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李儒新
(湘南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郴州 423000)
?
基于學習成效理論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研究
李斌李儒新
(湘南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郴州423000)
以大學生學習成效理論為前提,針對中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特點,運用文獻資料法、德爾菲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研制適用于中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構建了一套由5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構成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從學業挑戰度、合作性學習水平、生師互動水平、教育經驗豐富度和校園環境支持度出發,科學地、全面地評價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水平,為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管理提供重要依據。最后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評價工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
學習成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
近年來圍繞大學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大學體育課程模式、大學體育課程設置、課程類型、課程內容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與實踐,但現有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最大問題,是以教師的教學為中心,只注重學生身體功能性評價和對教師教學評價,而忽視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從而降低了評價對體育課程的判斷和指導作用,造成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發展落后于教學發展而處于被動地位。20世紀后期,美國教育學學者為了評估美國高校的教育質量,印第安納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開發出了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工具《全國學生參與情況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簡稱NSSE)。這個工具以學生為中心,其指標具有診斷的功能,能有效識別學生的學習投入和院校的政策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大學教學質量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設計的 《全國學生參與情況調查》基礎上,研制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質量測量工具《NSSE——China》。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的梳理,發現目前對于大學生學習成效測量工具的研究多是出于宏觀教學質量的考量,較少考慮到不同學科類型學習成效差別。本研究按照大學體育課程標準,遵循大學體育課程的本質特性,結合目前高校大學體育課程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走向,在NSSE基礎上,研制適合于我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
1.1研究對象
以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為研究對象,以一個體育項目兩個學年度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學生學習成效為考察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1.2.2德爾菲法
通過德爾菲法對基于學習成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進行權重的確定和評價表內容信度進行評判。
1.2.3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以湘南學院非體育專業,大學二年級205名跆拳道項目選修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205份調查問卷,回收205份,200份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有效回收率為97.6%。
1.2.4數理統計法
使用spss和excel統計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基于學生學習的成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
美國印第安大學教授喬治·庫(George D.Kub)設計NSSE問卷的理論前提是:在完成學習工作過程中,學生的投入越多,他們的收獲也越大。喬治·庫提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考察學生的學習成效,一方面是學生做了什么,即測量學生投入到有效學習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高校做了什么,即大學是否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吸引學生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去。因此,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是從測量學生在體育課程中的精力投入及學校為吸引學生參與到體育課程中來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兩個維度進行。
現實中,中學教育往往圍繞中高考轉,學校在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的確存在短板。譬如,在進行課程規劃時,未能給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預留相應時間——僅應對相關課程考試,就已吃力,很難想象在繁忙的學業中和激烈競爭中,他們能夠抽出時間去聽哲學、文學、歷史等課程。
3.1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NSSE的指標體系并結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特點初步擬定了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大學生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由五大指標構成,分別是學業挑戰度、合作性學習水平、生師互動水平、教育經驗豐富度和校園環境支持度。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修改后的指標體系在五項可比性指標及各指標的內涵釋義如表1:

表1 基于學生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3.2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權重
本研究選取了湖南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廣西電子科技大學、湘南學院、華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六所大學,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社會學、體育經營管理學、體育統計學、運動生理學不同領域的,在普通高校執教大學體育課程已經有20年以上經驗的9位專家進行調查,被調查的專家都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89%具有教授職稱,89%具有碩士以上學位,56%具有博士學位。
依據初步擬定的基于學生學習成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制定了《基于學生學習成效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專家調查表》,利用調查表征求專家們的意見。采用專家打分法,將5種大學體育課程指標權重的重要性程度分為5個等級,認為最重要為5分,很不重要為1分,根據這一原則,共進行兩輪調查,第一輪共寄出9份問卷,回收9份,回收率為100%;第二輪調查,先將第一輪調查結果統計出來并告知各位專家,再要求專家填一次專家調查表。
結合專家的打分情況,運用Excell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權重公式為:
W(權重)=每一種類型的分數總和/所有類型的分數總和
根據專家賦予的各項具體指標分值,算出各項指標的權重(見表2)。

表2 指標權重
3.3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調查問卷的信度及效度檢驗
3.3.1信度分析
下表是改進后的測量工具各項指標的標準科龍巴赫值,該標準α值在0.6-0.7 之間表示工具的信度為可接受水平;0.8 為較好水平;0.9 為很好水平(見表3)。

表3 改進后學習性投入各項指標的標準α 值
通過信度分析可以發現,改進后的測量工具在信度方面完全達到了信度要求,各項指標的標準α 值均在0.6以上,根據信度分析的相關原理,改進后學習性投入的各項指標屬于較高的信度。這表明,改進后的測量工具在學習性投入的五項指標上能夠比較穩定的測量出研究對象學習成效的情況。
3.3.2效度分析
3.3.2.1調查問卷的內容效度
運用德爾菲法評價量表的內容效度,即請有關專家對問卷題目與原來的內容范圍是否符合進行分析,作出判斷,問卷題目較好地代表了原來的內容。
3.3.2.2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
用因子分析法對調查問卷的結構效度進行檢驗。通過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 KMO值為0.844,說明可以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值為1867.638, p<0.001,可以認為原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性,適合于做因子分析。
變量共同度公因子方差是表示變量中所包含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表示的程度,所有變量共同度都在0.6以上,因此提取出的這幾個公因子對各變量的解釋能力是較強的。
因子提取的方差累積貢獻率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前8個特征根大于1,因此spss只提取了前8個公因子,前8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70.986%,因此選前8個因子已足夠描述學生學習成效。
通過旋轉成份矩陣, 28個指標的因子負荷在0.40—0.866之間,而且所有指標在相應因子的因子負荷均大于0.40,可以認為本問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工具指標體系包括5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主要從學業挑戰度、合作性學習水平、生師互動水平、教育經驗豐富度和校園環境支持度等方面衡量學生在大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學習成效。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可以看出,基于學習成效的大學體育課程評價工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 楊立軍,韓曉玲.中美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工具研究[J]. 高教發展與研究,2013:8-16.
[2] 汪雅霜.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實證研究——基于2012年“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數據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1):32-36.
[3] 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張曉鵬.美國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6(3):7-1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Tool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Learning Effect
LI Bin,LI Ru-xin
(Xiangna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ChenZhou 423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sing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Delphi metho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evaluation tools that are suitable for Chines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has constructed a comprehensive index system composed of 5 first-grade indexes and 28 second-level indexes for 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From the points of academic challenge, cooperative learning, students-teachers interaction level, education experience richness and campus environment support, it gives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level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university sports curriculum teaching management. Finall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tool.
Learning effect;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tools
2016-06-30;
2016-08-13
湘南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課題
李斌(1975-),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學校體育
G817.4
A
1672-1365(2016)04-0099-04