門重點仍在高等學校,未來體育旅游研究的發展仍要以龐大的高校教育資源為依托,繼續加強和優化體育旅游科研與體育旅游教學的融合,同時配合企業的研究基地,堅實推進教學、研究與產品開發一體化。
3.4加強合作與交流,善于挖掘資源,豐富理論體系
國外體育旅游研究多采用定量分析和構造模型的方法,共占76%,使得研究內容更具深度和系統性。與其他學科相比,體育旅游研究規律和特征更具統一性,可以相互借鑒和學習。一是積極參與或承辦國內外體育旅游學術論壇或年會。采用 “引進來”方式,積極引進國外最新的科研成果,挖掘各種國際資源,開展各類國際性交流合作,翻譯國外優秀的著作和期刊,為研究者注入新活力;二是堅持“走出去”。到國外訪學深造或研究,參與國外體育旅游研究,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研究者;三是在引進、吸收與借鑒先進理論成果的同時,能融合自己的特色,在國際體育旅游學術界形成自己的風格。研究者應充分搜集民間體育旅游資源,拓寬研究容量,使研究內容更具貼近實際??蓮南嚓P領域的工作者、民間民俗體育傳承者、戶外運動者、旅游體驗師,撰寫的網絡日志或心得體會獲取一手資料。研究者可從不同形式和方法搜集整理總結,擴寬研究思路和視野。
體育旅游研究30年來,從零星到繁榮,為我國體育旅游發展事業提供了智力支撐。同時應認識到,與國外相比,我國體育旅游研究質量還存在差距。應在比較、討論中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學術成果,從多角度、多元化視角交叉融合研究形成自己的獨特領域,構建完善豐富的體育旅游理論體系。文中研究并提出的問題,希望能引起更多體育旅游研究者深入到體育旅游市場一線,為學術界帶來更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總之,隨著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居民對體育旅游消費需求提升,以及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出臺,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勢必會成為學術界新一輪的研究領域,但作為綠色、開放及共享的體育旅游仍將是未來學者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1] 錢春弦.我國體育旅游產業年增長近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3-09/08/c_125344304.htm.2013-09-08.
[2] 朱競梅.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問題初探[J].體育與科學,2000,21(2):25-27.
[3] 譚白英,鄒蓉.體育旅游在中國的發展[J].體育學刊,2002,9(3):22-23.
[4] 昌晶亮.體育旅游與相關概念辨析及其概念界定[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5):25-26.
[10] 周珂,周艷麗.體育旅游的界定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6):27-29.
[5] 韓魯安.體育旅游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0,15(2):42-44.
[6] 閔健.體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2,36(6):4-6.
[7] 張茜翼.2010年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在??陂_幕.[EB/OL].[2010-12-18].http://www.chinanews.com/ty/2010/12-18/2731064.shtml
[8] 袁書琪,鄭耀星.體育旅游資源的特征、涵義和分類體系[J].體育學刊,2003,10(2):33-35.
[9] 鄧鳳蓮.我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支持系統與影響因素[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30(2):35-40.
[10] 陳峰.后奧運時期中國體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31(5):44-49.
[11] 于素梅.小康社會的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體育科學,2007,27(5): 23-25.
[12] 饒遠,張云鋼.體育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以云南為例[J].思想戰線,2003,29(1):35-37.
[13] 時金鐘.河南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4):23-24.
[14] 石曉峰.我國中部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策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45 (6):13-15.
[15] 萬新芳.國外體育旅游管理學士學位課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7):94-96.
[16] 韓丁.我國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計[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9-11.
[17] 馮淑鳳.我國體育旅游消費市場的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1):21-24.
[18] 于素梅.不同群體體育旅游需求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33-1636.
30 Years of Research on Chinese Sports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Hotspot Comments and Prospects
FU Tai-shan
(Department of P.E.,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China)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we think that there are close link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stages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includ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tc.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sports tourism theory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such as lacked system aticness of research method, separated from practice, lacked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It suggest that the research should adhere to interact betwee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nhancing the vitality,breaking disciplinary barriers, being multiple perspectives studies,digging private resources, learning and absorbing advance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build a ra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sports tourism in the future.
sports tourism reaches; reviews; prospects
2016-06-22;
2016-07-22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14CTYJ14)。
付太山,(1978-),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產業與教學管理。
?體育人文社會學
G805
A
1672-1365(2016)04-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